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中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二九年六月天水智囊团 Q 群为 125778982 仅 100 名额。 目 录第一章 发展基础第一节 发展现状第二节 发展优势第三节 发展机遇第四节 面临挑战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第二节 基本原则第三节 战略定位第四节 发展目标第三章 空间布局第一节 空间结构第二节 空间战略第三节 城镇体系第四章 构建创新型区域第一节 体系创新第二节 技术创新第三节 环境创新第四节 人才开发第五章 产业发展第一节 航空航天第二节 装备制造第三节 资源加工第四节 文化产业第五节 旅游产业第六节 现代服务业第六章 新农村建设第一节 农业生产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第三节 农业服务第四节 城乡一体化第七章 基础设施第一节 交通第二节 能源第三节 水利第四节 信息第五节 市政第八章 生态环境第一节 生态建设第二节 环境保护第三节 资源节约第九章 公共服务第一节 教育第二节 卫生第三节 文化体育第四节 就业社保第十章 改革开放第一节 深化改革第二节 扩大开放第十一章 政策措施第一节 财税政策第二节 金融政策第三节 投资政策第四节 土地政策第五节 环保政策第六节 统筹城乡政策关中天水经济区(以下简称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区县 )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 7.98 万平方公里,2007 年末总人口为 2842 万人,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加快经济区建设与发展,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形成支撑和带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有利于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有利于构建开放合作的新格局,推动西北地区经济振兴;有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有利于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本规划依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编制,规划期为 20092020 年。第一章第一章 发展基础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区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第一节 发展现状(一)经济稳步增长。2000 年至 2007 年,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3%,2007 年达到 3765 亿元,占西北地区的 28.6%;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15%,2007 年达到 189 亿元,占西北地区的 16.3 %。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发展实力显著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 2000 美元,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0 年至 2007 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9511 亿元,年均增长23.4%,相继建成一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区域综合交通设施日趋完善,电力、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三)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工业增势强劲,产业结构调整加快,2007 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 1271 亿元,占西北地区的 23.8%。商贸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不断壮大,所占比重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逐年改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不断进步,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7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比 2000 年翻了一番。第二节 发展优势战略区位重要。经济区处于我国内陆中心,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支点,多条铁路、公路、航线、管线在此交汇,是全国交通、信息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和西部地区连通东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科教实力雄厚。拥有 80 多所高等院校、100 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科研院所、100 多万科技人才,2007 年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 2.7%,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工业基础良好。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 21 个、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 5 个和大学科技园区 3 个,是国家国防军工基地、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重要装备制造业聚集地。文化积淀深厚。该区域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著名的丝绸之路源头和羲皇故里,也是 13 个王朝古都所在地,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城镇带初步形成。西安特大城市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区域内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2007年底,经济区城镇化率达到 43%以上,西陇海沿线城镇带已具雏形。第三节 发展机遇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经济区的软硬环境已经得到极大改善,产业投资的集聚效应逐步凸显,为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必将为经济区跨越式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机遇。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机遇。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扩大内需成为保持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经济区人口密集、市场广阔、需求旺盛、潜力巨大,有利于吸引海内外投资等各类要素在此集聚和重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机遇。东部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需求极为迫切,产业转移动力日趋增强。经济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加快构建创新型社会机遇。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为经济区加强科技资源整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带来机遇。经济区科教、人才资源富集,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重要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具有成为创新型发展区域的有利条件。第四节 面临挑战当前,经济区总体经济实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集聚度不高。体制机制创新活力不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发展失衡,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社会事业发展仍较薄弱,基本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亟待提高。水资源总量不足、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繁重。与周边地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不够紧密,对内对外开放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第二章第二章 总体要求总体要求推进经济区科学发展,必须进一步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找准发展重点,明确发展目标,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第一节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西部地区实现率先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率先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区;着力推进自主创新,优化经济结构,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着力统筹城乡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率先建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区。力争用 10 年多一点的时间,把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实现经济繁荣、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第二节 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努力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推进。注重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坚持开放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积极参与国内外区域分工与合作,寻求合作机遇,拓宽合作领域,在合作中谋求发展。第三节 战略定位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拓展对外开放空间,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统筹军民科技互动发展,促进科教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新路径。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以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为重点,打造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等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知名品牌。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以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依托,发展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建设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平台。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展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四节 发展目标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到 2020 年,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创新能力有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领先地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基本建成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新材料基地、新能源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交通、水利、市政、信息等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覆盖经济区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建成,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管理水平取得明显提高。城镇化水平有新提高。实现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形成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城镇群集聚发展,城乡统筹取得突破,城镇化率达到 60%。公共服务达到新水平。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2 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 47%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 60%以上;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显著降低,渭河干流达到类水质,中心城市市区空气中 SO2 和 NO2 含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专栏 1: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指 标 2007 年 2012 年 2020 年人口(万人) 2842 2940 3100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3765 6600 1640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3200 22500 53000R&D 经费占 GDP 比重(%) 2.7 4.5 6.0城镇登记失业率(%) 4.6 4.5 4.5城镇化率(%) 43 50 60森林覆盖率(%) 40.6 42.0 47.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与 2005 年相比) 8.1 21.0 25.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M3/万元) 160 120 100城镇污水处理率(%) 60 80 9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50 75 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42 75 90城市绿化覆盖率(%) 39.6 42.0 45.0主要河流水质 劣 V 类 类 类第三章第三章 空间布局空间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功能分区,优化经济区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和城乡布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第一节 空间结构城市地区。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聚、资源集合、人口集中的原则,夯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工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和较高水平的工业园区。适当扩大城市空间,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有序承接人口转移。以特大城市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城市群。农村地区。稳定基本农田数量,加大关中平原、渭北旱塬、天水川道、商丹盆地耕地保护力度。根据当地农业资源条件,实现种植业、养殖业的良种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基地化。加强闲散用地整合,鼓励低效益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节地型村镇改造,合理减少农村居住用地,促进农村各项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生态地区。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对秦岭北麓、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以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对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重要湿地等实行强制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干扰,禁止各类开发建设活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