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在理念和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在理念和机制人民教育 201021REN MIN JIAO YU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在理念和机制林金辉鄢晓理论 LILUN纲要论坛 GANG YAO LUN TAN所谓“创新教育热”与改革实效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当前,创新教育真的“过热”了吗?“热”仅仅是表面现象而已;在理论与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遭到“冷遇” ,存在许多困惑和误区。例如,对“创新技法”的介绍、宣传与训练可能“过热”了,但对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或理念的认识和实践,则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训练创造性思维时,直觉、灵感的强调可能“过热”了,以至于有些学生产生了对传统的东西全盘怀疑和盲目求新的思想。综上所述,当前创新教育存在的偏颇和误区,大多是理念和机制的问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从理念和机制上入手。这是前提性、基础性的工作,也是关键和突破口。1.树立“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性”的理念。最新研究表明,每一位学生身上都蕴藏着丰富的创造潜能,这是潜藏于他们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中的一种心理潜能。学生处于学习时期,自然不能要求他们做出惊天动地的创造。专家的创造,是一种产生了具有社会历史首创意义的产物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创造虽然也产生了新颖的、有意义的产物,但这种产物在人类历史上大多并非首创,只是就个人的历史而言具有首创性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这种创造活动直接推动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因此,衡量专家的创造性,其依据主要是人类的文化传统;衡量学生的创造性,主要凭借个体的发展。但是就创造活动的过程而言,专家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或认知能力的本质却是相同的。高斯在小学时做 1100 的连加,自己发现了一种简单的方法,表现出一定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与他成年后建立“高斯定理”时表现出的能力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人们都称之为“创造性” 。教育家米德在解释创新能力时说,当一个人自己想出、做出或发明了一个新东西,就可以说他完成了一次创新活动。这样看来,一个学生自己发现在直角三角形里,两直角边平方之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那么他也就完成了一次跟毕达哥拉斯一样的创新活动,尽管这个发现早已是几何学的组成部分,对于文化传统来说等于零。从连续性的方法论看,学生的创造潜能一旦得到开发,并在创造想象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他们的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和发展,逐渐指向对社会发展有意义的发明、创造。因此,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为他们未来对社会做出贡献奠定了基础。2.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专利” 。长期以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几乎变成了高等教育的“专利”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话题经久不衰。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基础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则处于“重视不够”的状态。这种反差的形成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有人认为少年儿童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尚不足以进行创新活动,由此得出要求少年儿童进行创新是无稽之谈的结论;另一方面,有人虽然认同应该对少年儿童进行创新教育,却不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变相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压力。一、 “创新教育热”的冷思考。二、以理念创新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2 人民教育 201021REN MIN JIAO YU纲要论坛 GANG YAO LUN TAN 读者热线:(010)82296698 电子信箱:Liuqunedumailcomcn2009 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 个国家进行的调查表明,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能力排名倒数第一,创新能力排名倒数第五。一时间,人们对我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成效提出了质疑。我们不禁要问,难道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天生就比别人差吗?绝对不是。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有过那么多的发明创造,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陶行知说过,孩子的头就像旧社会女子那被裹的“小脚儿”一样,被传统观念的“裹头布”牢牢地限制在“条条框框”中,孩子的想象力就是在那里被窒息了。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没有了翅膀,孩子们又如何能高飞呢?在家长、老师期待的目光下,我们的中学生从小就习惯了不断地接受知识信息,不断地重复“模仿记忆被动接受”的过程,习惯了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用去追究“为什么”的学习方式。在学校,小学生举手提问题的积极性比初中生高,而初中生的积极性又比高中生高。是因为见识增长了,问题就变少了吗?不是。是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被强化并逐渐形成了“教师等同于权威”的思维定式,不再有怀疑的精神,不再主动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没有了问题,没有了思考,创新将从何而来?近日,上海市教科院发布的一项对 6 大城市中小学的调查显示,学生对教师能“耐心解答,共同探讨”的认同度为 54.7%,对“肯定学生的思想,鼓励大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认同度仅为 15.5%,这说明八成多的学生在自由思想或表达方面未能得到教师的鼓励与肯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明确要求“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 “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 “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石,高校创新教育的对象是由基础教育提供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成败密切相关。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向基础教育延伸。3.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不是“创新技法训练” 。 “创新教育就是创新技法教育吗?”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回答。实际上,创新技法教育仅仅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形式而已。片面地认为它是创新教育的全部内容或大部分内容,就会使创新教育的目标缺失或偏离。有的学者针对创新教育中提出的“如何教会学生创造性”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了“创造性到底能不能教”的问题,其出发点就在这里。在创新教育开展的早期,西方一些学校常采用直接的技能训练法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策略,包括南北取向法(逆向思维法) 、等值变换法、模仿法、列举综合法、头脑风暴法,等等。其中,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 ”最具代表性。所谓“头脑风暴法” ,它的基本内容是:通过暂缓判断和评价,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供大量的答案。运用这种方法时,要遵守 4 项规则:禁止批评;鼓励畅所欲言;鼓励各种想法,愈多愈好;欢迎对各种想法进行综合,并提出改进意见。这些策略实际上是把创造性思维当作一种技能,认为它像游泳或射击一样,可以通过直接训练而获得和提高。10 余年来,我国一些高校乃至于中小学校也给学生开设了“思维训练” 、 “创造性思维方法”等课程,模仿“头脑风暴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际上,这些课程采用的也是直接技能训练法这一策略。他们把创新看成是某种独立的技能或能力,却忽视了创新活动的内容,忽视了知识在创造性思维中的积极作用,忽视了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 。由于上述缺陷, “头脑风暴法”在实际的应用上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开发与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时,直接的智慧训练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脱离学科的知识教学,脱离学生的学习过程,寄希望于“头脑风暴法”之类的直接技能训练,企求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寻找所谓的捷径,无异于舍本求末。4.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必须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创新教育目标采取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教育目标与培养实践的中介。目标的偏离与缺失,必然导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失效。创新人才必备的创新能力基本结构,包括两大方面,即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港台学者认为,受教育者心理可区分为两个大的方面,即认知方面与情意方面;创新教育可区分为创意教育和情意教育。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日本一些企业在选拔人才时提出的用人标准对我们也颇有启发:“用人:第一要有创意;第二,他追求创意。 ”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所依据的创新教育,其 3 人民教育 201021REN MIN JIAO YU 培养目标可以分解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前者为认知系统,后者则是动力系统。创新教育目标是整个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化,本质上说,它与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有人认为,教育应该有三个层次:第一,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第二,使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会思考的人,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第三,使受教育者知道怎样让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这应该是对培养目标比较全面的理解。创造性思维包含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求同思维是指思维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抽象、概括,使之朝着一个方向集中、聚敛,从而找出事物的共同点,形成一种答案、结论或规律,其主要功能是求同;求异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从多种设想出发,不按常规地寻找变异,使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辐散,多方面寻求答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其主要功能是求异。我们的中小学对求异思维的作用已有足够的重视,而对求同思维却有所忽视;片面地强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低估求同思维在创造性思维发展中的作用,不仅违背了认识的辩证法,在实践中也造成了压抑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发展的危害。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针对当时的具体人、具体事物而言,强调某一思维的成分是无可厚非的。例如,某一领域的规律尚有待于主体进行提炼、概括,聚合思维是起主要作用的。牛顿对行星运行轨道进行解释,只有一种正确的答案,在他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求同思维起了主要的作用。又如,一位学生在使用椭圆仪这种常用的绘图工具时,感到有必要对它加以改进。他先后研究 20 多种改进椭圆仪的方案,但发现这些新方案都不能使椭圆仪具备综合的性能(既能画任意大小的椭圆,又可任意地画双曲线、抛物线) 。他并没有因失败而退却,而是从多种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设计出了一种新的、具有综合性能的椭圆仪。在这位学生的创新活动过程中,求异思维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我们认为,从创造性思维的全过程来说,创造性思维需要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有机结合。首先,求同思维是求异思维的基础,在现实中,问题往往不是十分明确,需要通过求同思维综合客观已知的各种信息,聚合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求异思维为聚合出正确的答案提供可能,在一定条件下,求异思维的发散量越大越好。爱迪生发明电灯时,为了解决灯丝的寿命问题,先后设计了 1600 多种方案。第三,求异思维只有与求同思维相结合才能显示出意义。发散出来的方法、步骤或方案,哪一个最有可能正确,哪一个最好,需要求同思维对全面的情况加以考虑并判断。如果没有求同思维,对提出来的假设就不可能加以验证,就得不到正确答案。达尔文说过:“我想不起有哪一个最初形式的假设不是在一段时间过后就被抛弃,或被放大或修改。 ”抛弃、放大、修改的过程就是求异思维之后的求同过程。创造性人格是由与创新活动有关的创新主体的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好奇心、求知欲、信念、理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和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构成的。创造性人格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显得更为重要。与创造性思维比较而言,一个学生“愿意不愿意创造” 、 “为谁而创造” ,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加以解决的前提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激发出来的、熏陶出来的。创新人才培养,贵在激发动机,难在激发动机。有学者认为,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能动状态,一种综合素质” 。湖南师范大学原校长张楚廷也认为, “独立个性的缺失”是妨碍创新和创新教育的首要因素。学生创造性人格在其创新活动中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与补偿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创新教育研究大师吉尔福特对创造性人格因素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作了明确的肯定,他说:“一个人可能在智力结构中与创造性生产最有关的某些能力方面水平较高,然而却没有利用这些能力的动机,这样创造性产出可能是非常少的。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必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