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再论曹操形象【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1)对于历史人物曹操,人们应当肯定其历史功绩,也 有权批判其恶德劣行。(2)“为曹操翻案”这个口号,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是不科学的,从文学 艺术的角度来看也是片面的。(3)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全书人物中性格最丰富、最复 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对于当代有关曹操的某些看法,文章也予以 辨析。【关键词】 历史人物;曹操;曹操形象 在汉末三国时期的众多人物中,历史贡献最大,同时又是历代评价争议最多、分歧最大的,首推曹 操。而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艺术形象中,内涵最复杂,并一再引起争议的,也是曹操。 一、汉末三国最杰出的人物历史上的曹操(155 220),是东汉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出身豪门,其父曹嵩官至太尉;年轻时便 机警而有权术,被当时名气很大的人物评论家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镇压黄巾 军中,他初露头角,历任骑都尉、济南相、典军校尉;在天下大乱时,他更是大显身手,由东郡太 守升格为兖州牧,成为占据一州的诸侯(东汉全国共十三州)。建安元年(196),他接受荀彧建 议,迎汉献帝至许都,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占据主动,先后翦灭吕布、袁术、袁绍等割 据势力,逐步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208)秋,他率军南下,不战而得荆州;但在赤壁之战中 被孙权、刘备联军打败,统一全国的计划受阻。此后,他一面发展生产,恢复经济,一面强化对朝 政的控制,为其子曹丕代汉奠定了基础。他精通兵法,是汉末最富谋略的军事统帅。他又是卓有成 就的诗人,其诗气势沉雄,慷慨悲壮。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象他那样的全才式的杰出人物,真是 罕有其匹。对于汉末形势的发展和三国鼎立的形成,他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于这些方面,历来研究 甚多;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对历史人物曹操的历史功绩、历史地位,学术界大致已有共 识,这里不作更多的论析。然而,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曹操又是一个极端自私、残忍狡诈、反复无常的角色,性格 十分复杂。对于这样一个声名显赫的人物,人们应当肯定其历史功绩,也有权批判其恶德劣行。附带说明一点:曹操卒于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九个月后,其子曹丕代汉,建立曹魏政权, 正式开启三国时期(220280)。因此,严格说来,曹操不算三国人物(类似情况,还包括关羽、 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吕布等人们熟知的人物)。不过,历来讲三 国,通常包括从184年黄巾起义到220年曹丕代汉的东汉末期(或曰“前三国时期”),因而也就把 曹操划入了“汉末三国人物”。 二、关于“为曹操翻案”1959年1月至5月,郭沫若同志接连写了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替曹操翻案、中国 农民起义的历史发展过程 序蔡文姬等文章,并在历史剧蔡文姬里塑造了一个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迥然不同的 曹操形象,从而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都尖锐地提出了“为曹操翻案”的问题。问题一经提出,立即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文史工作者纷纷撰文,就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曹操 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进行了热烈的争鸣。经过八十年代的重新讨论,“翻案”的说法基本上已经没有市场;但直到今天,仍然不时有人指责三国演义贬低了曹操形象,刻意为之评功摆好, 虽然不用“翻案”一词,实际却有“翻案”之意。为此,我们不能不对这一问题再作讨论。我认为,“为曹操翻案”这个口号,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是不科学的,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也是 片面的。何谓翻案?就是完全推翻或基本推翻原先的结论。那么,在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问题上,能够说是 “翻案”吗?显然不能。首先,历史上对于曹操的评价,并不是一团漆黑,一概骂倒;而是有褒有贬,毁誉参半。西晋时,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 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 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这是褒。与他同时的陆机在辨亡论中则曰:“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这是 褒中有贬。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称赞曹操:“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 正之功异于往代。”1这又是褒。而刘知几在史通探赜篇里却痛骂曹操:“贼杀母后,幽 迫主上,罪百田常,祸千王莽。”这又是贬。在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赞曹操:“知人 善任,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阵,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 ;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 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这当然是褒。朱熹 在通鉴纲目中则指斥曹操为“篡逆”,这当然是贬。但与朱熹同时的辛弃疾在著名的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中却写道:“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这仍然是褒。南宋以后,正统观念 加强了,斥骂曹操为“奸臣”的议论占了优势,但对曹操持褒的态度,或褒贬兼施者仍代有其人。 元代元好问在脍炙人口的论诗绝句中写道:“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明代张溥 指出:“周公所谓多材多艺,孟德诚有之。”“汉末名人,文有孔融,武有吕布,孟德实兼其长。 ”“述志一令,似乎欺人,未尝不抽序心腹,慨当以慷也。”2清代陈祚明写道:“孟德 天分甚高,因缘所至,成此功业。”3晚清黄摩西更是认为:“魏武雄才大略,草创英雄中, 亦当占上座;虽好用权谋,然从古英雄,岂有全不用权谋而成事者?”这些都是褒奖之语。由此可 见,郭沫若所说的曹操从宋代以后才被贬斥,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既然历史上对曹操一直是有褒 有贬,也就是说并没有给他定下一个什么“案”,又怎么谈得上“为曹操翻案”呢?其次,历史上对于曹操的贬斥是否都是诬蔑不实之词?这也要作具体分析。指责曹操是“奸臣”、 “篡逆”,确实是封建正统观念的词句,应当予以否定。但是,人们对他指责更多的奸诈和残忍, 在陈寿三国志、裴松之三国志注、范晔后汉书等历史著作中则有大量记载。这些记载 可能有不准确之处,但应该说是“基本属实”。这也毫不奇怪,因为曹操毕竟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 表人物,残忍狡诈、极端自私、反复无常、背信弃义,本来就是这个阶级的特征,只不过这些特征 在曹操身上表现得更为充分、更为突出罢了。作为军阀混战中的佼佼者,曹操的每一项功业,都要 让人民付出沉重的代价。难道人们指出他的酷虐行为,能说成是使他“蒙受了不白之冤”吗?这个 “案”又怎么能“翻”呢?在文艺作品(特别是以三国历史为题材的戏剧)中,曹操确实主要是以反面人物形象出现的。但是, 对此也不能简单地提成“翻案”问题。众所周知,历史科学和历史小说历史戏剧是既有紧密联系而又性质各别的。前者是要准确地叙述整 个历史发展的进程,后者则是要真实地再现无限丰富生动的历史生活,表现特定时代的本质真实; 前者要准确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后者则要塑造各种历史人物的典型形象;前者主要借 助于逻辑思维,需要的是冷静地分析历史材料,客观地加以叙述,后者则主要通过形象思维,总是 融合着作者的满腔激情和主观色彩。历史科学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一般是不考虑伦理道德的,它主要是从纵的方面来衡定其功过,看他(或她)对整个历史进程起的是促进还是促退的作用。然而 历史人物一进入文学艺术领域,则不能不接受对他(或她)个人品质的道德评价,而且文艺一般要求 截取一个横断面来进行描绘。历史学与文艺相比,前者强调的是功与过,而后者强调的是真、善、 美与假、恶、丑的对立统一。因此,历史小说历史戏剧的作者,总是根据自己的思想倾向、审美理 想、生活体验等,对于历史事实加以选择弃取,而不会满足于照相式地简单地复述历史事实;并且 在创作过程中,还常常借助于虚构和夸张,只要这种虚构和夸张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可能发生的。 这就是说,艺术真实要以历史真实为基础,但二者又不能等量齐观。郭沫若本人也曾经指出:“写 历史剧并不是写历史,这种初步的原则,是用不着阐述的。剧作家的任务是在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 必为历史的事实所束缚。”4所以,不能要求历史小说历史戏剧中的每一个情节在历史上都实 有其事,不能用对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来衡量小说戏剧中的艺术形象,也不能因为小说戏剧中的人 物形象只反映了某个历史人物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侧面而提出“翻案”的要求。对于传统小说戏剧来 说,尤其是这样。元代睢景臣的套曲高祖还乡,着重描写了汉高祖刘邦功成还乡时志得意满之 态,揭露了他年轻时的无赖行径,而对于他在推翻暴秦以后重新统一天下的赫赫功绩则未加表现。 难道我们可以说,高祖还乡没有反映出历史人物刘邦的某些本质特征吗?难道可以因为它没有 全面评价刘邦的历史作用而予以否定,进而提出为刘邦“翻案”吗?当然不能!让我们再以郭沫若自己的历史剧创作为例吧。在他的历史剧代表作屈原中,张仪被写成奸险狡 诈的阴谋家,宋玉被写成卖师求荣的无耻文人,郑詹尹被写成放毒杀人的凶手。这既缺乏充足的史 实根据,更不符合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特别是张仪,连郭沫若本人也说:“写张仪多半是 根据史记张仪列传及战国策,把他写得相当坏,这是没有办法的。在本剧中他最吃亏, 为了祀屈原,自不得不把他来做牺牲品。假使是站在史学家的立场来说话的时候,张仪对于中国的 统一倒是有功劳的人。”5请问,我们是不是需要大声疾呼为张仪、宋玉、郑詹尹“翻案”呢 ?在郭沫若的另一历史剧高渐离中,秦始皇被写成暴君。秦始皇的残暴确是事实,但他扫平六 国,统一天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显然是功 大于过。那么,是不是因此就要否定剧本高渐离而为秦始皇“翻案”呢?由此可见,将文艺作 品中的艺术形象的性格和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简单地混淆起来进行“翻案”,往往是行不通的,有 时甚至是荒唐的。对于曹操这样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历史小说历史戏剧的作者为什么不可以着重选择他的某一 个侧面来描写呢?李希凡同志说得好:“要使普通人民永远记住曹操的那一些有益于历史发展的时 间短暂的政治经济措施,而又必须抹掉他在兼并群雄的战争中所遗留下来的残戮、屠城的 血迹,是不可能的。因此,即使人民和三国演义的作者,完全选择了曹操的奸邪诈伪阴险凶 残的性格侧面,也绝不违反历史真实。”6 三、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全书人物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 成功的艺术典型。苏轼的东坡志林有这样一条记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 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 之泽,百世不斩。”这说明,至少从北宋起,在“说三国事”中已经形成“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并得到广大群众的共鸣。罗贯中顺应广大民众的心理,继承了这种基本倾向;同时又超越以往的通俗文艺,尊重历史,博采 史料,以许劭的评价为基调,塑造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有血有肉的“奸雄”曹操。这里所说的“ 奸雄”,是指曹操既是远见卓识、才智过人、具有强烈功业心的英雄,又具有极端自私、奸诈残忍 的性格特征。罗贯中以大开大阖的笔触,艺术化地展现了曹操在汉末群雄中脱颖而出,逐步战胜众 多对手的豪迈历程,又不时地揭露曹操奸诈的作风、残忍的性格和恶劣的情欲。而在曹操与刘备、诸葛亮的对比中,则更多地鞭笞和嘲笑其恶德劣行。这样的曹操形象,以历史真实为基础,达到了 高度的艺术真实。毛宗岗父子修订三国演义时,批判曹操的色彩有所增强,但并未改变曹操形 象的基本面貌,仍是一个真实可信的艺术典型。在小说中,曹操第一次出场,就写得有声有色:见一彪人马,尽行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 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 熟谙韬略。(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