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水闸工程管理设计规范 作者:听海 来源:监测人 发表时间:2009-12-17 12:25 热点:96 水闸工程管理设计规范 1 总 则 1.0.1 为水闸工程正常运用、保证工程安全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促进水闸管理正规化、 规范化,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平原区大、中型工程中的 1、2、3 级水闸设计,山区、丘陵区的泄 水闸及平原区的 4、5 级水闸设计可参照使用。 1.0.3 水闸工程管理设计是水闸工程设计的组成部分,应与主体工程设计同步进行。 1.0.4 新建水闸的工程管理设计,必须根据有关规定,确定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和人员 编制。 1.0.5 改建、扩建的水闸工程,应在现有管理基础上,按照本规范的要求进行管理设计。1.0.6 水闸工程管理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执行现行国家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 1.0.7 水闸工程管理设计,应符合我国的国情,要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管 理方便。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 2 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2.0.1 水闸工程管理设计应根据工程管理的需要,规划确定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2.0.2 水闸工程的管理范围是水闸管理单位直接管理和使用的范围,应包括: (1)水闸工程各组成部分的覆盖范围。包括上游引水渠、闸室、下游消能防冲工 程和两岸联接建筑物。 (2)为保证工程安全,加固维修、美化环境等需要,在水闸工程建筑物覆盖范围 以外划出的一定范围,其值可参照表 2.0.2 确定。 表 2.0.2 水闸工程建筑物覆盖范围以外的管理范围 建筑物等级 l 2 3 4 5 水闸上、下游的宽度(m) 5001000 30050010030050100 50100 水闸两侧的宽度(m) 100200 50100 3050 3050 3050 注: 1. 若 1、2、3 级水闸,其规模为中型,则管理范围标准相应降低一级;若为小 型则相应降低两级。 2. 堤防上的水闸,管理范围应与堤防管理范围统筹确定。 3. 特别重要的水闸工程,经过设计论证,可适当扩大管理范围。 (3)管理和运行所必需的其他设施占地。包括管理单位的生产、生活区,多种经 营生产区以及职工文化、福利设施等建设占地。 2.0.3 水闸工程的保护范围是为保证工程安全,在工程管理范围以外划定一定的宽度, 在此范围内禁止挖洞、建窑、打井、爆破等危害工程安全的活动。 水闸工程的保护范围,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 3 调度运用 3.0.1 水闸工程管理设计必须根据水闸所在河道的综合规划要求,提出调度运用原则。 3.0.2 水闸工程调度运用,应遵照以下原则: (l)必须在保证工程安全的条件下,合理地综合利用水资源,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当 兴利与防洪矛盾时,兴利应服从防洪。 (2)必须与上、下游工程相配合。 (3)有淤积问题的水闸,应研究采取妥善的运用方式防淤、排沙和防冲。 (4)在通航河道上的水闸,应尽量保持上、下游河道水位相对稳定和通航水深。 (5)位于鱼类回游河道上的水闸,应尽可能通过控制运用满足鱼类回游的要求。 3.0.3 水闸工程管理设计中应规定以下基本指标,作为调度运用的依据: (l)上、下游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 (2)最大过闸流量。 (3)最大水位差。 (4)下游河道的安全泄量。 3.0.4 水闸工程管理设计应根据水闸的水力设计或水工模型试验成果,规定闸门开启次 序和开度,力求避免产生集中水流、折冲水流等不利流态。应避免发生震动的闸门开度。 4 工程观测 4.1 一般规定 4.1.1 水闸工程应根据工程等级、规模、地质条件等,有针对性地确定工程观测项目, 设置相应的观测设施,通过观测达到下列目的: (1)通过对水闸工程的检查和观测,掌握其状态变化和工作情况,保证工程安全。(2)检验设计的正确性。 (3)积累资料,提高设计和管理水平。 4.1.2 水闸工程观测设计应包括观测项目选定、观测设施布置、观测设备选型,提出观 测设施的施工安装、观测方法和资料整理分析的技术要求。 4.1.3 观测设施的布置应考虑下列要求: (1)全面反映水闸工程工作状态。 (2)观测方便、直观。 (3)有良好的交通和照明条件。 (4)观测装置应有必要的保护设施。 4.1.4 水闸工程观测设施的设计,应符合有关专业规范的有关规定。 4.2 一般性观测 4.2.1 水闸工程一般性观测项目有:水位、流量、沉降、扬压力、水流形态、冲刷及淤 积。 4.2.2 水位观测,一般在闸的上、下游设自记水位计或水位标尺进行观测,测点应设置 在水流平顺、水面平稳、受风浪或泄流影响小的地点。 水位标尺或自记水位计的水准基面必须和水闸所采用的水准基面一致。 4.2.3 流量观测一般通过水位观测,根据水位、流量关系,推求出相应的过闸流量。 大型水闸为了校核修正水位、流量关系(或水位、开度、流量关系)应在适宜地段 设测流断面,用浮标或流速仪进行流量施测。 4.2.4 沉降观测,一般埋设沉降标点进行观测。沉降标点可布置在闸室和岸墙、翼墙底 板的端点和中点。施工期可埋设在底板上,后期引接至上部结构上。 4.2.5 闸基扬压力观测,一般埋设测压管或渗压计进行观测。测点的数量及位置,应根 据水闸的结构形式、地下轮廓线形状和基础地质情况等因素确定,并应以能测出基础扬压 力的分布和变化为原则,一般布置在地下轮廓线有代表性的转折处。 测压断面应不少于两组,每组断面上测点不应少于三个。对于侧向绕流,观测点可 根据具体条件进行布置。 4.2.6 为保证水闸工程安全和正常运用,必须对水闸上、下游淤积和冲刷进行观测,以 便制定防止冲、淤措施。 观测范围视可能发生冲刷和淤积的范围确定。一般自水闸上、下游护坦末端起,分 别向上、下游延伸相当河渠宽度 23 倍的距离。 4.3 专门性观测 4.3.1 水闸工程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以下专门性观测项目:水平位移、伸缩缝、裂缝、 结构应力、地基反力、墙后土压力、混凝土碳化和冰凌等。 4.3.2 当水闸地基条件差或水闸受力不均匀时,需进行水平位移观测。观测标点应尽可 能与沉降观测点设在同一标点桩上。 4.3.3 当需要了解水闸伸缩变化规律时,应进行伸缩缝观测,一般在伸缩缝的测点处理 设金属标点或差动式电阻测缝计进行观测。 4.3.4 水闸发生裂缝后应进行裂缝观测。 4.3.5 对特别重要的水闸,需要了解不同工作条件下结构应力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为工 程的控制运用、验证设计和科学研究提供资料,可设置结构应力观测项目。其测点布置和 观测方法,可根据结构设计和科研的需要确定。 4.3.6 为了验证工程设计和科研的需要,了解地基土和回填土对水闸的作用情况,可设 置地基反力和墙背土压力观测项目。 4.3.7 沿海地区的水闸或附近有污染源的水闸,由于海水或有害物质对水闸混凝土有浸 蚀作用,应设置混凝土碳化观测项目。测点设置和观测方法,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4.3.8 寒冷地区的水闸,应对闸前冰凌变化规律和冰压力进行观测,以便采取防冰措施 和合理的运用方式,保证建筑物安全。 4.3.9 根据水闸工程运行、管理和科研的需要,还可增设其他特殊的观测项目。 4.4 主要观测仪器设备 4.4.1 水闸工程应按表 4.4.1 配备必要的观测设备。 表 4.1.1 水闸工程主要观测设备配备 配置数量 序号 名称及规格 单位 l 级2、3 级4、5 级 一 测量仪器 l 经纬仪 J2 2级台 l 经纬仪 J16级台 1 1 2 水准仪1 台 1 水准仪3 台 l 1 二 水下测量设备 测深仪 台 1 三 水文测量设备 l 自记水位计 台 2 2 2 流速仪 台 2 2 1 四 渗透观测设备 电测水位器 台 2 l 五 其他设备 1 计算机 台 1 1 2 摄像机 台 1 3 照相机 台 l 1 1 4 望远镜 台 1 1 1 注 1、2、3 级水闸,若其规模为中型,观测设备降低一级配置;若规模为小型,降 低二级配置观测设备。 5 交通设施 5.0.1 为满足水闸工程管理和抗洪抢险的需要,水闸工程应具有良好的交通设施,并应 结合施工的需要,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置。 5.0.2 水闸管理交通设施包括对外交通,内部交通及相应的附属设施和必要的交通工具。5.0.3 对外交通是联系水闸与区域性公路、铁路、车站、港口、码头之间的通道,担负 外来物资和人员的运输任务。 5.0.4 对外交通布置应考虑以下原则和要求: (l)应充分利用已有的交通道路。 (2)应考虑对外交通的综合运输能力。 (3)应尽可能与就近的城镇连通。 (4)有水运条件的地方,应充分利用水运或水陆联运。 (5)对外交通道路应满足全天候通行机动车辆。 5.0.5 内部交通是连接水闸管理单位内部各仓库、站场、生产和生活区之间的交通道路, 须与对外交通衔接。 5.0.6 对外交通线路与水闸交叉时,应采取桥闸分设的原则,若必须结合,需进行安全 技术论证。 5.0.7 水闸工程应根据其工程等级、规模、重要性及运输能力等综合因素,确定内、外 交通道路的等级,一般应不低于 4 级。 内、外交通道路的路基、路面及建筑物设计标准,应按其等级,参照公路工程标准 和技术规范执行。 5.0.8 交通运输系统,一般应设置交通管理、维修保养、安全运行等附属设施。 5.0.9 为满足水闸管理工作的需要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