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9页
第2页 / 共99页
第3页 / 共99页
第4页 / 共99页
第5页 / 共99页
第6页 / 共99页
第7页 / 共99页
第8页 / 共99页
第9页 / 共99页
第10页 / 共99页
亲,该文档总共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社会主义经济概论教案社会主义经济概论教案第一章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从马、恩对未来社会认识的方法及对未来社会经济特征的认识入手,通过 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认识的历史发展的分析,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以 来的伟大的实践,总结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让 学生在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马恩对未来社会基本经济特征的认识。 2、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导导 言言马克思、恩格斯在 19 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时代,从理论上揭示了人类走向社会主 义道路的一般规律和条件,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列宁在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 时代,开辟了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的道路,使社会主义从理想 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崭新的事物,社会主义事 业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事业。从 1917 年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建立,至今不到 一百年的历史中,中国以及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难的探索。 有成功的经验,有失败的教训,关键问题是没有搞清楚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什么是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仅是 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出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根本问题和出发点。第一节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预测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预测一、马、恩对未来社会认识的方法论及其科学意义一、马、恩对未来社会认识的方法论及其科学意义 (一)方法论(一)方法论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唯物辩证的历史观 1 1、认识论基础、认识论基础实践的观点:实践的观点: 在马、恩生活的时代,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还没有出现,因此在社会主义从空 想到科学的转变中首先遇到一个理论上的难题:一方面,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是社 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出现的条件下,人们如何能够建立一种 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理论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去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 面,没有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实践,如果人们对于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的运动 目标毫无了解,那么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还有什么意义?在他们那里,这个难题是通过引 入社会实践这一范畴得以解决的。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主观与客观、目的性与规 律性的统一,这一统一就是社会实践,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着社会,在改变环境的 同时改变着自己。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 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建立的唯物史观,既克服了经验主义理论的不 可知理论,又摆脱了唯理主义理论的先验论,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奠定了认识2论的基础。 2 2、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马恩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的要求,根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的要求,根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发展的总趋势,通过科学的抽象,把握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最一般、最基本的特征发展的总趋势,通过科学的抽象,把握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最一般、最基本的特征 或规定性。或规定性。“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 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 “我们没有最终目标,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 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 ” (二)意义:(二)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对未来社会主义所采取的这种科学的态度,对于我们社会 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运动中一直存在的“左”与“右”两 种片面性,都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这一问题造成的。 “左”倾教条主义把理论视为不变的教 义,背离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右”倾机会主义则认为目标微不足道,运动才是 一切,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实质。只有坚持实践的观点,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从事社只有坚持实践的观点,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从事社 会主义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才能把坚持与发展统一会主义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才能把坚持与发展统一 起来,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起来,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马、恩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经济特征的认识二、马、恩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经济特征的认识 (一)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一)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1 1、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基本目标、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基本目标 2 2、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 3 3、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个人自由与集体的关系)、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个人自由与集体的关系) (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马、恩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原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得出马、恩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原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得出 这一结论的。这一结论的。 (三)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三)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1 1、强调生产力的首要性、强调生产力的首要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他们主张用公有制代替私 有制,就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和创造相应的物质条件,才能不断缩短必要 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为建立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 目的的新社会创造现实的基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恩就明确提出,无产阶级 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 “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 的总量” 。 2 2、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概括为、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概括为“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 。 (四)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四)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 (五)在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五)在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第二节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一、传统的以反市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传统的以反市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一一) )传统的以反市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建立的历史条件传统的以反市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建立的历史条件 1、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比较 落后的基础上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具有浓厚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传统。 2、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初期,人们既缺乏实践经验,又缺乏较为具体的经济理论, 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抽象论述是唯一现成的理论,因而人们在运用马恩理论时, 很容易发生照搬照抄的教条主义错误。33、社会主义发展的初期,由于受到资本主义的包围和封锁,因而存在着盲目冒进急于 求成的情绪,易于导致唯意志主义和对行政方法的迷信,忽视了社会主义经济关系 内部复杂联系与客观规律的探索和研究。 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长期盛行对领袖人物及其思想盲目崇拜倾向,这种倾向不适当 地把马恩的理论加以绝对化,妨碍了人们对这些理论的科学认识和发展与创新。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人们把马、恩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最一般最抽象的预测,直 接套用到现实中,形成了传统的以反市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二)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二)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 早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社会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者中开始流行这样的观念:1、商品货币关系和社会主义不能相容是一条定理,并把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当作无产阶 级革命的一项任务。 2、把社会主义经济解释为一家集中管理的、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大工厂。 3、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就必须实现经济关系的“实物化” 。 (三)列宁的论述(三)列宁的论述 十月革命后,列宁明确把消灭商品货币和市场机制、建立计划经济当作建立社会主义消灭商品货币和市场机制、建立计划经济当作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的基本任务。制度的基本任务。他指出, “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为消灭货币作好准 备” ,并用“有计划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 。并主张通过建立消费合作社、实行普遍 义务制和对生产分配无所不包的统计与监督来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是战争一结束,这种模 式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在理论与实践矛盾面前,列宁根据实践的需要大胆创新,提出了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利用个人对经济利益的关心、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和经济核 算等一系列中介环节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主张,实现了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在列宁看来,利用市场只是过渡时期的一种特殊情况,利用市场只是过渡时期的一种特殊情况,对未来社会是否还应保留商品货币 关系和市场机制,他没有来得及从理论联系实际上做更深的考虑。同时,以布哈林为代表 的一些理论家提出了利用多种经济成分和市场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富有远见的思想, 但这些都是对过渡时期经济而言的,并没有涉及到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问题。 (四)斯大林的论述(四)斯大林的论述 社会主义制度的真正建立是在斯大林时期完成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理 论也是这一时期最终确立的。这一模式的确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 社会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思想,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原始积累阶段大规模工 业化的客观要求。在这种体制下,决策权高度集中,资源配置主要依靠自上而下行政命令 或指令性计划来推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受到严重抑制。 与军事共产主义模式不同,在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商品货币与市场机制尽管很小, 但并没有被完全取消,商品、货币、利润和价格在形式上还存在,被用作经济核算的工具,商品、货币、利润和价格在形式上还存在,被用作经济核算的工具, 居民的消费选择和职业选择相对来说是自由的,存在着消费品市场,农民在完成农产品缴 纳任务后可以自由出售剩余农产品,价格由市场供求自由决定。但总的来看,在斯大林的总的来看,在斯大林的 计划经济体制中,计划与市场是对立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计划与市场是对立的,以指令性计划为基础的计划经济被看作是社会主 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斯大林晚年对于商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变化,开 始承认要利用市场调节国家和农民之间的经济关系但斯大林对市场的认识还没有超出计划 经济的认识框框。他认为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不承认价值规律对生产的调节作用,只承认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不承认价值规律对生产的调节作用,只承认 消费品是商品;消费品是商品;不承认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的市场关系,认为工资、价格、成本和利润等 市场范畴只不过是一种“外壳” ,只能作为经济核算的工具,而不具有真正的的市场模式, 被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所采用,并在很长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4(一)实践的发展(一)实践的发展 (二)理论萌芽(二)理论萌芽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明确提出(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明确提出 与苏联、东欧的计划经济改革相比,中国的改革进步虽晚,但进展很快。中国经济改 革的理论和实践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内就完成了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 变。 1、改革初十二大以前,主要强调保留商品货币关系、尊重和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的必要 性,开始破除把社会主义同市场调节对立进来,把指令性计划等同于计划经济的观 念; 2、1982 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3、1984 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指出社会主 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