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探讨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探讨摘摘 要:要:本文从人际交往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并结合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剖析了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身健康发展的正负面效应,探讨了在网络社会中如何调适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法与对策。关键词: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调适;效应 一、人际交往概述一、人际交往概述人际交往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一定的方式彼此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1 人际交往对建立、巩固和发展人际关系十分重要。马克思指出:“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2任何个人只能在社会内部满足自己的需要,单个的人无法满足和发展自己的需要,于是,一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你依赖我,我依赖你的本性把人与人紧紧地粘合在一起。人际关系就是在人们的接触和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人际交往是个体社会化的必由之路。交往的特点是人与人的相互影响。人在交往中总是拿他的所作所为和周围人的期待进行核对,从了解他们的意见、情感、要求中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把别人的行为方式、态度、价值观念等吸收过来纳入自己的人格组织,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个性。人总是在交往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定向,使自己和他人更加相似一些。正是交往形成了人们进行活动的共同性。一句话,一个人的人格和行为方式只有在交往中才能产生,没有人际交往,人只能永远是一个生物的人而不能成为社会的人。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障碍迈进大学校园的学生,因刚从紧张、繁重的高中学习生活中走出来,没有时间和机会深入社会,对人际关系,他们的大脑中几乎是一片空白。而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但交往既能给大学生带来幸福和欢乐,也能造成无穷的苦恼与悲伤;交往既能促进大学生之间的友谊,也能导致人际间的冲突和矛盾。在交往过程中,交往关系处理得当,可以使人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如果交往关系处理不当,则会使人心情郁闷,身心受损。鞍山科技大学心理学教授杨洪泽认为,人际交往困难居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第二位。3当前,大学生中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有以下几种:(一)、认知引起的交往障碍。卡尔罗杰斯有个观点:每个人的眼中有一个“自己的现实”,也就是说,一个人对一件事的看法、角度、形式不同,会导致其状态不同,这又会影响人的认知、情绪、行为。4认知障碍在人际交往中,特别对于大学生这一交往主体而言,表现突出而常见,这是由大学主交往特点所决定的。大学生的交往特点之一是理想化。青年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开始了主动交往,但其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人际交往中常又带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则交往产生障碍,心理出现创伤。大学生的交往特点之二是以自我为中心,即以理想的自我来确定择友标准。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吹自擂、装腔作势、盛气凌人,表现自私自利;凡事从自己的立场进行价值判断,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这种交往方式的后果是:生活中他们难以找到真正的知心朋友,学习上大家也都不愿意与他们沟通,乃至“众叛亲离”。(二)、情绪、情感导致的交往障碍。人际交往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沟通和情感行为上的影响,突出的是人与人之间彼此情感关系及心理距离的远近。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的主要特征。大学生由于感情丰富、变化快,有时对人对事过于敏感和不重客观,重一时不重全面,而使人际交往缺乏稳定性,产主各种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嫉妒与自卑。嫉妒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具有此种心理的大学生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报以嫉恨,乃至行为上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嫉妒容易使人产生痛苦、忧伤、攻击性言论和行为,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如有的同学在恋爱的竞争中失败,转而恶语中伤他人。自卑心理来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它是人的自惭形愧、过分自尊,悲欢失望的不良心理情绪体验。具有此种心理的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弱,经受不住一些刺激和意外打击,形成不肯出头露面,不愿与人交往的心理,经常游离于集体之外,划地为牢,固步自封,放弃自我努力。因而,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范围内。恐惧与怀疑。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感到自己处在一种异常的情境中,产生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如害怕考试不及格,担心学业不佳,害怕寂寞孤独等。恐惧心理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一种企图脱离险境的情感体验,由此容易拉大自己和周围人的心理距离。有些大学生在交往中具有双重心理特性,一方面怕受他人猜测怀疑,另一方面又难以克服猜测怀疑他人的习惯。疑心重的人对他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认为具有特大的含义,总是以为他人在评论甚至在贬低、抵毁自己,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久而久之就形成怀疑心理。一旦发生同学之间的争执或冲突,就会产生较强烈的对抗行为。有的会施以人身伤害或由于心理压力加剧产生轻生的念头。害羞与孤僻。害羞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为腼腆,动作忸怩,脸色绯红,说话音量低而小等,因而,使大学生在交往中大大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与人无法沟通,严重者对交往采取回避的态度。孤僻也会导致交往障碍,具体表现为孤傲立世,自命清高,与人不合群,待人不随和。或是由于行为习惯上的某种怪僻使他人难以接受。这样从心理上与行为上与他人有着屏障,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三)、人格引起的交往障碍。所谓人格,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气质、性格等。人格障碍是另一种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其表现为人格的不健全:或者动不动发火、生气、态度生硬、对人充满敌意,或者自我陶醉、受人摆布、易感委屈等,由此而经常发生与人冲突;大学生交往中常见的人格不健全还表现为自私自利、苛求于人、为人不正派、不尊重他人等现象,引起交往障碍。三、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三、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网络人际交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计算机网络上相互交流思想,交换意见,表达情感、需要、态度、知识与信息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网络人双方的心理过程。网络提供了人际交往的特殊空间,正是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网上人际交往不同于现实社会生活的新特点。相对于传统社会而言,网络人际交往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开放性。一是开放性。网络化的交往超越了时空界限,拓展了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使人际关系更具开放性。人们可以不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自由交往,它们之间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冲突的融合变得可能。“电子社区”的诞生,使得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都可以“在一起”交往和娱乐。同时,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必然使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向多元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二是自由性。二是自由性。网络世界是非常个人化的,其中的虚拟世界是可以因使用者的个人想法、观念而建构出纯属个人的世界,同时,使用者有权决定自己干什么、怎么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使用者必须“自己管理自己”,因此,有的人会在网上放纵自己、任意说谎、伤害他人,有的人甚至会扮演多种角色,在网上与他人进行虚假的交往,几乎没有外在约束,从而造成网上交往极大的自由性。三是三是隐隐匿性。匿性。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的定义,已经突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内涵。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匿名的形式与他人交谈,可以决定要隐匿部分或全部的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更可以决定要呈现在他人银幕上的面貌是如何,可以随心所欲的扮演各种与自己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十分悬殊甚至截然相反的虚拟角色,以实现现实生活中无法达成的愿望。正因为如此,使用者更容易表露自我的情感,而获得网友的支持与认同,形成另一种更为快速的情感交流及亲密关系建立,同时也容易面临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的角色差异和角色冲突,出现心理危机,甚至产生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四是平等性。四是平等性。由于网络没有中心,没有直接的领导和管理结构,没有等级和特权,每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中心,因此,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趋于平等,个体的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也进一步加强。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所特有的交互功能,互相交流、制造和使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人际沟通。尽管“数字鸿沟”仍然存在,许多“信息边远地区”的人们,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到网络人际互动中来,但总体而言,平等性仍是网络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五是异化性。五是异化性。网络中的交往主要是以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它使人趋向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容易导致人性本身的丧失和异化。这些特点导致了我们在封闭环境中建立的传统的说教式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理论与方法已不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四四、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双刃剑双刃剑” 效应效应交往活动同生产活动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决定了人际交往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在原始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人们的交往是不发达不完全的。交往的范围非常有限。部落与部落之间、村庄与村庄之间,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随着近代大工业的发展,人们的交往也打破了过去那些种种狭小的圈子,变得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真正地体现出人的社会性。网络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特定的社会进步现象,这种开放式的人际交往活动是伴随着现代文明而出现的。全面广泛的网络人际交往活动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 据武汉市的调查表明,84%的大学生以网上聊天为重要目的。由此可见,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影响是比较突出的。5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第一,网络人际交往的正面效应第一,网络人际交往的正面效应互联网的普及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其开放性、平等性和互动性为大学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环境,提供了一个便利的人际交往平台。网络人际交往有助于拓展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网络人际交往既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信息的交流活动,也是促成双方心理相容和心理交换的过程。个性较内向的人在现实世界里,不易将自己的情感、内心世界展露出来,借助网上交往的隐匿性可以把情感、内心世界与大家一同分享。因此,有益的网络可以促使互相了解,增进双方情感,进而产生真正的友谊,并结为网友、知心、知己、知音。网络打破了交际歧视,在网络中,不同制度、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肤色、不同地位、不同年龄的人们,可以没有任何障碍、任何歧视地进行自由、民主、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有效扩大了大学生交际对象的范围。网络人际交往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网上交往获得信息比之从书本上获得的信息具有内容更广泛、渠道更直接、速度更迅速等特点,他们可以借助网络人际交往从全新的对象和交往方式中获取新鲜的思想、丰富的灵感,激发创造的热情。网络人际交往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缓解他们的紧张心理,释放他们由于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压力,为适度、适时地转移和宣泄不良情绪提供一个便利的场所,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交际情感。网络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的提高。网络使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获得无限的提升和张扬,使人们有可能得以再铸生命的尊严。在网上大学生们可以尽情地展示自我个性,发挥自我想象,追求自我超越,体验自我成功,使自己真正成为独立的社会人。第二,网络人际交往的负面效应第二,网络人际交往的负面效应一是道德规则的失范。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来进行各自的交往行为,并为其行为的后果承担一定的责任。网络的虚拟性、隐匿性和无约束性极大地助长了大学生的侥幸与放纵心理。受现实规则制约的大学生们往往会在网络空间中遵循着快乐的原则寻找心灵的寄托,追求着感官的刺激,自由的发表观点可以不考虑社会规范和道德,从而使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则的权威性弱化。网络内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