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士论文-文学艺术-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论析 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论析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论析 内容摘要:现行师范院校音乐教学仍然踯躅在传统模式当中,难以适应基 础音乐教育的新标准和新要求,必须加以改革,从而实现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及 师资培养与基础音乐教育发展方向的真正统一。关键词:音乐课程师范教育课程改革音乐课程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受到重视 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音乐课程依然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离素 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难以跟上 21 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 如何加强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 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务教育音乐课程 标准的试行无疑是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和音乐教育自身发展的重大举 措,它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我国师范院校 现行音乐教育课程进行客观分析,并针对现实问题着力加以改革创新,已成为 一件极为紧迫而富有现实意义的事情。一、师范院校现行音乐教育课程概述专才教育一直以来是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基本模式,并由此而建立起 相应的音乐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对于中国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 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尽管随着社会的 发展也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 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和专 才教育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如学生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 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不热爱教育工作、教育理论水平低、科研 能力差、教学缺乏个性等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音乐教育课 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等,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课程体系 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为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三个方面。师范 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也是由公共课、专业基 础课、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模式。“按照这一思维逻辑构建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与培养目标或实现培养目标已设置的课 程无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这在一定 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追求各自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 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忽视专 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使课程越教越细,越教越深,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 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局面。其原因是师范院校沿袭了音乐专科院校的办学模式, 未能体现出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的基本特点。师范性是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的主要区别。专业音乐院校是以 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专门人才为目的,而师范院校则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所以不应要求学生某一专项技能的高、 深、精,而应要求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均衡发展。专业性是指高师音乐教育 专业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应使他们具备教授音乐理论、知 识和技能的素养。基础性是指为人们终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 授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课程设置来看,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普通教育课程、音乐专 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专业知 识以外的“公共课”教育,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 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时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本身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据统 计,我国普通教育课程的课时约占总课时的 21%,而美国、日本、德国一般在 33%至 40%之间。我国采用“大一统”的课程模式,几乎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论课、 体育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等必修课,尽管现在也增加了不少选修课,但它们 有的已变成必修的选修课,有的成了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参与的虚设课程。课程 门类过于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开放性。音乐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 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音乐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 基本技能,是直接指向具体专业的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课是建立 在专业基础课之上的关于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如声乐、器 乐等。目前,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学生明显存在着学科 之间的知识割裂,曲式、音乐史、声乐、器乐各是一回事,学生很少将这些知 识与表演性和欣赏性课程内容融为一体。其结果,难免落得一个理论、技术理 论和表演技术各自为政的匠人”。专业课自成体系,相互之间渗透不够,因 而培养出来的师资专业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较差、学术水平低。目前一些高 师院校音乐学科实行的“主修”制出发点是好的,似乎体现了一专多能,但由 于认识出现了偏差,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只瞄准了“舞台”,而忘掉了“讲台”, 过于强调一专而忽视多能。学生毕业后一旦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面对要会 弹、会唱、会讲、会舞、会写、会组织音乐活动等多方面的素质要求,往往表 现出不适应。教育专业课程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是解决未来教师“如何 教”的课程;我国目前仅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三门课。这主要是受 苏联专业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学科专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从课时比例来看,教 育专业课程课时仅占 7%,而美国、德国、英国分别占 20%、30%、35%。我国师 范院校音乐教育实习通常一次性完成,时间短,平均每个学生 3-5 节课,甚至 1-2 节课,内容窄,模式单一,多数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发达国 家的教育实践则在 20 周左右,且分数次进行,把课程学习与教育实习有机地结 合起来。从课程内容来看,一部分课程观念陈旧,知识陈旧,内容陈旧,有些音乐 专业教材几十年不变,有的虽然作了修改,但基本上还是老套子,无质的变化, 不能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研究成果;有些课程门类多,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知 识结构不系统,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更无法进行学科的交融和渗透;西方音 乐的理论技能知识比例远高于中国音乐所占的比例。观念上的落伍,内容上的 陈旧,严重制约着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专业基础课内容不够宽,相互之间联 系不紧密,致使专业课的开设结构不尽合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脱离高师的 自身特点,致使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了 解甚少,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师、学生一味地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论家为终极目标,致使学生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 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特别是基础音乐教 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严重。二、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探析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是 21 世纪人类社会的基本态势。基于这一点,我 们必需要有新的音乐教育观念来指导。(1)从全球的宏观视角来看,新的音乐 教育观应当包含三个导向:文化价值、文化生态、文化创造。首先,文化价值 就是音乐人类学家公认的要把“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念。第一,学习音 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第二,学习音乐是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的 一个途径;第三,通过学习音乐培养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第四,学习音乐是 学习艺术。其次,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文化单一倾向将被多样性、有机性的生态 文明所取代,新的音乐教育体系应建立在音乐文化生态的保护和音乐文明思维 框架之上。最后,西方传统科学理性的确定性真理在当今受到质疑,对音乐教 育将产生很大影响,尤其为民族音乐教育在未来音乐教育中的价值提供了发展 空间。“人们必须尊重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性和成就模式。中国传统音乐 文化教育哲学价值的当代文化意义,也将被人们所认识”。(2)我国中小学 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在教育内容、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等方面都有较大的 创新,尤其是对音乐学科性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明确体现了音乐是素质教育、 审美教育和基础教育,音乐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音乐是人文学科的 一个重要门类等。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对于音乐课程性质及其基本理 念的认识,经历了从把音乐课当作德育、娱乐性教育课到审美教育课,再到素 质教育课的过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理应是中小学或中等学校合格的音 乐师资。综合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造就合格、 新型的音乐教师,已成为音乐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美国全国音乐学校协会是对大学音乐和音乐教育专业进行审批的机构,它 们早在 20 世纪 70 至 80 年代就确立了以能力为基础的师范音乐教育原则,在此 基础上列举了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和素质:一是个人素质,即音乐教师 必须能激励他人,能不断学习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知识,能联系其他学科和艺 术,能确定和评价新的思想,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并能理解教师的作用;二 是音乐能力,即音乐教师能凭着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技术水平,进行表演、伴 奏、演唱、指挥并评价他人的表演,为个人的表达而组织声音,通过原作和各 种风格的即兴表演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应具有确定和解释比较满意的 作品和不太满意的作品的能力,能为在学校环境中进行表演而记录和改编音乐, 能确定和解释用于全部音乐的创作手法,能评价创作手法的情感效果,能描述 用于音乐中的声音产生的方法;三是专业素质,即音乐教师必须能表明自己的 音乐观和教育观,能表明自己熟悉当代教育思想,能运用有关音乐作品的广泛 知识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通过实例展示全面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献 身教学的思想。这充分表明,一个成熟的音乐教师应明显地表现出具有作为音 乐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能力。因此,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已势 在必行。它不仅应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思想,还应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样,音乐课程结构也要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要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音乐课程设 置必须适应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设置创新性、开拓性、研究性的音乐教育 课程,这是培养 21 世纪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前提;音乐课程设置还必须主动适 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世界,用全球的宏观视野,高标准、严要 求,保证音乐师资的高质量,进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 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音乐教育。所以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 课程结构不要求其专,而应求其全。也就是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不以专向为主,而需全面发展;不要求其深,而应求其正,用正确的方法指导 学生;不以技术的数量为追求目标,而求其根本质量。”据此分析,音乐课 程改革并非全盘否定现有的课程体系,而是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重视审视以 往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有继承、有摈弃、有创新,重在整体化。为了这一目 标,我们认为,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下列几项原则:1、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规律的统一。音乐艺术从本质说就是一种 实践,音乐的教学也就是一种艺术实践的教学,所以音乐教育应重视实践性, 以艺术实践作为主要教学形式和内容。音乐实践又是一个塑造音乐形象的过程, 音乐的艺术性只有在技巧与艺术修养(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理论涵养等) 的有机统一中才能体现出来,故音乐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审美教 育。单纯地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不符合音乐专业师范教育原则的。音 乐具有终生性和社会性,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潜移默化地表达思想感情,具 有无限的潜能。音乐艺术又具有集体性,音乐善于以集体的形式进行教育,加 强并提倡集体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也是师范性的重要标志之一。2、多元化音乐教育与中国音乐教育的统一。音乐教育要充分体现音乐多元 化特征,这是由师范生适应未来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任务需要而确定的, 也是由师范生应具备在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所应有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而 决定的。“如果在未来新世纪里中国人也将走向世界,参与世界的一切文化生 活,那么,多元化音乐教育的课程安排,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不同的 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