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唯名论 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院哲学的非正统派 唯名论的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理论观点。唯 名论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一般是不实在 的,只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个别事物是 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用唯名论的哲学思想 来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 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是社会学研究 的对象,其研究方法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 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社会唯名论主要有两 种:(1)以英国哲学家 HJ洛克和古典经济学家们为代 表的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2)以 M韦伯为代表的理解 的社会学。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强调人的行动的客观方 面,理解的社会学强调人的行动的主观方面,但两者都认 为个人及其行动相对社会来说是先在的,并都从个人及 其行动来说明社会。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学中的机械论、原 子论、个人主义、微观理论大体是一致的。德国哲学家 F W尼采的意志主义理论和 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 论也带有明显的社会唯名论色彩。T帕森斯早期的理论 即他称之为“意志主义”的社会行动理论中也有社会唯名 论的成分。在当代的各种微观社会学理论(如社会交换 论、符号互动论、民俗学方法论)中也有社会唯名论的印 迹中世纪经院哲学围绕个别与共相的关系之争形成的两个对立派别。唯名论否认共相具有客 观实在性认为共相后于事物只有个别的感性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这派主要代表人物 有罗瑟林阿贝拉尔P.培根R.邓斯?司各特J.奥康的威廉等。实在论断言共相 本身具有客观实在性共相是先于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共相是个别事物的本质。 主要代表人物有安瑟尔谟香浦的威廉托马斯?阿奎那等。 目录 汉语拼音 中文词条 外文词条 原理简介 来源 哲学评价 编辑本段汉语拼音 weiminglun yu shizailun 编辑本段中文词条 唯名论与实在论编辑 本段外文词条 nominalism and realism 编辑本段原理简介 在经院哲学中,凡是认为 共相(理念、种属)可以独立于,并且在逻辑上和时间上优先于具体个别的可感事物而存 在,而且可感事物只不过是对共相的一种摹纺和分有,这一类观点代表了柏拉图主义的 (理念)实在论观点,因此别称为实在论。 凡是认为共相并非独立于、而只是寓于可感事物之中,并且在逻辑上和时间上都要后于可感事物的,就被称为唯名论,即认为所谓 共相不过是一个主观的名称而已。编辑本段来源 从 11 世纪末到 12 世纪中叶,共相问 题成为中世纪早期经院哲学争论的中心。后来虽然以哲学与神学、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为重 点,但共相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其形而上学本体论方面的争论一直未曾中断,到 14 世纪末 尾,总共持续了 300 多年。在前一个时期(1112 世纪)以阿贝拉尔为代表的唯名论反对香 浦的威廉为代表的实在论;后一个时期(1314 世纪),以培根和奥康的威廉为代表的唯名 论反对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实在论。在这场长期的争论中,由于观点不全然一致,又 有极端的和温和的唯名论与实在论之分。 以罗瑟林、培根、司各特、奥康的威廉为代 表的唯名论者,反对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否认共相为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主张唯有个 别事物才具有客观实在性,认为共相后于事物,共相只是个别事物的“名称”或人们语言 中的“声息” 。这种论断称之为极端的唯名论。以阿贝拉尔为代表的唯名论者,除了否认共 相的客观实在性和主张唯有个别事物具有客观实在性之外,又认为共相表现个别事物的相 似性和共同性,因而共相只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之中。这种论点称为概念论,属于温和的唯 名论。 以香浦的威廉和安瑟尔谟为代表的极端的实在论者,断言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 共相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第一实体,共相是个别事物的本质或原始形式。个别事物只是共 相这第一实体派生出来的个别情况和偶然现象,所以共相先于事物。以托马斯阿奎那为 代表的温和的实在论者也断言共相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但又强调共相这一客观实,既 独立存在于事物之前,又存在于事物之中和事物之后。即:共相这概念,作为神创造个别 事物的原型理念或原始形式,存在于被创造物之前,也就是说,存在于神的理智之中。共 相作为神创造的个别事物的本质或形式,则存在于事物之中。共相作为人对个别事物的抽 象归纳的概念,它在事物之后,也就是说存在于人们的理智之中。编辑本段哲学评价 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唯名论与实在论关于个别与共相的这场争论在认识论上是关于普遍概 念的形成性质和意义问题的争论在本体论上是关于理念精神实体和个别事物的独立 存在问题的争论。就思想渊源来说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场争论本质上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哲学基本问题的争论。 扩展阅读: 1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赵林 开放分类: 哲学 , 世界历史 , 宗教改革 , 经院哲学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