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比喻手法专练比喻手法专练 答案答案 1本诗的主旨句是第四句。诗人采用比喻和铺垫的手法来表现诗的主旨。诗人将少年和美 好的三月作比,前三句把三月的美好写到极致,为第四句感叹美好的少年时光一去不回作 铺垫,给读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冲击着读者的心灵。 2.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全诗用下岭比喻人生之路。本以为下岭比上山容 易、轻松,而当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又遇到一个山头,发现自己正处在万 山围绕的圈子里,才恍然大悟:下岭的过程中同样会有一系列的艰难险阻。在生活中,人 们往往只注意到求知的艰难,却忽略另一种艰难。第四句“放” “拦”两字将山赋予了人的 思想、人的性格、人的行为。全诗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 自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 3运用比喻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 “屏风” ,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给人以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 感。 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以视觉写 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的伤感。 4 (1)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以视觉 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的伤感。 5 (1)本联用“迁客” “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 ,比喻奇特,寓意深刻丰富,既 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又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 “骚人”的 坎坷人生,还有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 “骚人”的意味。 6诗句运用比喻、顶针的手法,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突出 客愁绵长。 7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 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 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 8答案 (1)动静结合。 “坠叶”为动,明月是静。 以声衬静。落叶的细碎之声,使夜的寂静特点更加突出。 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如练”的比喻使月光的洁白、静谧跃然纸上。 9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 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 ,赋予“山溪渡” “风波” 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10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 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意思对即可) 拟人手法参考答案:拟人手法参考答案: 1写了明月、夜霜和梧桐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明月和夜霜是“梧桐”所处的艰难 境遇,它的“不甘”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 2 (1)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境,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 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 (2)风格特征:想象奇特,飘渺奇幻,浪漫色彩。 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如“西北 吹老洞庭波” “一夜湘君白发多” “满船清梦压星河” 。 意象奇特。将神话传说、梦境 与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飘渺奇幻的画面。如“湘君” “清梦” “星河” 。 3 (1)运用了拟人手法。 (“想像”也对)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 雨” 、 “湿” ,下起雨来;颈联写“日出” ,太阳又出来了。 (3)尾联运用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并不是说行者真的喝多了酒,需要解酒困,而是用 “唤醒三日酲”表现山色的可爱,能够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 4 “瘦”字,拟人,形象生动,表现了灯花从亮到灭的过程;既是灯花瘦,也暗含着作者 因思念而心碎形瘦的情状。 5“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 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6 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暮 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露出皎洁的明月,多情的月亮把诗人遥想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 对抗金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抒发了胜利在望的感情。 7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 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群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 “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8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 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 惜别之情。 ) 9 “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 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 (2 分,手法 1 分,效果 1 分。意思 对即可) ;“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 (2 分,手 法 1 分,效果 1 分。意思对即可) 10用了拟人的手法,用霜花强颜,表达虽有美景,却难抵心中孤寂的情怀;用了对比 (反衬)手法,把“霜花”和春色作对照,表达内心孤苦。 (两种手法各 1 分,解说各 1 分)“窥”字运用拟人手法,反客为主,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 窥短墙” ,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想一睹其真容,生动地突出了 小园景物的美丽动人,富有魅力。 11 “窥”字运用拟人手法,反客为主,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 “山光窥短墙” ,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想一睹其真容,生动地 突出了小园景物的美丽动人,富有魅力。 反衬手法答案反衬手法答案 1 “今春花鸟作边愁” 。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而成了“边 愁” 。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 ,可见内心悲伤之重。 (答“以乐景写哀情”亦可) 2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3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 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 哀情) 。寂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春草茂盛,充满生机,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 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果突出。 4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 孤独寂寞之感。 5运用了反衬(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 , 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 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 (以下理解亦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 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寄托着对“儿辈”的殷殷教导。这两句启示我们,不应追求 表面的一时的繁华热闹,而要耐得住寂寞,加强内在积累,在适当的时候展露才华。 ) 6下片写出七年的迁谪生活给作者带来了无尽辛酸,此时物是人非,朱颜已老,更让作者倍感凄清孤寂。从全词看,作者运用的是乐景衬哀情(反衬)的手法。 7本词写法新巧别致。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运用了比拟手法,上片中“飞雪”与“杨花” 互喻恰当,比拟工整,手法独特;二是运用了反衬手法,词人用双栖燕反衬出单栖人的思 念之苦,月照梁上双燕,反衬出妻子思情之孤苦、凄冷;三是整首词借思妇想念行役在外 的丈夫表达词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以思妇口吻诉说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的痛苦心情。8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 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 (答出反衬 2 分,答出“乐景写哀”2 分) 9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 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 (也可以说, 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 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也可以说,使用了 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 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 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10 (1) “才七日 ” ,用“才”突出七日时间之短;“已二年” ,用“已”表示两年之时间 长。 (1 分) 以时间的长短对比表现在外时间之长,以入春时间之短,反衬离家时间之长, 表达思归之切。 (2 分) (赏析时一要分析其在句子中的作用,二要分析这两个虚词对表现 诗歌主旨的作用。 ) (2)相同点:都使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 (1 分)薛诗以人与雁对比,张诗以人与秋 风对比, (1 分)都突出了游子归家之晚,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1 分) 不同 点:张诗还用拟人手法把无情的秋风人格化,借抱怨秋风先至,含蓄委婉的抒发不能及时 回家的烦恼之情。 (2 分) (如答薛诗使用对偶可给 1 分) 11用了拟人的手法,用霜花强颜,表达虽有美景,却难抵心中孤寂的情怀;用了对比 (反衬)手法,把“霜花”和春色作对照,表达内心孤苦。 (两种手法各 1 分,解说各 1 分)12 (4 分)化用典故。诗人被贬异地,听到越鸟在枝头啼叫,联想飞鸟尚不忘本的典故, 表现自己的故园之恩(2 分) 。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诗人描绘了“红槿花”开, “越鸟”啼呜的景象,表现(反衬)出自己被贬南方后的思乡之情(2 分) 。 描写手法答案描写手法答案 1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 写一场激战。 “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天昏地暗,大雪弥 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表 现了战斗的残酷。 “风多杂鼓声” ,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 一起,惊心动魄,烘托出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2对于杨柳形象的刻画,既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绘。上句“弄”字刻画出杨柳的 动态,在飘荡的春风里袅娜摇曳的形状宛然眼前;下句“满”字看似描写静态,而在这静 态中包含着过去飞落、现在仍在飞落、数日内还要继续飞落这整个过程的动态感。角度多 变,刻画生动形象。 “轻黄”一词,更巧用通感手法,颜色本无轻重,却能在人们心中有轻 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有“轻飘飘” 的感觉。用触觉来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 3范诗触景生情,以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进而借蔺相如典故言志,坚定信念。高诗 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正面直接吟咏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功绩,侧面以屈原极力反对楚王与秦王会盟之事衬托蔺相如的过人胆识。 4 (从听觉的角度写, )以声衬静, “孤灯无焰” ,闻声才知“穴鼠出” ,听到踩踏枯枝发出 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行走,由此衬托出深夜的静谧,刻画了诗人夜不能寐的形象, 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 5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的孤寂、冷清景象。运 用了视觉听觉结合(或绘形绘声)的技巧。诗人眼耳并用,写出了鹤盘旋之形和蝉鸣之声, 传神逼真。 6在描写手法上,本诗采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的美景:春水、天、云、树、禽、消 雪、缺月、桃红梨白,色彩艳丽。在描写角度上,诗人由低而高至远,手法多样。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