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源远流长嘉陵江,千年绸都南充城。 南充位于四川东北的交通要冲之地,地处“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南联重庆” 的特殊地理位置与重庆和成都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经济发展区域,其总面积约为 12494 平方公里,被誉为“川北心脏”以及“川北重镇”等。南充地区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早 在公元前 202 年,自汉代时期汉高祖刘邦设安汉伊始,至今已经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建城 历史的历史文化古城,有着嘉陵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的美誉。南充作为三国文化的发祥地, 被联合国定为世界三国文化研讨会的永久会址,世称“并迁双固”的陈寿,以及他著名的文 史兼美的不朽名著三国志均是源于这里。南充地区的丝绸有着“享天宝物华之誉,胜苏 杭品质之优”的美誉。这里不仅有着 5000 多年的蚕业历史,更是全国四大蚕茧以及丝绸生 产与出口基地之一,现今四川省规模最大的丝绸工业中心,是一座远近闻名的丝绸之都。 南充市阆中古城坐落于四川盆地的北部,位于嘉陵江的中游,建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的历史,古时一直就是巴蜀地区的军事重镇。阆中在汉代时为巴郡,隋朝时改称阆内县, 宋朝以后始称为阆中并一直沿用至今。古城阆中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古代传统的 居住风水观,棋盘式的建筑格局,使南北风格融合为一体的建筑群,形成了“半珠式”、“品” 字型以及“多”字型等多种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是中国古代建城“天人合一”最为完整的典型 范例。 中国木偶戏的历史十分悠久,其起源于汉代,兴起于唐朝,发展到宋代的时候就已经 非常盛行了。南充地区的木偶戏主要包括川北大木偶和京木偶,都属于杖头木偶,除此之 外还有指戏木偶,即被单戏。京木偶较小,与流行于其它地区的形式一样,而川北大木偶 则较大,身高四尺有余,与真人相似,且在表演中不受剧种的限制,人与木偶在场上混合 演出,别具风格。川北大木偶有着 300 多年的历史,如今在国内外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川北灯戏起源于今四川南充地区,是川北地区一种历史最悠久、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以 及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川北灯戏以农民的道德标准来演绎人间的美丑 善恶与喜怒哀乐,大都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与道德情操的一种体现,语言通俗易懂, 幽默风趣,有着极为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地方特色。 巴象鼓舞也叫八仙鼓舞,是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地区的渝水土著巴族宗人继承了其先祖 “前歌后舞”传统的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其曾在公元前 11 世纪武王伐纣时阵前造势威震敌 胆,并显示出了“巴国勇士”的风采。“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深得汉高祖刘邦的赏识,之后 便将其引入汉宫,被称为“巴渝舞”。巴象鼓舞历经数个朝代的发展与演变,期间虽多次易 名,但凭借着强大的民族生命力,逐渐由宫廷舞演变成祭祀的舞蹈,在民间盛演不衰。巴 象鼓舞的音乐主要是由鼓、锣以及呐喊所组成,鼓点有着鲜明的节奏感,锣音随着鼓点起 落,充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恢弘气势。舞者根据待战、征战以及凯旋等篇章变换各种队 形,随着鼓点发出“嗨嗨”的呐喊之声,如“雷霆万钧之力,排山倒海之势”。三国文化”是中华文 明在全世界宣传最持久、影响力最深远、普及最广泛、最能为各国人民接受的一个分支文化。而成都则是海内外公认的“三国圣地”,“三国文化”也是成都历史文化的闪亮点。将持续7 天的“文化节”囊括了“锦里”开市、仿古祭祀表演、三国文化书画笔会、中外戏迷擂台赛、大型文艺晚会花重锦官城 等 11 项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当日开市的锦里一条街,集民俗、休闲于一体,在明清时的四川古镇建筑风格中,集中展示和推广了四川特色名小吃、工艺品、川菜、川酒、川茶等,再现了三国文化的神奇魅力,展现了蜀地民俗的独特风韵。 为进一步打造 “三国文化源 ”旅游品牌,扩大南充旅游在省内外的影响。南充市政府主办的四川 南充三国文化节在市西山风景区拉开帷幕。 开幕式现场彩球高悬、锣鼓声声,来自省内外的三国文化专家、学者和许多市民来到这里,翘首期待三国文化节拉开大幕。市委副书记胡文龙,副市长喻小广,市政协副主席康大寿出席开幕式并为文化节开幕剪彩。 喻小广在致辞中说:我们举办第二届三国文化节,目的在于进一步打造“三国文化源”旅游品牌,展示三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促进南充旅游事业发展。他希望相关单位切实将本届文化节作为纪念改革开放30 周年的一项献礼活动,努力把它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逐步把三国文化节打造成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南充旅游文化知名品牌。 市委副书记胡文龙宣布四川南充第二届三国文化节开幕。随着喻小广转动智慧钥匙,智慧之门缓缓开启,嘉宾和游客依次步入景区,踏上智慧之旅,探溯三国之源。 据了解,本届三国文化节从今天起至10 月 6 日结束,历时 10 天。节日期间, 西山万卷楼景区将开展 “开门迎客典礼,定时文艺表演,扮陈寿写三国,三国人物绘 画作品展览,推木牛流马 ”等极具三国文化特色,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文化活动。南充域地,沃野千里。众多土生土长的民间民俗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与风姿。尤以“川北 灯戏”、“川北大木偶”、“川北皮影戏”、“川北剪纸”最受当地群众欢迎,被称为川北 艺苑“四朵奇葩”。川北灯戏 川北灯戏是以南充为中心,遍及嘉陵江中上游两岸,传唱于民间的灯戏之总称。 它源于傩戏,继承巴渝舞的遗风, 明清时期为发展顶峰,己有 300 多年的历史。其内容多系 反映风土人情,民间世态,歌颂正义,鞭挞丑恶;其形式短小精悍,载歌载舞;其情调欢快,原始 声腔和表演手段多系道场法事中的程式演化而成,又吸收了大量的时调、小曲和民间歌舞; 其剧目一般以喜剧为主,诙谐滑稽,风趣自然,表演别致,雅俗共赏。新中国诞生后,川北灯戏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川北灯戏 重振雄风,收集整理了一批传统剧目,创作排演了一组新剧目。1984 年,四川省第二届振兴 戏曲会演,参演剧目闹隍会、秀才买缸、灵牌谜轰动艺坛。1987 年又应邀晋 京演出包公照镜子、幺妹嫁给谁、献鸡、秀才买缸饮誉京华,并获得进入 中南海作专场汇报演出的殊荣。1989 年又代表四川省戏曲赴上海作文化交流献演,获得 “淳朴的天籁,远古的遣风,戏曲的渊源”的赞誉。1997 年和 2001 年,文化部第八届、第十 一届“群星奖”比赛中,新创排选送的川北灯戏甜水井、拜师分别获铜奖和金奖。 2003 年,省文化厅、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和南充市文化局在南充举办川北灯戏研讨会,进一 步推动了川北灯戏的发展。川北大木偶 川北大木偶源于明末清初仪陇县马鞍场一带一种家传艺术,迄今己有 300 多年的历史。1914 年,仪陇县包包场木偶艺人李约之创建了“福祥班”,长年为远近的 乡亲演出,深受百姓欢迎。50 年代初,仪陇县以“福祥班”为基础,成立了仪陇木偶剧团。 1987 年,举团迁往南充,更名为南充木偶剧团。1998 年,为继承发展世界稀有的川北大木偶 艺术,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升格为四川省大木偶剧院,院址及行政管理仍在南充。川北大木偶属于杖头木偶,一般身高 1.5 米以上,制作精美,形象逼真。面部表情生动, 眼、耳、口、鼻活动自如。在视觉形象上酷似真人,冠冕、服装、器物等道具制作精细,表演优美,粗犷与细腻兼备,能穿衣解带、拂袖掸尘、吹火点蜡、吸烟饮茶、下腰叩首、舞刀 弄棍等。再加上人与木偶同台表演,可以假乱真,并能放大偶体的某一部位或突出某一形体 动作,类似影视中的特写,借以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被谓之“世界稀有,独一无二”。川北大木偶享有广泛的国内国际影响。1953 年曾赴京参加全国调演,在怀仁堂等剧场 为中央领导和各国驻华使节演出。1975 年再度赴京参加全国调演,又一次受到高度评价。 1989 年在全国笫二届艺术节上,又以新的风姿让观众为之倾倒。80 年代以来,川北大木偶先 后出访前苏联、芬兰1987、新加坡1988、印度、荷兰1990、泰国、韩国2001。所 到之处,无不为其精美的造型、传情的神韵、优美的旋律、灵巧的动作、奇异的特技、漂亮 的舞美而喝彩,称赞川北大木偶是“世界一流的,独特的木偶艺术”。-川北皮影戏 川北皮影戏在明未清初时就流行于南充、阆中、仪陇等 30 多个县(市) ,历经 300 多年经久不衰,尤以清光绪年间最为活跃,戏班众多,流派纷呈,分东河、西河、白 河、渠河四个河道。川北皮影可分为土皮影(本地)、广皮影(陕西传入)两类,后阆中皮影雕刻、表演艺 术师王文坤,吸收融合土、广皮影技艺优点,以驴皮、牛皮为材料,集川北民间绘画和戏剧音 乐于一体,雕刻精美漂亮,声腔悦耳动听,创立了独具川北风格的皮影门派,人称“王灯影”。川北皮影表演生动细腻。拦门将(表演者)可走一个或多个影人,能根据剧情作点头、 摇头、推拉、抖摆、俯仰、站坐、踢翘、整冠、理须、撩袍、端水、点火等动作,达到出神 入化,维妙维肖,千姿百态,奇特别致,使人耳目一新。50 年代,川北片区有皮影班社达 145 个之多,“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濒临失传。80 年代,地区文化局成立了“振兴皮影戏领导小组”。组织力量抡救这一稀世之珍,使其重放 异彩。从此,各类座谈会、调演、汇演不定期地举办,各皮影班社又走乡串户进行演出。最 出色的是阆中王文坤和南部何正同两个皮影戏班。他们的表演不仅在川北地区深受欢迎,还 经常被邀请到北京、成都、重庆和四川大学等处进行讲学、表演及参加节庆活动。1988 年 6 月,王文坤祖孙三代皮影班应奥中友协邀请,赴奥地利在维也纳、林茨市、上、下奥州访 问演出达半月之久。1989 年 5 月,王文坤、何正同携手共赴成都,为英、美、德、法、丹麦 和日本等 10 多个国家的戏剧专家、学者进行专场演出。事后,德、法、日等国的专家又专 程来川北南部进行考查,甚赞川北皮影是“真正的东方艺术”。为此,中央电视台、国际广 播电台、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等新闻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川北剪纸 川北剪纸绚丽多姿,奇妙无比。虽风格各异,但大体分南、北两派。南派 即川北本土剪纸,以川北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剧人物、花鸟草虫等为题材,具有淳厚朴 实,清雅秀丽的特点。北派则是明末清初时,由黄河流域的移民带艺传入,如阆中剪纸大家王 文坤,其祖爷即山西剪纸艺人迁徙阆中的。北派剪纸造型洗炼,线条明快,构图富于变化,色 彩及装饰性很浓。后南北两派相互包融,取长补短,逐步形成了剪、刻、钻等技法为主,撕、 烧、烫为辅,作品以淳正大气、秀丽精巧、疏密有别、聚散有致等特点见长的川北剪纸风格。 凡现实生活中的鞋、袜、帽、床单、枕头、围腰、门帘、窗花、荷包、肚兜等用品均可织 绣剪纸图案,种类可达 1000 多件。在众多的剪纸艺人中,阆中王文坤、南部李文仲、仪陇何作霖、西充林世明、 蓬安蒲新政等,他们均集剪、刻、钻技法于一身。仪陇何作霖还创作出一种“火 烧烫绘”法,选用乳白、乳黄色本地纸料,利用多种特制烧烫工具,准确地把握火 候,使烧烫的剪纸作品呈现出深浅不同的褐黑色花纹和残缺的边缘,妙趣横生,风 格独特,被国家文化部列为“中国民间剪纸一绝”。西充林世明还将“剪纸与书 法”、“剪纸与藏书票”相结合,实践创作出一批又一批剪纸作品,或入选省以 上展览并获奖,或远渡重洋赴日本、法国、德国、荷兰、卢森堡、比利时、奥地 利及港、澳交流展出,有的作品还被当地博物馆收藏。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