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辽宋西夏金的避讳、称谓和排行辽宋西夏金的避讳、称谓和排行! !避讳、称谓和排行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三者有一定的关联,而在辽宋西夏金代又有其特点。本文在以前的研究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介绍和论述。$ k) Q4 K( b4 m$ : k. z; B我们编写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时,第十九章称谓和排行,第二十章避讳,都由朱瑞熙先生执笔,无疑是显示了很深的功力。尽管如此,我写历史小说时,仍感称谓不够用。后来自己另撰略谈宋代的避讳、称呼和排行 ,发表于文史知识1998 年第 3 期。此次为写漆侠先生主编的大部头辽宋西夏金断代史, 参对以上两篇,作了不少补充。由于可与朱瑞熙先生的两章详略互补,就另外单独成文。因为当时的史料大部分集中于宋,故本文论述只能以宋为主。, z8 4 p7 l: e6 A 8 j一、避讳 8 E q2 G6 n+ k4 x2 W古代避名讳的风俗起源很早,辽、宋、西夏、金朝都继承此俗。辽朝的契丹人、西夏的党项人和金朝的女真人本无避讳的习俗,他们在汉化过程中,也接受此种汉人习俗,但避讳只限于他们的汉名,不包括本族名。当时官讳的范围颇广,不仅包括皇帝的御名、曾用名,还有皇帝的几代祖宗、皇太子,甚至某些皇后的名讳。辽圣宗时,宋朝韩亿充辽皇后生辰使,宋仁宗“诏亿名犯北朝讳,改曰权” ,1(P927) 这是为了避辽太祖耶律亿的汉名,辽朝方面的记载则称“韩翼” 。2(P200) 辽朝为了避辽太宗耶律德光御讳,将官名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和银青光禄大夫改名崇禄大夫、金紫崇禄大夫和银青崇禄大夫, (注:参见王曾瑜:辽朝官员的实职和虚衔初探 , 凝意斋集第 8788 页,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年。 ) 又将光禄卿和光禄少卿改名崇禄卿和崇禄少卿。 (注:宋会要蕃夷 1 之 35,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 年,第 7690 页;续资治通鉴长编 ,以后简称长编 ,卷 67 景德四年十二月戊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 年,第 588 页。 )8 ! r5 u$ s2 i# 7 ?“ O宋朝的御讳涉及颇广,法律上对犯官讳的字有详细规定, (注:参见庆元条法事类卷 3名讳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标点本,2002 年,第 812 页。 ) 以至一些人名、地名、官名等都因犯御讳而改动。宋真宗冒认道教传说中的人皇之一赵玄朗为祖宗,当时名将杨延朗“下一字犯圣祖名,改为延昭” 。3(P549) 理学家周惇颐本名周宗实,恰好与宋英宗的旧名相同,遂改名惇颐。到南宋时,其名又犯宋光宗赵惇的御讳,于是宋人又将他改名敦颐,这已是他身后一百几十年的事。 (注:关于周惇颐的名字, 宋史卷 427周敦颐传作“敦颐” (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 年,第 12709 页) ,朱熹:伊洛渊源录卷 1周惇颐事状说:“姓周氏,名惇实,字茂叔,后避英宗旧名,改惇颐。 ”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年,第 1 页)张端:贵耳集卷上说:“周濂溪以舅官出仕,两改名。先名宗实,因英庙旧名改,后名颐,又以光宗御名改。 ”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1958 年,第 11页)以上两说稍异,应以贵耳集之说为准。按周宗实改名周惇颐,乃他生前自改,而周惇颐改名周敦颐,乃南宋人为避宋光宗赵惇名而改,元人修宋史显然沿用宋讳,而未加考订。 ) 宋英宗御讳“曙”字,于是官名部署和都部署就改称总管和都总管。顾文荐说:“薯蓣,唐代宗讳豫,改名薯药。本朝避英宗讳,遂名山药。炊饼,本名蒸饼,避仁宗讳(祯) ,故改。 ”4(P327) 北京大名府成安县所属有洹水镇,到北宋亡国前,尽管宋钦宗即位十分匆遽,还是避“桓”的御讳,改名元水镇。 (注:王存:元丰九域志卷 1,中华书局标点本,1984 年,第 8 页;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以后简称会编卷 72,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年,第 544 页。 ) 宋高宗上台后,为了避“构”的御讳,将官名管勾文字改为主管文字,勾当公事改为干办公事,管勾机宜文字改为主管机宜文字。汉人姓氏中有勾姓, “高宗即位,避御名,更勾龙氏” 。5(P11717) 但这只是一种避讳方法,如勾涛是“仍其字而更其音者” ,又有勾光祖,则是“加金字” ,改姓钩。6(P57) 宋宁宗庆元时,据洪迈说:“本朝尚文之习太盛,故礼官讲座每欲其多,庙讳遂有五十字者。举场试卷,小涉疑似,士人辄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 ”7(P540) 士人在科举考试的各种文字中,若稍有不慎,触犯御讳,就有名落孙山之苦。西夏皇帝的祖先最初是从汉俗,遵循宋朝官讳,如李彝兴“本名彝殷,避宋宣祖讳(宋太祖父弘殷) ,改殷为兴” 。其子李克睿,“初名光睿,避宋太宗讳,改光为克” 。但后来也为其最高统治者的汉名避讳, “宋改元明道, (李)元昊避父讳,称显道于国中” 。5(P13982、13983、13993)7 6 # W9 a - F5 B% _: H9 R0 H私讳又称家讳。北宋的律文规定:“诸府号、官称有犯祖、父名而冒荣居之者,徒一年。 ”1(P1783) 但南宋时改为“诸府号、官称犯父、祖嫌名及二名偏犯者,皆不避” 。 “诸命官,不得令人避家讳” 。11(P13) 如南宋初武将边顺“除授忠州防御使,内忠字犯曾祖讳,合行回避,诏改荣州防御使” 。大将张俊“除枢密使,以枢使称呼,俊自陈父名密,乞回避故也” 。12(P20602061) 当时还有各种避家讳的方式。- n% V/ 0 y9 u- y H7 J/ n6 B; e宋哲宗“绍圣间,安惇为从官,章惇为相,安见之,但称享而已” 。但到北宋后期, “蔡京在相位日,权势甚盛,内外官司公移皆避其名,如京东、京西并改为畿左、畿右之类” 。有一个薛昂,虽然位至执政高官,却献媚蔡京, “举家为京讳” ,甚至自己偶而念了“京”字, “即自批其口” 。另一蔡经国“闻京闽音称京为经 ,乃奏乞改名纯臣” 。 (注:齐东野语卷 4避讳 ,第 64 页;宋史卷 352薛昂传 ,第 11122 页。 ) 南宋秦桧权势更甚,趋火附势者为了避他的名讳, “谓脍为鱼生 ” ,甚至还为他的岳父王仲山避讳, “易山为岩 ” 。13(P153) 此类则是官场中以避名讳为谄媚之道的实例。更有甚者,如宋仁宗至和(10541056)时,田登任应天府知府, “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 ,吏胥只能在榜文中写道:“本州岛依例放火三日。 ” (注:陆游:老学庵笔记卷 5,中华书局标点本,1979 年,第 61 页;庄绰:鸡肋编卷中,中华书局标点本,1983 年,第 72 页。 ) 从此留下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笑话。二、称谓中国古代的称谓变化很大,各朝各代或同或异,难以一概而论。0 E# z“ |9 P K! D6 ?, U1 U宋朝许多官名、官署都有简称、别名、通称等,例如宋代的宰相办公所在称政事堂或都堂, “唐之政令虽出于中书、门下,然宰相治事之地,别号曰政事堂,犹今之都堂也” 。22(卷上) 于是“坐政事堂”就成了当宰相的另一种说法。14(P49) 副相参知政事可简称“参政” 。5(P3775) 枢密院与“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5(P3798) 所以位至执政以上就可以称二府或两府。但从北宋后期开始,武官太尉算是与两府平列,往往不称太尉,而称两府。大概因为宋时对武人的一般尊称是太尉,为免于混淆之故。例如话本碾玉观音称大将刘锜为“关西秦州雄武军刘两府” ,这是避他的名讳。 (注:类似称武官太尉为两府的实例又见会编卷 17,第 123 页,卷205淮西从军记 ,第 1480 页。 ) 此话本又称“殿前太尉是阳(杨)和王” ,按大将杨存忠长期任殿前司主帅,死后追封和王。可知确是反映了南宋民间对这两人的习惯称呼。8 p m: a+ Y9 Z; Q宋时的“相公”是对高官的尊称,不像后世,颇可滥用。岳飞当低级武将时,给大将刘光世的公文中称对方为“安抚相公” 。23(P944) 他任高官后,百姓或可称他“相公”或“宣相” ,23(P582) 即“宣抚(使)相公” 。 枢密院长官可尊称“枢相” 。24(P275) 岳飞后任枢密副使,也可称“岳枢相” 。25(P1577) 话本西湖三塔记就说:“有一人是岳相公麾下统制官,姓奚,人皆呼为奚统制。 ”后世演义戏曲中往往称岳飞为“岳元帅” ,系讹传,岳飞从未当过元帅。 水浒传第三回有“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按种氏是北宋三代将门,如依小说所述的宋徽宗时推算,有种师道和种师中兄弟。据宋史卷 335种师道传和种师中传 ,北宋季年,种师道“天下称为老种 ” ,他曾任知渭州,按照宋制,必兼泾原路经略安抚使。种师中曾任知庆阳府和秦州,按官制必兼环庆路和秦凤路经略安抚使。 “经略相公”确是保留宋人的称谓习惯。第七十六回称童贯为“枢密相公”或“枢相” ,这也同样是宋人的习惯官称。0 l6 k9 b; |; R“ f7 y b4 d: n9 E z, c$ q* m- S古今小说 (喻世明言 )卷 11赵伯升茶肆遇仁宗说:“仁宗问司天台苗太监。 ”宋时设司天监,其长官可称大监,大监与太监通用。此处无疑是宋人话本使用本朝的官称。南宋末宗室赵时赏“捍战有功,升直宝章阁、军器太监” ,5(P13341) 即是军器监的长官。太监一词,宋与明清的词义迥异。如何称呼宫中被割去男性生殖器者,各代不同。大体上说,秦以前称寺、寺人等,自汉至宋元,一般即称宦官、内侍等, (注:四部丛刊本孔颖达春秋正义卷 10 说:“寺人掌王之内人及女宫之戒令,内竖掌内外之通令,皆掌妇人之事,是自内小臣以下皆用奄人为官也。 ”“奄”与“阉”通。如诗经?瞻卬篇:“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匪教匪诲,时维妇、寺。 ” 国语?晋语:“(晋)献公使寺人勃鞮伐公于蒲城, (晋)文公逾垣,勃鞮斩其袪。 ”自汉代至元代通称宦官、内侍等。如史记卷 58梁孝王世家:“梁之侍中、郎、谒者着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 ,见中华书局标点本,1972 年,第 2084 页。 汉书卷 2惠帝纪:“宦官尚食比郎中。”应劭注说:“宦官,阍寺也。 ” ,见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 年,第85 页。 ) 明清时则称太监。宋人“呼中官之次者曰阁长” , “今呼内官阁长以上为大官,亦始于唐” ,26(卷 3) 这应是对宦官第二人称的尊称。王观国说, “汉晋以来,臣下相呼皆曰卿,今唯君呼臣为卿,而臣下不敢自相呼为卿” 。 “汉晋以来卑者呼尊者为足下,平交相呼亦以足下,今自高而侮人则曰足下,而称尊者为坐下、几下、席下、阁下” 。 (注:王观国:学林卷 5朕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第 851133 页;又见事物纪原卷2阁下 , 足下 ,第 63 页。 ) 另有“下官” ,则是“今人或以自谓也” ,17(P63) 大致用作对上级或同级的谦称。; K4 z“ j ; f宋代官场还有一些谀称。南宋后期,李全割据山东,一些人“至以恩相称全, 恩堂称杨氏” 。5(P13829)范文虎也称贾似道为“恩相” 。5(P12601) 但有骨气的柴中行却说:“身为大帅,而称人为恩王、恩相,心窃耻之。毋污我!”5(P12173)! X. ?“ S6 r) # x; p0 m X百姓称官一般为“官人” 。宋真宗到泰山,百姓“聚观者几数万人” ,不能前进,左右建议,命县尉前来“弹压” 。县尉奉命“跃马疾驰而前” ,百姓惊呼:“官人来矣!” “奔走辟易而散” 。27(P141) 金朝女真语“孛堇”一词,汉人就译为“官人” 。21(P18) 但官员不称老爷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