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社会学参考资料教育社会学参考资料自己收藏的觉得很有用故上传到百度与大家一起分享!社会学概论参考资料一、名词解释1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和参照群体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正式规定而构成的群体这种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明确职责分工明确权利和义务并且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统一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例如工厂的车间、班组、科室机关的科(处)室等都是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基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在正式群体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好恶感心理相容与不相容等情感性关系就会出现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没有定员编制没有固定的条文规范因而往往不具有固定的形式由共同利益偶然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同院的伙伴、工厂或学校中存在的一些“小集团“、“小圈子“等都属于非正式群体参照群体是指个体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通俗地说参照群体是个体心目中向往和崇尚的群体2中层理论中层理论亦称中观理论该理论是西方政治学者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的一种有关政治研究的层次理论也即主张政治研究应着重于发展处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中间层次的理论中层理论是指介于抽象综合性理论与具体经验性命题两者之间的一种理论其宗旨在于架设一条社会理论“实用化“的桥梁指导人类的经验实践特别是调查中层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它主要用于指导经验研究虽然中层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它更接近于构成可验证的命题的观察资料(2)中层理论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但它比单纯的检验概括更高一层例如参考群体理论、社会流动理论、角色冲突理论等都属中层理论(3)中层理论可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系统中去即通过有限的中层理论可以发展出普遍性的理论体系(4)中层理论区分出了微观社会问题和宏观社会问题(5)中层理论是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6)中层理论可以指明未知的方面或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3社会失范社会规范是指人们对什么是适当的社会规范的理解存在本质的分歧关于社会失范的两种主要理论是由迪尔克姆和默顿提出来的迪尔克姆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失范是由于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改变尚未完成而造成的社会分工的发展快于这种分工所要求的道德基础于是社会的某些方面便受到不适当的控制从而导致失范默顿修正了迪尔克姆的假设他将失范的含义由无规范更改为规范冲突他认为社会价值结构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分离和文化所规定的目标与意欲达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制度化的合法手段之间的分离是造成人类不幸的原因当人们不能用合法手段去实现这些目标时失范就产生了当然人们也可以通过遵从、革新、仪式主义、退却主义和造反等不同方式去适应这种失范以这些方式去抵制社会规定的目标或手段抑或同时抵制它们两者4拟剧分析框架拟剧分析框架的倡导人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戈夫曼在其重要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中以其个人经验观察的结果为主要资料来源对社会互动、邂逅、聚集、小群体和异常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他的“拟剧论“观点是:社会不是自行调整的意义也不是行为中固有的社会秩序或某一特定行为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是由于人们赋予其重要性在社会互动中个体不仅彼此向对方表现自我还努力进行特殊的印象处理通过控制自己表现出来的姿态以求在一定的社会场景中给人们留下某种印象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社会成员在社会舞台上小心翼翼地扮演自己的多种角色从而使自身的形象能恰到好处地为自己欲达的目的服务二、简答题1简述杜尔凯姆关于社会分工的观点杜尔凯姆(mile Durkheim)是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他的社会分工论对文化人类学的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社会分工论中他提出了“机械关联“和“有机关联“两个概念前者是指一种由于彼此相似而形成的关联在这种关联形式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例如原始氏族和部落)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大个体意识几乎完全相同整个社会是协调一致的后者是指建立在个体分化基础上的关联这时个体之间彼此有别各司其职整个社会经过个体的彼此努力和合作也会协调一致现代工业社会就是这种典型的“有机关联“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杜尔凯姆认为从“机械关联“发展到“有机关联“的标志是社会分化(包括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化的原因在于“生存斗争“由于人们交往的扩大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愈加激烈社会分化是解决生存斗争的一种方法它使个体与群体停止竞争变得坚持岗位安分守己杜尔凯姆认为人口的增长导致了人们之间交往密度的提高人们之间接触的机会增加互动的机制强化;而人们之间交往密度的增加又导致对社会秩序可能构成重大威胁的竞争的产生破坏社会秩序但是这种竞争本身又可以产生维护社会秩序的力量和因素因为竞争推动了工作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基于专业化的分工产生相互依赖的压力促使人们更加自觉地从道德上相互约束因此劳动分工对恢复被无限制的竞争所破坏的社会秩序是不可缺少的正是因为分工才解决了所谓个体越来越独立却又越来越依赖社会的矛盾现象2简述社会控制的基本形式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泛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特指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社会控制可以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修正他们的运行轨道控制他们的运行方向和运行速率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尽量使各社会运行系统同步运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社会控制的基本形式有:第一习俗、道德和宗教(1)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习俗对人们的行为有指导和约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社会控制作用这表现为违背习俗的人常常会受到周围人的嘲笑、攻击和孤立(2)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是非、善恶、正义和非正义、正当和不正当进行评价的标准它包含了对一个人的人格进行优劣评价的因素道德对人的行为具有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具有控制作用(3)宗教是一种和神或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作为社会规范的宗教主要表现为教规和宗教仪式宗教通过教育和制裁两种手段来约束和控制其信徒的活动在政教合一的情况下宗教发挥着极强的控制作用第二政权、法律和纪律(1)政权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权力是国家一切权力的基础统治阶级通过建立行政体系设置各级政府和委任政府官员来实现对内的管理并凭借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专政工具来对破坏国家利益、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进行制裁(2)法律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它以国家规定的形式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不能作什么并靠国家政权控制力量来推行是最严厉、最权威、最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3)纪律是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为其成员规定的行为准则是他们用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成员促使其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它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和一定程度的强制性第三社会舆论和群体意识社会舆论是社会众人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它包含了对于此事件或现象的是非曲直之评价由于社会舆论是一种公意代表大多数人的意见因此它对少数人的言行具有一定的指导、约束及社会控制作用社会舆论作为一种评价性意见会对少数人的、与众人意见不同的言行产生环境压力少数人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会改变或放弃原来的言行与众人保持一定程度的一致社会舆论可以产生两种控制效果当它代表社会正义时是一种正确意见有积极的社会控制作用但是社会舆论未必总能对社会现象给予正确评价特别是对于新生事物革新者因为畏于人言可能改变或放弃自己的观点这时它的社会控制作用就是消极控制3简述“洛伦兹曲线“和“吉尼系数“的涵义洛伦兹曲线研究的是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它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M.O. Lorenz)提出的通过络伦兹曲线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个国家收入分配平等或不平等的状况洛伦兹曲线是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底边即横轴代表收入获得者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正方形的左边(即纵轴)显示的是各个百分比人口所获得的收入的百分比从坐标原点到正方形相应另一个顶点的对角线为均等线即收入分配绝对平等线这一般是不存在的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即洛伦兹曲线)都在均等线的右下方洛伦兹曲线就是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该曲线越弯曲收入分配就越不平等基尼系数是由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C.Gini)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也叫洛伦兹系数它是衡量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的指标以纵轴表示不同收入水平者由低到高的收入份额累计值 I(由 0 到100%)以横轴表示不同收入水平者由低到高人口份额累计值 P(也由 0 到100%)若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则 I=P得到一夹角为 45 度的绝对平均斜线;若收入绝对不平均一人拥有全部收入所有其他人均无收入则得到夹角为 0 度的绝对不平均水平线;若收入不是绝对平均有高低收入之分则 I1基尼系数反映的是收入分布的“均匀“程度或差异(差距)程度而不是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或“公正“程度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 0.2 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 表示比较平均;0.3-0.4 表示相对合理;0.4-0.5 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 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由于基尼系数给出了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克服了其他方法的不足所以这种衡量贫富差距的可行方法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和普遍采用我国当然也不例外目前我国共计算三种基尼系数即: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和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基尼系数 0.4 的国际警戒标准在我国基本适用4简述托尔斯顿胡森(Torsten Husn)的教育机会均等理论托尔斯顿胡森(Torsten Husn)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国际教育研究所荣誉教授对现代教育学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胡森分别对“平等“和“机会“进行界说从而对教育面前机会均等概念加以分析在论述教育机会均等历史的演变中以胡森的三阶段论较具代表胡森将西方教育平等的概念划分为三个阶段:保守主义阶段、自由主义阶段和教育机会均等的新概念阶段梳理教育机会均等的三个阶段实际上贯穿了一条获取受教育机会资格方式的演变对受教育资格方式的确定在三个阶段都提出了以能力为依据但各自对能力的解释却十分不同保守主义阶段认为每个人的能力与他因出生而归属的社会等级或社会阶级是一致的这种观念下贵族和平民子弟上不同的学校被视为一种各尽所能的教育平等因此这一阶段的机会均等虽以能力为标榜实际上却是以阶级划分为依据来分配教育机会自由主义阶段对能力仅仅是一个社会阶级所持有的保守主义观点提出异议主张把基础学校改为只有单轨的、招收各种社会出身的儿童的学校;认为每个儿童从出生起就具有某些智力上的天赋或某些较为稳定的能力入学和升级应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才能而不应取决于社会-经济地位;对待受教育者的方式是对所有儿童不论其年龄、宗教信仰和肤色应用同一个标准来对待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条件因此在这一阶段教育机会均等仅仅涉及投入教育系统的资源重视学校之间资源的均衡学校的义务是向儿童提供相同的受教育条件至于如何有效的利用教育资源则是儿童和家长的责任学业成功与否也归因于儿童和家长进入新概念阶段自由主义的教育机会均等得到了重新审视认为自由主义的所谓“能力“其特定的标准是客观测验的分数和考试成绩而所有这些标准都与学生的社会背景有关入学和升级的机会以某些得到客观评估的能力为依据并不能排除社会-经济因素在其中的影响并非像自由主义哲学论者所说的一旦使用某些学术性标准社会-经济因素就不再发生作用这个阶段在反思的基础上提问:要使教育机会均等除了关心教育资源投入的均等难道不也需要关心教育系统的产出也需要为社会与文化方面处境不利儿童提供补偿措施从而使教育系统的投入更加均等吗?这个阶段认为学生学业成功的机会应该也归因于学校教育而不仅仅是学生和家长三、论述题1试论最低生活保障线、最低工资标准和失业保险金的关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中国特有的说法在国际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称为“社会救助制度“一般来说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按需分配“的但是有前提即个人无论怎么努力地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