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4页
第2页 / 共54页
第3页 / 共54页
第4页 / 共54页
第5页 / 共54页
第6页 / 共54页
第7页 / 共54页
第8页 / 共54页
第9页 / 共54页
第1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机械分院汽车工程系 毕 业 论 文课题名称: 桑坦纳汽车 ABS 的故障诊断与分析 姓 名: 廖 佳 瑞 学 号: 580402710140 专 业: 汽车检测与维修 班 级: 09 汽修高专 指导老师: 高 加 泉 老 师 二 零一 一年 十一月目 录摘要.1 关键词.1 前言.2 1.绪论.3 1.1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3 1.2 ABS 发展及应用.3 1.3 ABS 的技术要求及评价方法测与诊断. 4 2.汽车 ABS 的基本结构与原理.6 2.1 ABS 的基本组成.6 2.2 输入信号元件.6 2.3 ABS 电 脑.11 2.4 执行控制元件.11 2.5 ABS 系统工作过程.15 3.汽车 ABS 故障检测与诊断.183.1 诊断须知与注意事项.183.2 ABS 系统故障诊断与分析193.3 ABS 系统故障诊断方法203.4 ABS 系统零部件的检修303.5 ABS 系统电气检修413.6 ABS 系统自诊断与检查443.7 ABS 系统的实例检修45 结束语.50 致谢.51 参考文献.52汽车 ABS 故障检测与诊断1汽车 ABS 系统的故障检测与诊断廖佳瑞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95)摘摘 要:要:100-200100-200 字字ABS 的主要作用是改善整车的制动性能,提高行车安全性,防止在制动过程中车轮 抱死(即停止滚动),从而保证驾驶员在制动时还能控制方向,并防止后轴侧滑。其 工作原理为:紧急制动时,依靠装在各车轮上高灵敏度的车轮转速传感器,一旦发现 某个车轮抱死,计算机立即控制压力调节器使该轮的制动分泵泄压,使车轮恢复转动 ,达到防止车轮抱死的目的。 ABS 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 “抱死松开抱死松开 ”的循环工作过程,使车辆始终处于临界抱死的间隙滚动状态,有效克服紧急制动时 由车轮抱死产生的车辆跑偏现象,防止车身失控等情况的发生。最早的 ABS 系统为二轮系统。所谓二轮系统就是将ABS 装在汽车的两个后轮上。 由于两后轮公用一条制动液压管路和一个控制阀,所以又称做“单通道控制系统 ” 。这种系统是根据两个后车轮中附着力较小的车轮状态来选定制动压力,这被称为 “低选原则”。也就是说,采用低选原则的 ABS 车辆的一个后轮有抱死趋势时,系统 只能给两个后轮同时泄压。又由于前轮没有防抱死功能,因而,二轮系统难以达到最 佳制动效果。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后来出现了 “三通道控制系统 ”,该系统是在二轮系统 基础上,将两前轮由两条单独的管路独立控制。虽然后轮还是采用“低选原则”, 但由于实现了紧急制动时的转向功能及防止后轴侧滑的功能,所以这种系统具备了现 代 ABS 的主要特点。至今,市面上还有车辆采用这种三通道控制的ABS 系统。目前,装备在车辆上最常见的是四传感器四通道ABS 系统,每个车轮都由独立 的液压管路和电磁阀控制,可以对单个车轮实现独立控制。这种结构能实现良好的防 抱死功能。关键词:关键词:4-64-6 个个ABS;故障;诊断;汽车 ABS 故障检测与诊断2前言前言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简称 ABS:Anti-Lock Brake System)是现代汽车制动系的关键部件之 一,在汽车制动过程中,该部件能防止车轮完全抱死,提高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的方向稳定性和转向操 纵能力,缩短制动距离。 充分发挥轮胎与路面间的潜在附着力、最大限度地改善汽车的制动性能,以满足行军安全的需要, 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虽然 ABS 的理论基础确立较早,但鉴于相关工业,如电子技术水平的限制, 使可靠性、价格效益比成为 ABS 发展道理上的两大障碍。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由于电子技术的 发展,使得 ABS 的可靠性显著改善,功能也得以完善。加之汽车行驶速度的提高致使制动时车轮抱死 托滑成为行车安全的重大隐患之一,促使 ABS 使用日益广泛。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开始,ABS 控制器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式的计算机,这种数字计算机不 易受干扰,运算速度快。不仅提高了控制器的稳定性,而且为改善 ABS 功能创造了条件。 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车用 ABS 控制器的硬件在采用数字式电路的基础上,采用了微处理器,输 入输出也朝着与汽车其他电子元件集成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精密液压元器件的制造技术走向成熟; 在软件上 ABS 的控制逻辑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诸如最优控制、变结构控制及模糊控制的得到了应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使 ABS 想纵深扩展,如制动防滑装置(ASR:Anti-slip-regulation)及速度限制器 等。可以说 ABS 装置是汽车上得到最成功应用的电子技术之一。汽车 ABS 故障检测与诊断31.1.绪论绪论1.11.1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简称 ABS(Anti-Lock Brake System).ABS 是现代汽车制 动系的关键部件之一,它是用来在汽车制动过程中,防止车轮完全抱死,提高汽车在制 动过程中的方向稳定性和转向操纵能力,缩短制动距离的一种安全装置。那么,在汽车 制动过程中,为什么要防止车轮完全抱死呢? 凡驾驶过汽车的人都有一些体验,在被雨淋湿而带有泥土的柏油路面上或在积雪道 路上紧急制动时,汽车会发生侧滑甚至掉头旋转;左右两侧车轮如果行驶在不同在路面 上,例如一侧车轮在积雪路面上,而另一侧车轮在柏油路面上,紧急制动时,汽车就会 失去方向控制;高速行驶在弯道上进行紧急制动时,有可能会从路边滑出或闯入对面车 道;在直道上紧急制动则可能出现无法躲避障碍物等危险情况。汽车防抱死制动装置就 是为了防止这些危险状况的发生而在汽车制动系统中附加的一种装置。概括起来,ABS 的 功能主要有以下三点: 提高制动过程中汽车行驶的方向稳定性; 保证驾驶员在汽车制动过程中仍然控制转向盘,从而实践避开障碍物; 缩短制动距离(由于制动距离缩短量取决于许多因素,为了保证行驶方向稳定性 和控制能力,需要进行压力调节。因此,在碎石、冰雪等松散层路面上制动时,制动距 离可能稍有增加。 )1.21.2 ABSABS 发展及应用发展及应用最早的汽车(1920 年以前)前轴并不装用制动器,汽车制动过程中对路面附着力系 数的利用是最低的。随后人们经过对前、后车轮均装用制动器的汽车进行了大量实验后, 在前轮也装用了制动器。但鉴于当时道路条件差,为确保汽车制动时有足够的方向控制 能力,故前轮制动力分配系数与现代汽车比较起来仍显得很小。为了充分利用制动过程 中路面所能提供的附着系数,以及解决随后遇到的后轮抱死滑移所产生的危险因素,人 们对汽车制动理论的研究及制动装置的研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汽车 ABS 装置就是为了 既能充分利用制动过程中的路面附着力系数,又能避开车轮制动时抱死滑移所产生的危 险工况而出现的汽车制动附加装置。 20 世纪初期人们就开始了 ABS 的技术研究。ABS 装置最早得到成功应用并不是在汽车 上,而是在飞机、铁路机车上。当铁路机车的制动强度过大出现车轮抱死滑移的现象时, 车轮往往不能平稳运动而产生强烈的噪声和振动,轻则影响车轮和铁轨的寿命,重则出 现危险的事故。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1908 年在铁路机车上安装了防抱死装置,并意 外的发现制动距离也缩短了。早在 1936 年,德国博世(BOSCH)公司将电磁传感器用于 测量车辆转速。当传感器探测到车轮抱死滑移时,调节装置启动,调节制动管路压力, 这一思路一直延续至今。随后,1948 年美国的 Westinghouse Air Brake 公司开发了铁 路机车专用的 ABS 装置。该装置利用装在车轴上的转速传感器测出车轴的减速度,然后 通过电磁阀控制制动气压,实现 ABS 装置的自动控制。汽车 ABS 故障检测与诊断4飞机着陆时往往速度很高,如果此时制动强度过大,初选轮胎抱死现象,则可能发生 轮胎磨损严重,从而出现破裂的危险局面。如果路面附着力系数较低,或者说路面较滑 时,轮胎滑移将难以保证飞机直线行驶、保持一定的转向能力等的基本要求。为防止这 些危险工况发生,ABS 装置于二战末期的 1945 年前后被尝试用于飞机上。先是德国人 Fritz Ostwald 的设计思想被美国政府用在喷气式飞机上。接着是 1948 年波音公司生产 的 B47 飞机上安装了 Hydro Aire 公司的 ABS 产品。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Good Year 和 Hydro Airo 等公司分别开发出各具特点的 ABS 装置。这一时期 ABS 装置的特点是采用了初期的电子计算机,使 ABS 的性能得到了很 大的改善,以至于规定所有的名航飞机都必须安装 ABS 装置。这一时期也是 ABS 装置由 飞机向汽车上移植的时期。 如 1951 年,Good Year 航空公司在载货汽车上试装了飞机用 ABS。1954 年,美国福 特公司首先把法国生产的民航机用 ABS 应用在林肯牌轿车上。这些尝试虽然以失败告终, 但揭开了汽车应用 ABS 的序幕。 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1958 年 Dunlop 公司开发出了用于载货车的 ABS,美国福 特公司最终与 Kelsey Hayes 工地合作于 1968 年成功开发了车用 ABS 装置。于是,车用 ABS 装置的研究与开发受到诸如美、英等各国研究部门及政府的支持,但随后十多年 ABS 装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