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txt 让人想念而死,是谋杀的至高境界,就连法医也鉴定不 出死因。 。 。 。 。 。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 一、草市的广泛兴起和农村初级市场的形成 宋代的市镇总体上可分为草市和镇两种。其中,草市多为小规模的乡村集市和商业点,承担 着农村初级市场的功能;镇是规模相对较大的经济中心地,起着农村中心市场的作用。 草市在宋代以前就已出现。在两浙地区,早在六朝时期,就兴起了不少草市,如吴兴郡(治 今湖州)的陆市(又称新市)1、会稽郡(治今绍兴)的临浦市2等。但直到宋初,草市 的数量仍相当有限,且大多只是相邻村落之间互通有无的一种交易场所。从北宋中期起,随 着两浙社会经济的繁荣,商业活动由城市深入到乡村,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生产规模和流 通范围不断扩大。如太湖流域的苏、湖、秀、常等州,是全国最著名的粮食产地和输出地之 一,民间广泛流传有“苏湖熟,天下足”3、 “苏常熟,天下足”4之类的谚语;婺州的 纺织业十分发达, “号称衣被天下” ;5位于浙西山区的睦州(严州) , “民物繁庶,有漆楮 林木之饶,富商巨贾多往来江浙” ,6是重要的山货输出地。这种活跃的商品生产和流通, 给两浙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在 此基础上,各种草市大量涌现。据毕仲衍中书备对记载,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年) , 两浙路共有坊场河渡 1238 处,7其中相当部分即属于草市。马端临文献通考卷 19征榷考云:“坊场,即墟市也,商税、酒税皆出焉。 ”假设在两浙路的坊场河渡中, 一半为河渡,且一地数坊场(即一处草市同时设有酒坊和税务)的重复率为 1/3,则草市的 数量仍达 200 多个。宋室南渡后,两浙路的草市数量又有大幅度的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仅 目前尚有史可考的就有 500 多处,8(p450-477)实际数量肯定还要多。即便以 500 处计算, 其分布密度就已经相当高了。从地域密度看,两浙路约 122622 平方公里,9平均 245 平方 公里即有 1 处;从人口密度看,南宋时期两浙路户口的最高记录是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 年)的 2898782 户,10(卷 83 玉牒初草)平均近 5800 户即有 1 处。特别是在浙西太湖平 原和浙东沿海地带,分布尤为密集。如到南宋中期,太湖周边的平江(苏州) 、嘉兴(秀州) 、 湖州等地,共有草市 200 多处。 与此同时,草市的形态也发生显著变化,其突出表现是:第一,商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功 能日益增强。早在北宋中期,两浙路草市的商业就已相当活跃。以前文提到的熙宁九年坊场 河渡的情况为例,虽然两浙路的坊场数量在全国 23 路中居第 12 位,但年税收总额却仅次于 成都符路而高居第 2 位,可见其个体商业发展水平较其他地区要高得多。特别是那些兴起于 大中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线上的草市,商业尤为发达。如熙宁十年(1077 年) ,杭州的龙山 市、柏坎市,越州的龙山市,常州的岑村市,秀州的金山市、广阳市,温州的路桥市等,年 商税额都在 1000 贯以上,几与一般县城相当;苏州的昆山市和杭州的浙江市更是分别高达 7448 贯和 26446 贯,与部分州级城市相当。11(16 之 7 至 9)到南宋时期,两浙各地的 草市商业更是空前兴盛,不仅像浙江、龙山之类的城郊草市, “商贾骈集,物货辐萃” , “车 驰毂击,无间昼夜” ,12(卷 21 桥道,引冯楫中兴永安桥记)而且那些远离都市乃至地处 山区的草市也十分活跃。如绍兴府城西北 50 里的禹会桥市, “桥边多酒楼” ;13(卷 77 舟 中醉题)台州天台县山区的折山市, “折山山下簇人烟,一似吴儿笑语喧” 。14第二,市场 活动突破狭隘的地域限制,对外联系不断增强。北宋时,两浙路不少草市的对外商贸往来就 已相当活跃,如处于崇山峻岭之中的严州淳安县云程市, “其水陆达杭、越、衢、建,凡舟 车日夜之所奔走” 。15迨至南宋,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如平江府的许多草市与浙东、闽、 广等地都有密切的商贸关系。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 年) ,有臣僚上奏说:“黄姚税场系二广、福建、温、台、明、越等郡大商海船辐辏之地,南擅澉浦、华亭、青龙、江湾牙客之 利,北兼顾迳、双浜、王家桥、南大场、三槎浦、沙泾、掘浦、肖迳、新塘、薛港、陶港沿 海之税,每月南货商税动以万计。 ”11(18 之 29)这里所说的黄姚、江湾、顾迳等草市, 即分属于平江府嘉定、常熟、昆山等县。第三,专业性市场的大量出现。如南宋时期,绍兴 府山阴县的梅市和项里市,是著名的杨梅和茨实市场,诗人陆游曾以“明珠百舸载茨实,火 齐千担装杨梅”13(卷 44 戏咏乡里食物示邻曲)等诗句来赞叹这两个草市的兴盛;秀州 华亭县的下砂市、海盐县的鲍郎市、明州鄞县的大嵩市等则是著名的盐业草市,年产盐量均 在万石以上;嘉兴府(秀州)崇德县的濮院市(又名永乐市) ,是颇具规模的纺织业草市, “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四方商贾云集” 。16 随着草市的广泛兴起和发展,到南宋中期,在两浙路的不少地区逐渐形成了密集的农村集市 网络。以绍兴府境内的鉴湖流域为例,在东西约 100 余里、南北不到 50 里的区域内,分布 着 30 多处草市,它们以绍兴府城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四周扩展。其中,有的是具有一定规 模的常设市,如城西 6 里的西跨湖桥市,楼台参差,商船会集;13(卷 55 泊舟湖桥酒楼 下)城西 11 里的湖桑堰市, “居民颇繁” ;13(卷 68 行饭至湖上)城东 60 里的东关市, 市街宽阔。17(卷 4 堰)有的则是村头路边的墟市,如城东北 40 里的小江市, “数家茅屋 小江头” ;13(卷 67 小江)城西南 12 里的亭山市, “一汀蘋露渔村晚,十里荷花野店秋” 。 13(卷 17 秋夜泊舟亭山下)在市时上,有早市、昼市、夜市之分。如城西南 9 里的三山 东市,夜市十分活跃, “谁令屠沽居里中,鼓声终夜聒老翁” 。13(卷 64 夜闻堤东卖酒鼓 声哗甚)在市场形式上,除了一般性的乡村集市外,还有不少专业市场,如前文提到的梅市 和项里市就是颇为典型的例子。曾长期游历鉴湖流域的著名诗人陆游,在其剑南诗稿的 不少诗篇中经常提到诸如茶市、鱼市、菱市、笋市、花市、樵市、果市之类的专业草市。显 然,在鉴湖流域,随着草市网络的形成,不仅将市场活动引入到各个乡村,而且使得原本处 于孤立、分散状态的农村小规模商品交易活动互相结合起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村初级市 场体系。 二、镇级经济中心地的发展与农村中心市场的成长 镇的设置始于南北朝时期。但在宋代以前,它一直是封建政权用以加强对各地人民控制的军 事据点,而非农村经济发展的产物。北宋建立后,镇的性质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逐渐向 农村经济中心地演变。在两浙地区,大体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的意义已基本 确立。以熙宁十年(1077 年)的商税为例,在全路共 86.8 万余贯的总税额中,属于草市镇 的有近 14 万贯,占总额的 16.13%。其中秀州、杭州的草市、镇税额,在所属州总额中所占 的比重,更是分别高达 30%和 29.38%。11(16 之 7 至 9)而在各州草市、镇税额中,镇的 税额又占了大部分。这表明,镇级中心地已成为各地工商税收的重要来源。就镇的数量而言, 根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到宋神宗元丰(1078-1085)初年,全路共有 75 个。进入南宋以后, 又有进一步增加。如杭州由 12 个增至 15 个,嘉兴(秀州)由 4 个增至 6 个,明州由 3 个增 至 7 个,处州由 3 个增至 6 个,衢州由 2 个增至 4 个。8(P450-477)估计到南宋中后期, 全路已有镇 100 个以上。 两浙各地镇的数量虽较草市要少得多,但其在农村市场体系中所起的作用却是大多数草市所 无法比拟的。这可从四个方面来看:第一,镇的人口规模比草市大。它们一般都有数百户固 定的居民,有的甚至达到上千户乃至数千户。如南宋中后期,临安府仁和县的临平镇有“约 千余家” ;18嘉兴府海盐县的澉浦镇有“约五千余户” ;19庆元府(明州)奉化县的鲒埼 镇, “生齿厥多,烟火相望” ,环镇居民数千家;20湖州乌程县的乌墩镇和德清县的新市镇,“其井邑之盛,赋入之多,县道所不及” 。21而草市的居民一般多只有数十家乃至数家而 已。第二,镇在社会形态上已具有不少城市化的特征。如南宋时,海盐县澉浦镇所辖南北 5 里,东西 12 里,面积约 60 平方里。在镇中心,有街道、坊巷,有商业区、居民区和行政区, 以及各种市政设施。其居民已不再属于乡村户籍,而是正式列入城市坊郭户系统,他们的社 会生活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城市化特点。19其它如平江府的福山,嘉兴府的青龙、上海、 乌青、魏塘,湖州的新市,常州的湖濮,临安府的临平、江涨桥,绍兴府的西兴、渔浦、曹 娥,庆元府的鲒埼,台州的章安,温州的白沙等镇,也都与澉浦镇的情况相似。从某种意义 上讲,这些镇已是初步成形的经济都市。第三,镇的工商业发展迅猛。以商税为例,北宋熙 宁十年(1077 年) ,两浙路年商税额 1000 贯以上的草市镇税场共 31 处,其中 25 处属于镇 级税场。11(16 之 7 至 9)进入南宋以后,许多镇的商税额进一步呈现快速增长之势。如 常州的青城、万岁、张渚、湖濮四镇,年商税额由熙宁十年的 5241 贯增至咸淳(1265-1274) 初年的 23839 贯,增长 3.5 倍多;22临安府的江涨桥、北郭二镇,由 2805 贯增至咸淳初 年的 145908 贯,增长达 51 倍多;12(卷 59 贡赋)绍兴府的曹娥、三界、渔浦三镇,由 9083 贯增至嘉泰(1201-1204)初年的 12749 贯,增长 40.36%;17(卷 5 课利)特别是临安 府的北郭、江涨桥,嘉兴府的乌青、澉浦、魏塘,庆元府的鲒埼等一批巨镇,年商税额都在 3 万贯以上,超过了同期许多县级城市。第四,镇的市场专业化水平高。随着工商业的迅速 发展,到南宋时,两浙各地镇市逐渐呈现出专业化的特征。如临安府的北郭、江涨桥是典型 的环城商业镇;嘉兴府的魏塘、婺州的孝顺是典型的农业镇;温州的白沙是典型的林业镇; 嘉兴府的澉浦、青龙和台州的章安是著名的港口镇;台州的杜渎、于浦,庆元的岱山,绍兴 府的钱清、西兴、曹娥,嘉兴府的广陈等是重要的盐业镇;湖州的南浔是丝织业镇;绍兴府 的枫桥、三界是造纸业镇;湖州和嘉兴府的乌青、四安,平江府的平望,镇江府的吕城,常 州的奔牛,绍兴府的渔浦,衢州的孔步是典型的交通型商品转运镇;平江府的许浦、福山、 梅李是消费型镇。这种市场专业化特征的出现,标志着镇的市场形态日趋成熟,市场分工日 趋精细。 从镇的地理分布状况,或许能更清楚地看出其在农村市场和城乡市场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以 绍兴、庆元、台州为例,绍兴府各县镇的分布状况是(括号内为距所在县城里程数,下同): 三界镇(东南 120) ,东城镇(东 60) ,曹娥镇(东南 72) ,钱清镇(西北 50) ,蛟井镇(西 南 15) ,南安镇(西 50) ,枫桥镇(东北 50) ,西兴镇(西 12) ,渔浦镇(南 35) ,五夫镇 (北 30) ,纂风镇(西北 70) 。17(卷 12 八县)庆元府各镇的分布情况是:小溪镇(南 40) ,公塘镇(西北 30) ,鲒埼镇(南 20) ,澥浦镇(西北 60) ,岱山镇(海中) 。23(卷 13-20)台州各镇的分布情况是:大田镇(东 30) ,章安镇(东南 120) ,杜渎镇(东 180) , 于浦镇(东南 60) ,路桥镇(东南 30) ,峤岭镇(南 120) ,港头镇(东南 15) ,县渚镇(南 70) 。24从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镇都分布于距州县城二三十里以远的地区。这表明,镇 和县级城市有着各自的市场辐射空间,前者属远离城市的乡村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