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教学多维度目标达成的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方案金坛市信息技术课改中心组 (九年义务阶段)一、研究的相关背景进入 21 世纪,信息化发展已成为人类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信息素养也已成为当代社会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儿童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四个必修内容领域之一,是由国家规定、地方和学校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为了深入探索新形势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建设,有效指导和不断规范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实施,努力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水平和实施质量,江苏省教育厅以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率先制定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称“指导纲要”),并于 2007 年起开始在全省试行(苏教基20076 号文件)。在这个指导纲要中,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作了这样的阐述:“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并进一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四个维度全面阐释了这门课程的目标。我市的九年义务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虽然经历了前一轮整体的课程改革,课程的面貌有了一些的变化,但每当我们真正走进学校、深入课堂,也会发现这门课程在内涵建设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问题:“计算机课”的痕迹依然很深。最突出的表现:课程目标狭窄、教学方式单一。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教学应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这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培养目标,而由于对教学研究与思考的缺失,在目前教学实践中,往往将这门课程窄化为电脑技术的教学,甚至仅为电脑软件的教学。教学方式单一,这是指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即先由教师演示、讲解,然后学生模仿、操练,教学流程“简单、粗放” 。这样的课堂中,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掌握情况还好,而相对较弱的学生则学习效果很差,导致了学生在同一起点经过同样一段的学习经历后,他们的学习效果却反差极大。我市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现状与新课程指导纲要实施背景下课程发展趋势间还存在着较大的落差,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行动的源起。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与阐述1、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本项课题将着力在小学、初中两个学段开展行动研究,为此本项课题研究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是专指九年义务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及教学。在“指导纲要”中,对“课程目标”作了这样阐述:“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现在:具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愿望;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技术;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了解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主动防范不良信息,抵制不良信息行为,初步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2、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多维度根据“指导纲要”中关于课程目标的进一步阐述,义务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应该归纳为“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四个维度,这四个层面的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九年义务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四者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三、研究的理论思考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真可谓是一日千里,计算机与网络几乎是以飞一般的速度进入普通人的社会生活。随着大众化信息技术工具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大家开始意识到以工具为主线的课题内容趋向空洞,既无技术深度,也缺乏应有的文化教育内涵,因此导致了课程存在的价值受到了怀疑。于是从计算机教育转向信息技术教育成为了课程继续深入发展的关键,最关键的转型就是在于从关注计算机素养的培训转向信息素养的培训。要实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总目标,就必须在教学中追寻多维度的目标达成,改革过去的教学中单一注重技术的训练,从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教学。信息技术教与学的过程与信息问题的解决是息息相关的,离开了问题解决,信息技术将失去意义;离开了信息技术,产生于信息时代的问题也将难以解决。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问题的解决,也是本次课改强调培养创新人才的具体体现;信息技术课程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设计问题,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在动作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通过创新实践发展学生的个性。信息技术课程要强调学生能力主动地将所学内容应用于自己的学习活动、日常生活,直接体现信息技术的基础工具的意义,并认为,应用的过程,正是学生信息素养切切实实地继续提高的过程。“确定信息问题或信息需求、选择信息策略,检索和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整合信息与构建问题的解答而成为信息作品,最后是评价和展示信息作品” ,这一过程,是我们过去教学中典型的信息问题解决的描述。在认识上我们还应再作拓展。经历信息技术过程是指让学生参与或者独立完成操作,按照一定的规律、过程和方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贴近生活与学习经验的实际问题,该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局部的和微观的,包括接触信息技术、操作与使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解决问题的某个阶段或者某个具体环节等等;一类是相对比较完全的,指根据实际问题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去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或者完成其规划、设计、制作等不同阶段。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过程与方法”并不是指简单地让学生知道某某过程需要几步,各需要采用什么方法等等,而是强调让学生参与到某具体过程之中,体验该过程与方法,并通过体验感悟其意义,使学生对过程的参与和方法的运用内化到自己的意识当中,并在某些局部上和某种程度上达到自动化。而所谓“知道某一过程需要几步,各需要采用什么方法” ,恰好不是过程与方法的要素,而是属于知识范畴的要素。可以说,基础教育领域的所有课程,都带有一定的工具属性,然而信息技术课程的“工具”又具有明显的技术色彩。从上面我们对“过程与方法”的理解出发,课程的这个特征要求我们必须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是学生对技术工具操作与使用的经历,以解决学生操作与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第二是学生对应用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历,从而全面达成课程的既定目标。经历信息技术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表达、交流等实际问题的特殊性、有效生,掌握问题解决过程中有关规划、设计和制作的基本思想与方法,进而体会到人、机之间的互动作用和人、技术、社会间相互影响关系等等,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也应该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始终。四、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本项课题研究的不针对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理论问题,也不寻求思想理论方面的突破,本项课题研究试图从改变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入手,探寻全面达成多维度课程目标的具体行动策略。在个行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两个,即一.如何科学制定教学目标?二.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这两个问题间既有前后的因果关系,也有着相互的应承关系,由这两个问题形成了本项课题的两个主要内容:1、探寻科学制定教学目标策略的行动研究在这方面的行动研究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对“教学目标”的认识问题,义务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四个维度的分目标、“信息识别与获取、信息存储与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发布与交流”四个模块的具体目标,如何全面、正确地认识与理解上述课程目标中的“总目标” 、 “分目标” 、 “具体目标”及其相互关系?这个问题将要贯穿本项课题研究的始终,这方面的认识将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伴随着这个认识过程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将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与信息技术教材等课程资源相结合,形成科学、合理的阶段(模块)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即科学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问题,这是本项研究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2、探寻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策略的行动研究科学、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是本项课题研究行动的基本目标,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达成多维度目标既是研究行动的归缩,也是本项课题研究的核心。观察、研究当前义务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定位与落实情况;与指导纲要为指针,比照实践中教学目标及其达成度与课程目标与要求间的落差,分析形成落差的因素;以“立足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学生信息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强化学生信息态度与信息文化的有效内化;坚持把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学习工具;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体现信息技术的时代特征;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为行动指南,紧扣“经历信息技术过程”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形成具体的行动方法,探寻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策略。综上所述,本项课题研究要着力探寻在实践中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不断改进教学行为方式的行动研究,为此项本课题将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并在行动研究的认识、思考过程中辅以文献法、观察法和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五、研究的过程计划(一)准备阶段: 2007 年 10 月 2007 年 12 月1、调查研究,形成研究课题。2、搜集、查阅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3、选择全市初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任教师骨干,组成课题研究小组。4、组织研究组成员开展相关理论学习,对研究方案进行研讨,形成具体实施研究的工作方案。(二)实施第一阶段: 2008 年 1 月 2009 年 2 月1、研究组成员按既定方案开展研究的初步实施,形成第一期研究总结(2008 年 6 月前完成) 。2、总结研究过程中的初步经验,分析已发现的问题,继续研究。汇总各类过程性材料,形成中期研究报告(2008 年 9 月前完成) 。3、根据中期评估情况,及时修正第一阶段(后期)实施方案,继续深入开展行动研究与总结。(三)实施第二阶段: 2009 年 3 月 2009 年 8 月第二阶段的研究工作将由探索、实践逐渐转入交流、总结,重点完成这两项工作:1、针对研究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进行再探究与实践。2、初步形成课题研究的核心成果。(四)结题阶段: 2009 年 9 月 2010 年 3 月1、全面总结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2、汇集研究的各项资料与各类成果。3、形成课题研究总报告,进行结题的相关工作。六、研究的保障本课题是基于教学实践的突出问题,研究目的也是基于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推行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研究的问题源于实践,运用理论在实践中探索、改革,得出经验,再提高实践的水平。从这样的研究思路中,可以看出本课题研究是着眼于实践、扎根于实践的,也是实在的,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更是该课题研究可能获得成功的基本保障。本课题的负责人:王志忠 金坛市教育研究中心信息技术研训员,常州市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曾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研究多年, 2005 年主持了的常州市重点教研课题“支架式”教学主张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于 2007 年顺利通过常州市教科所组织的结题鉴定,该项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结题时受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