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泸州医学院传染病学期末常考名词解释与简答题1 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1 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1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1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1 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 1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1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1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1 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1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1 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1 复发:是指当患者进人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潜伏于组织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而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1 后遗症:是指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1 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形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称为感染后免疫。1Dane 颗粒:是指完整的 HBV 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其直径约 42nm,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包膜上蛋白质(小球状、管状颗粒)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为病毒复制的主体,内含环状双股 DNA、DNA 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HBcAg)和 e 抗原(HBeAg)。1 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1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病变为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鼠为主要传染源。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1 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所引起的主要经性接触和体液传播的慢性传染病。1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和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1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由一些致病菌(志贺菌属、侵袭性大肠杆菌等)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1 感染性休克:是指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胞壁产物等侵入血液循环,激活宿主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系统,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内源性介质,作用于机体器官、系统,造成组织细胞破坏、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以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血管灌流量急剧减少(休克)为突出表现的危重综合征。1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引起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1(赫氏反应):钩体病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后,可因短时间内大量钩体被杀死而裂解释放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加重反应,常见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称为赫氏反应。1 疟疾: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病,主要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先侵入肝细胞发育繁殖,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和继致出大汗后缓解为特点。间日疟、卵形疟可出现复发,,恶性疟发热常不规律,病情重,并可引起脑型疟等凶险发作。1 复数菌败血症:少数病例在同一血标本或在 72 小时内从同一病人不同血标本培养分离出两种或两种以上致病菌称为复数菌败血症。1 黑尿热:大量被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在血管内裂解,可引起高血红蛋白血症,出现腰痛、酱油色尿,严重者可出现中度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发生急性肾衰竭,称为溶血性尿毒综合症,亦称黑尿热。此种情况亦可由抗疟药物所诱发。1 伤寒复发:大约 10%20%用氯霉素治疗的患者早退热后 13周临床症状再度出现称为伤寒复发。 1 伤寒再燃:部分患者于缓解期,体温还没有下降到正常时又重新升高,持续 57d后退热,称为再燃。1SA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是机体对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反应。1 移行期: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每日尿量由 400ml 增至 2000ml,此期虽然尿量增加,但血 BUN 和肌酐等浓度反而升高,症状加重,不少患者因并发症死于此期,宜特别注意观察病情。1 败血症:是病原菌(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流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严重毒血症的全身性感染综合症。1 菌血症:少数细菌入血而未引起明显毒血症者称为菌血症。1 脓毒血症:细菌栓子随血流可出现迁徙性炎症,如全身多处脓肿形成称为脓毒血症。1 医院感染(Hospital infection HI): 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包括临床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1 医源性感染(Iatrogenic infection) : 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1 医院感染暴2发流行(Hospital infection outbreak epidemic):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 3 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1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 3 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 3 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1 内源性感染(自源性感染):即病原体存在于病人自身体内,由于病人机体抵抗力下降,细菌易位或菌群失调而导致病人自身发生感染。以复杂性、隐蔽性及危险性为其特点。1 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 48 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1 呼吸机相关肺炎: 感染前 48 小时内使用过呼吸机,有呼吸道的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症状,并有胸部 X 线症状及实验室依据。标准预防:是指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1 乙脑(epidemic encephalitis B) :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流行于夏秋季,临床上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与脑膜刺激征为特征。1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是由 SARS 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短距离飞沫、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1 伤寒小结:伤寒病时,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红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胞碎片,成为伤寒细胞,其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为伤寒小结,具有病理诊断意义。1 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其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 1 初治:指新发病或抗结核化疗正规疗程未满或不规则化疗未满 1 个月者。1 复治:指初治失败、正规足够疗程后痰菌复阳、不规律化疗超过 1 月及慢性排菌者。1 相对缓脉:指正在发热(尤其是高热)的患者,脉搏的加快与体温升高的程度不呈比例,患者体温每升高 1,每分钟脉搏增加少于 10-20 次。稽留热:体温升高达 39 度以上而且 24 小时相差不超过 1 度,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极期。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三种主要表现是什么?本病的早期三种主要表现为发热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体征及肾损害表现。发热多为急起,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多为 37 天。重症者热退病情反而加重。全身中毒症状包括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三痛),胃肠道症状,嗜睡、烦躁、谵妄或抽搐等神经精神症状。毛细血管损伤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皮肤、粘膜充血、出血,球结膜水肿。肾损害主要表现在蛋白尿,呈进行性增多趋势。尿镜检发现管型等。流行性出血热各期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三早一就”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 发热期治疗原则:控制感染、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 DIC。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原则:积极补充血容量,注意纠正酸中毒和改善微循环功能。少尿期治疗原则:为“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多尿期治疗原则:移行期和多尿早期治疗原则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恢复期治疗原则: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试述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高危人群及预防艾滋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传播、注射途径传播、母婴传播及其他途径如器官移植、人工授精等。高危人群:是男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和多次输血者为高危人群。(4)传染源的管理切断传播途径: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使用安全套,严格筛查血液及血制品,用一次性注射器。严禁消毒医疗器械,规范治疗性病,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牙具或剃须刀。保护易感人群:提倡婚前、孕前体检。试述伤寒极期临床表现特点:持续高热,消化系统症状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最常用的抗疟治疗方案是什么?1.磷酸氯喹(控制发作 0.25g/片,总量 10 片)a.第一日,首剂 1.0g68h 后 0.5g。b,第二日,0.5g c,第三日,0.5g 2.磷酸伯氯喹(防止复发和传播 13.2g/片 总量 24 片)每日 3 片 疗程 8 天。试述中毒型菌痢的临床特点。27 岁儿童多见;起病急骤,突然畏寒、高热,出现严重的毒血症症状,可迅速出现(常于 24 小时内)循环衰竭和/或中毒性脑病的临床表现;消化道症状多不明显,病初可无腹痛、腹泻,可于发病数小时后可方出现腹泻及痢疾样大便;按其临床表现不同分为 3 型: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主要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脑型(呼吸衰竭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混合型同时具有以上两型的临床表现,病情最为凶险,病死率极高。重症 SARS 诊断符合以下三项之一者:1、呼吸困难。成人休息状态下呼吸频率大于 30 次每分,且伴有下列情况之一:(1)X 线胸片显示多叶病变或病灶总面积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 1/3 以上(2)病情进展,48 小时内病灶面积增大超过 50%且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 1/4 以上。2、出现低氧血症,氧合指数低于 300mmHg。3、出现休克或 MODS:甑别出 SARS 病人中危重者并及时加以干预治疗,对挽救病情是至关重要的流脑暴发型休克型的治疗要点:尽早使用有效抗生素:青霉素每日 2040 万 U/kg,静脉滴注,疗程 57d;迅速纠正休克: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强心剂等;短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