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7页
第2页 / 共47页
第3页 / 共47页
第4页 / 共47页
第5页 / 共47页
第6页 / 共47页
第7页 / 共47页
第8页 / 共47页
第9页 / 共47页
第1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外观的毁灭和美的存留(暂定) 论本雅明歌德的亲和力第三部分对奥蒂莉形象的分析 一、从“反思”(Reflection)到“外观”(Semblance):本雅明论德国浪漫派的批评概念到论歌德的亲和力之间批评核心概念的转移。 1.1浪漫派批评概念的尾声和论歌德亲和力的前奏:本雅明艺术理论转折点的简短历史考察 论浪漫派的批评概念是本雅明早期的重要作品。这部作品写于1919 年,是本雅明申请博士学位的资格论文,在开篇“导论”对“问题的限定”中,本雅明强调他的问题意识并不在于写一部浪漫派的批评史,而是截取了形成早期浪漫派“批评”(Kritik,Criticism)概念的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机,并集中梳理早期浪漫派思想家对“批评”这个概念本身所作思想贡献的内在逻辑。因此,他把他的这一著作的任务称为“哲学”的,或者更精确的是“问题历史性”(problem-historical) 的任务。紧接着本雅明认为,梳理早期浪漫派“批评”概念这个美学范畴,却不能仅停留在其美学前提上,而是必须深刻把握其认识论前提,也就是“反思”(Reflexion,Reflection)在浪漫派思想中建构其“批评”概念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雅明很明确的抛开了浪漫派的批评实践,而专注其对“批评”概念的论述,以及对批评概念的认识论前提的论述。这篇论文的第一部分就是“论反思”,这已经足以表达本雅明的问题意识。值得注意的是,早期浪漫派在文艺论争中的论敌,德国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歌德列于整个作品的第二部分的末尾,成为了浪漫派批评概念单独特出的一个部分。在这一部分中本雅明突出了浪漫派的艺术中“理念”(idea)作为方法的先验存在和歌德所提出的艺术的理想(ideal)的重要意区分。本雅明指出,早期浪漫派的重要代表如史莱格尔(Schlegel)等人,虽然提出了艺术的“理念”说,却并没有提出任何意义上的“艺术的理想”(ideal) “史莱格尔给出了关于艺术内容的种种定义(尤其是在关于诗的对话 ) ,这与他对形式的理解完全相反,几乎没有任何艺术的独特性的关系,更不要说他已经发现了有关这种内容的先验性了。 ” 而与之相反,歌德却把艺术的规范建立在理想之上,并且,按照本雅明的说法,这完全和古希腊的审美理想结合起来:“缪斯的理念臣服在阿波罗之下(这一神话) ,如果按照艺术哲学的解释,是所有艺术理想的纯粹内容。希腊人有着九种主要的艺术,当然具体的数量和种类并不是那么确定。而纯粹内容的精髓,就被称为缪斯Das Musische,而与理念不同的是,理想的内在结构是不连续的,因此,理想和艺术的联系并不需要中介,而仅仅需要通过一种反射相互指涉。纯粹的内容本身不能在任何作品中被发现。歌德叫他们“原初意象”(primal images)而作品永远不可能成为不可见的原初意象,而仅仅作为其不同程度的象似(Resemblance) 。从而,本雅明在论浪漫派的批评概念的最后,通过这一象似(Resemblance)的概念,引入了外观(Semblance)的概念。 本雅明对歌德艺术批评中重要的概念外观(Semblance)的引入,并不是一种比照性的添加,以凸显出浪漫派批评概念的特点;相反,在本雅明创作这篇论文同时期的信件中,我们可意清晰地看到,本雅明对对于歌德艺术批评和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之间的关系用力甚勤,并且颇有心得。在 1918 年 2 月 23 日写给杰雄肖勒姆的信中,他提到对歌德的公理和反思的阅读, “浪漫主义者与歌德过于接近,以至于不能抓住他作品中更多的趋势:无论如何,他不能理解他生命中为之挣扎的道德层面,而且他们也忽略了他的历史性的孤立。但我也确信歌德至少在他的晚年具有极端纯粹的人格,他口中无诳语,笔下无谎言。 ” 在以后的 3 月 30 日的信件中,他又一次提到了浪漫主义者中的天主教徒以及歌德:“我意识到我们实在太过忽略,当代新的天主教趋势的资源就像更早的时期浪漫的公教派那样,它包含了强力政治和意识形态而我不久的将来要阅读的东西也并不确定我对歌德有很多话要说正如您看到我关于冈多尔夫对歌德书的评论那样。 ” 在 4 月 17 日的一封信中,他对阅读雅典娜神殿之后的狂喜溢于言表,并提到他将随后阅读史莱格尔的言语和言辞的哲学 。 “因为从现在开始,我在某种程度上是晚期史莱格尔的专家,在阅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将有能力完成这一任务。 ” 同年的 7 月 31 日,他在给恩斯特肖恩的信中,这样说道:“我现在在忙于为我的论文的准备研究,而且,当然,我在研究歌德的艺术理论,关于这一点我在信中不能说得更多,因为这离题太远,但我已经发现了非常重要的东西,这几乎是未被发现的领域。 (terra incongnita) 。 ” 也就是说,对歌德的艺术理论研究完全包含在他研究浪漫派批评概念的研究之中。直到 10 月 8 日给肖恩的另一封信中,他已经提出了详尽的论文研究计划,但并没有开始写论文。同时,他又提到了歌德的植物理论和颜色理论的阅读。而 1919 年 5 月给肖恩的一封信中,他提到他在撰写论文的“神秘性”(esoteric)的尾声,即浪漫派的批评概念最后一部份早期浪漫派艺术理论和歌德 ,这部作品并没有与论文一起交付,但却是这部著作的总结和另一个开端的开启 ,也就是说,论文中关于歌德的部分并不是一种对浪漫派的批评观念和艺术理论客观对照和总结,而蕴含了本雅明对浪漫派艺术理论的批判和自身对艺术理论和而是为本雅明于 1919 年开始写作的歌德的亲和力写作的一个铺垫。从信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思想发展历程来看,本雅明显然在态度上逐步偏向歌德理论,而摒弃浪漫派的批评理论及其认识论前提。但如果不从本雅明从 1918 年到 1921 年的创作的内在理论背景进行分析,我们很难得到历史逻辑相一致的结论。笔者试图对浪漫派的“反思”概念和“外观”概念再进行的内在机制上的剖析,从而抓住本雅明在书写歌德的亲和力时候认识论层面内在理路。 1.2 “反思”概念和“外观”概念:达到绝对(Absolute)的两种方法:本雅明文艺思想中两个关键词的分析。 按照马格利特克伦巴赫(Margarete Kohlenbach)在瓦尔特本雅明:自我指涉和宗教虔信 (Walter Benjamin: Self-Reference and Religiosity)中的分析,本雅明试图通过“反思中介”Reflexionmedium这个概念来阐明早期德国浪漫派的认识论前提,再参照本雅明笔记的前提下,克伦巴赫陈述了浪漫派“反思”概念的几个要点: 反思是一种中介(medium) 反思在中介中运动(move) 反思中介是朝向(浪漫派的)绝对的最恰当的指涉 浪漫派的绝对不是费希特的自我(I)而是艺术 这一概括堪称精审而准确,正如本雅明在德国浪漫派的批评概念中所述,浪漫派的反思概念了来源于费希特的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按照本雅明的论述,费希特的反思概念与其哲学体系中另一个重要概念设准(posit)相对应。在本雅明看来,早期费希特意义上的反思就是对知识形式的反思, “知识理论并不仅仅是内容而是一种形式,它是某物的科学,而不仅仅是某物自身”。因此, “知识科学是一种知性行为,这种知性行为先验于任何客观对象,也先验于任何客观对象的形式。 ”而通过这种知性行为,那种在自身之内作为形式存在的某物,就作为内容获得了一个新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认知或者就是意识的形式,而这种行为也就是一个反思行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费希特的反思行为就是意识对客观对象的形式进行再加工的过程。按照这种逻辑,任何一个可以被认识的客体对象必然已经蕴含了某种知性行为,从而才能获得某种认识形式。而最根本的认识,必然是对这种认识形式的认识,这样也就产生了一个循环: 对反思的反思形式的反思行为+对反思形式的反思行为+认识行为(反思行为)+认识行为+对象认识形式反思的反思形式反思形式的反思形式的反思形式 显然,如果仅仅采用反思这个概念的话,就会产生对认识客观世界认识的恶性循环,也就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所说的否定性的反思,这种没有限度的反思行为是作为哲学家的费希特难以容忍的,他从而以“设准”概念来限定反思的无限性,按照本雅明的说法,费希特“在任何地方都把自我(Ich,I)的行动排除出思辨哲学的领域,转而把它引导向实践哲学的领域。费希特认识到两种自我的无限意义上的行为模式,在反思的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加上了设准的行为模式。我们能够理解费希特的主动性行为将这两种无限制的行为模式通过自我联系起来,他们试图在这种联系中相互填充,从而决定他们形式性的本质和内在的虚空性。 ”因此,主动性的行为就是反思性的设准和设准性的反思。 显然,本雅明认为,费希特对“反思”行为的定义仅仅在实践上具有无限性,在理论上通过“设准”和“主动性的行为”保存了主体“自我”的确定性。而且更重要的是,费希特在理论上仍然把反思和设准的返回点设置在“自我”之上。他认为,费希特在思辨哲学领域引入了表征(Representation,Vorstellung)概念,从而在理论上断绝了反思的无限性的可能。费希特认为, “自我”看到它本质之中包含在设准中的无限的行动,而他引用一切知识学的基础的表述:“作为决定者被设准的 A,必须再次被一个无限的 B 所设准,想象伴随这种限定持续前进。而这一过程一直发展到理性能够完全决定自身,而且除了在想象之中的理性不再需要任何限定的那一点上。也就是说,当它到达被表征之物的表征之上的时候Vorstellung des Vorstellung之后,才能结束。 ” 由于费希特认为, “自我”(I)和“非我”(not-I)具有相互表征的作用,但是,具有无限意义的非我却限定了自我。因此,在理论上,反思和设准过程的不断循环运动最终能够获得自我的有限性,但这仅仅是无限限制之下的有限点。也就是想象中的理性能够规约自我的点。因此,按照笔者的理解,自我是费希特“反思”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交汇点,也是反思具有确定性的保障。相反,浪漫派对“反思”概念的借用和改造放弃了费希特思想。因此反思不再成为一种确证主体性的概念,反而成为了一种颠覆主体性的概念。本雅明认为:“(对浪漫派来说) ,反思的无限性,对诺瓦利斯和施莱格尔来说,并不是持续前进的无限性,而是无限意义上的联通性。(Connectedness)” 因此,对浪漫派来说,反思的无限性仅仅带有层次性却没有趋向的普遍联系。其次,浪漫派放弃了费希特对自我的设准,从而导致了了反思直接成为了一种中介,他引用施莱格尔在Windechmann 讲座中的话来佐证这种观点:“我们并不能能领悟我们应该成为无限这个道理;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作为万物的储藏者,我们除了无限还能是什么?如果仔细考量,我们不能拒绝万物皆有备于我,因此我们就不能解释有限的情感除了假设我们仅仅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这就直接导致了对你的信念,这不仅是一些与我相似的东西,而是整个作为一种反我而且限定在一种原我的信念之中。 ” 而本雅明认为这个“原我”就是浪漫派所认为的“绝对”。因此,在德国早期浪漫派看来,万物皆有反思,而反思行为就是万物的中介。因此施莱尔马赫才能说:“自我直观和宇宙的直观是相和谐的观念,由于这个理由,每一种反思都是一种无限。 ” 因此,在浪漫派看来,任何意义上的个体皆可成为主体,相反,费希特坚固的先验主体性完全不存在了,并且完全消融在浪漫派的反思之中。反思本身成为了联系各个个体的中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反思作为了一种意识行为,反而成为了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从成为了统一个体自我和绝对(也就是万物整体)的中介。而早期浪漫派所认为的绝对就是艺术。本雅明分析了浪漫派对自然的态度,通过反思为中介,由于个体自我知识与绝对意义上的万物的自我知识相连接(Connected) 。因此,在浪漫派看来,自然并非一个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而仅仅是通过反思被消融的认知形式,而通过对具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