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下载之前请注意: 1: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问题,请尽快和我联系 2:如果遇到文件中有些地方图片显示不出来的,可能是文档转换过程中 出现的问题,请和我联系,我将图片发送给你,给你带来的不便表示抱歉 !请邮箱联系:lcs012gmail.com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种惠及我们每个人以及子孙后代的公共物品,我国党 和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努力推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这样的伟大进程需要我们每 个人的积极参与。 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公众参与 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必须清楚什么是生态文明,以及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什 么样的生态文明。一般认为,生态文明是一个很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国 外学术界较少使用这种搭配。实际上,“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国外的“生态 社会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或许是中国人更偏爱“文明”一词的缘故, 于是在相继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后,又提出了“ 生态文明”。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学术界现在还有一些争论,但大家 都有一个共识:“生态文明”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 形态。人们通常在两个层面上使用“生态文明”这个概念。一个是从纵向的 维度,把“生态文明”看作人类社会最高的文明形态。一般认为人类社会经 历了原始文明(也叫采集文明或采猎文明)、农业文明,现在处于工业文 明时代,但是工业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促使人们寻求一种新的、超越其上 的文明 生态文明。这种意义上的生态文明是全方位的,包含生态化了的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也可以说是广义的“生态文明”。因为生态的基 本特征是多元的、互动的、系统的、整体的、和谐的、稳定的、循环的、 持续的,因此笔者所理解的广义的生态文明应当包括:富足、循环的物质 文明,多元、宽容的精神文明,民主、有序的政治文明,公平、公正的社 会文明,以及良好、持续的生态文明,总体构成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类文明 。 另一个维度是横向的,也就是把整个社会文明划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这也是十七大报告中“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 斗目标的新要求”的几个方面。报告中还有一个与之相并列的方面是关于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的,可以理解为狭义的“社会文明”。这种“生态文明”概念主要是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它与其他文明互为前提。为什么这么 说呢?因为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这需 要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是不行的,没有 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制度安排也是不行的,没有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 改变更是不能持久的。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建设如果最后造 成人类自身家园的破坏和丧失,是谈不上文明的。因此,生态文明与其他 文明是相辅相成的,它构成了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 不论我们坚持的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概念,生态文明建设都离不开公众的 参与。这是因为: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事关我们每一个人,需要人人作 出努力。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分子,无时无刻不受生态环境的影响,也 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环境。在1984年2月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成立大会上,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同志指出:“经济发展关系到每一个人,生态环 境也关系到每一个人。因此生态经济问题是一个群众性的问题。”1这 句话同样适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求切实转变工业社会 的生产方式、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现 在做起,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另一方面,公众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 求,是生态文明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根据民主理论,参与代表着确定 目标及对所有社会问题选择手段的过程。”参与本身不是目标,“而是确定 目标、选择优先项目和决定动用何种资财来实现目标的方法”。公众参与 就是把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传达给政府。因此,“社会目标通过参与来确定 ,必然会最大限度地分配社会的利益以符合人口需要和愿望”2。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少数人的乌托邦,而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理应由全体人民共同来参与决定。 有学者把“生态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即“在健康的政治共 同体中,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或者民间组织,将公共利益作为最高诉求 ,通过多元参与,在对话、沟通、交流中,形成关于公共利益的共识,作 出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合法决策”3。这说明公众参与不是人们通常认 为的群众性的“参加”,而是人民作为政治或政策的主体,参与到生态文明 建设的整个政策过程中去。 二、公众参与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公众参与是公众不可剥夺的民主权利。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还涉及 公众的环境权问题。公众的环境权包括环境资源利用权、环境信息知情权 、环境信息传播权、环境意见表达权、环境决策参与权、环境政策监督权 以及环境侵害请求权等,其实质是公众的生存权,属于第四代人权,是权 利和义务的统一。 公众参与是民主制度下环境保护运动的必然诉求。早在1972年,人类 环境宣言就强调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此后许多国际环境立法 文件中都开始重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问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 会通过的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都把公众参与作为重要的原则予 以确定。1998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通过的奥胡斯公约把公众在 环境决策方面的参与权拓展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对具体环境活动的决策参 与;其二是对与环境有关的计划和政策决策的参与;其三是对现行行政法 规和法律决策及执行过程的参与。 奥胡斯公约对我国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当时就有学者提出了适合我国 国情的公众参与的途径和方法,即:建立公众参与会议制度,完善人大代 表、政协委员监督检查制度,建立环境保护问卷调查制度,完善代表提案 和群众信访的办理制度,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新闻记者的舆论监 督作用,明确公众参与是环境决策的必经程序,完善环境状况公布工作, 召开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实施政务公开制度。4可喜的是,随着我 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健全,很多设想都已经落实到了具体的法律和制 度层面。 2002年10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通过的环境影响评 价法(2003年9月1日正式实施)第5条规定:“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 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并在第11条规定了具体的参与 方式:“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权 益的规划,应当在该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 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 这是我国公民的“环境权益”首次写入国家法律,也意味着谁不让公众参与 公共决策就是违法。随后,一些地方开始了公众参与单行条例的探索,20 05年沈阳市率先出台了沈阳市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2006年,以“ 圆明园防渗膜事件”为契机,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推出了环境影响评价 公众参与暂行办法;2007年又出台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 今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标志着我 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现实生活中公众参与的途径和方式要丰富得多。就我国而言,合法的或体 制内的途径至少有以下十种:政治投票和选举,通过各级人大、政协参政 议政,信访制度,基层群众自治,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社会协商对话制 度,通过大众传媒参与政治,通过社会团体(NGO)参与政治,通过专家 学者参与决策咨询,以及公民旁听和听证制度。 国外的体制内参与途径除了选举以外,主要是通过利益集团来实现。此外,还存在一些体制外的甚至是非法的参与途径。常见的主要有非暴力直接 行动(direct action),如绿色和平组织(Greenpeace)的抗议船在海上骚扰商业 捕鲸船,以及地球第一(Earth First)等组织实施的为生态而破坏(ecotage)的活动。再有就是不时 出现的生态恐怖主义,如美国的“地球解放阵线”和“动物解放阵线”组织 的成员每年都要制造多起破坏汽车和纵火事件。 三、我国加强公众参与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公众参与的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但受民主政治发展程度的影响 ,多数情况下人们还是习惯于动员式的参加(join)而不是参与(partic ipation)。有人形象地把传统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概括为老三样 放鸟或观鸟、种树、捡垃圾或垃圾分类。当然,还有环保义务劳动和志愿 者行动、设立公众举报电话以及日益受到重视的环保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 等。 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公众对决策的参与难问题,例如在上 海磁悬浮事件中,市民无法从正常的渠道获得有效的答复,只有采取到购 物中心集体“散步”的方式展示力量;另一个还是公众参与缺乏法制保障的 问题。2006年有关专家就起草好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却是“只 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当然,有法可依毕竟是一大进步,但在我国还 要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的问题。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提 倡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不仅仅是培育公众的生态意识和保护生态 环境的行为,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我 们应当避免因环境问题激化社会矛盾,成为社会不和谐因素爆发的导火索 。如果我们不希望来一场破坏性的环境革命,我们就要积极探索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的包容性民主或协商民主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万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N.人民日报,1984- 04-06(01). 2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M.储复耘,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1996:293. 3薛晓源,陈家刚.从生态启蒙到生态治理M/薛晓源,李惠斌. 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4-45. 4刘文仲.公众参与环保有新途径N.中国环境报,1998-11- 19(03). 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利益,请立刻和我联系,我将第一时间内做出 处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