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文关键词 中西方美学 文化背景 艺术形式 和谐自然 传神论文摘要对很多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来说,中国文化有无穷的魅力,它曾经在很 多领域内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它是唯一持有无数成就而又不间断的延续了数千年的文 化要广泛地、深入地讨论美学问题不仅可以站在宏观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的艺术形象, 而且能从比较中寻求不同文化的发展规律,会更加突出中国艺术的重要性,领悟中国文化 的实质进而在当代学人的眼中树立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的形象的同时与西方绘画互补长短, 逐步走出传统发扬传统。用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来引导我们指导我们的教学。理解 了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就能更深刻的理解中西美学在理论体系、具体范畴、表现方式、 内在意蕴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差异从而更准确的引导学生欣赏中外艺术作品在我们美术教学的欣赏课中,经常会引用一些中西方画家的作品,欣赏课的知识要点 和具体的讲授内容一直以来没有一个准确的具体参考形式能从美学的本质上对东西方的文 化背景、内容形式、形神绘制等艺术进行比较分析,使我们的脑海中理清教学脉络,更清 楚传授知识的要点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在对待东西方不同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语言时,能从 美学的本质上以艺术的共同规律做深刻的富有特色的研究,而寻求跨文化的共同规律会 对学生认识我们中国艺术的无穷魅力会产生深远影响!一、中西方美学的文化背景不同在绘画作品中,一幅中国画和一幅西洋画,特别是古典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对比会产 生巨大的差异,虽然它们都是中西方画家在头脑中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造活 动而凝结的艺术意象但根本是不同的也表明它们的外部世界不同,它们心理结构也不 同中西方人的外部世界和心理结构的差异表现在文化的各个方面,也表现在艺术和哲学 上由于哲学是人类心灵最核心、最精练、最明确的表现,艺术的最终差异也要追求到哲 学的差异上。中国人的哲学反映:道、气、无、理、可以说全面抓住了中国哲学的根本核 心。西方文化的前进往往是以否定之否定的方式前进,希腊是一个世界,中世纪是一个世 界,近代是一个世界,当代又是一个世界以毕加索、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当代西方艺术与 古代世界和近代世界有明显差异。泰纳曾经在艺术哲学中说过:希腊是一个美丽的 乡土,使居民的心情愉快,以人生为节日但是尼采却独具慧眼的看到了古希腊人的悲 剧精神,其“日神说”与“酒神说”对现代西方的美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与中国人相比, 西方人始终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不存在什么天人合一人人合一的可能性,具有典型的 悲剧色彩。(一)有与无有与无的哲学观念,是中西方最根本的差异。西方以有为本,从有到实体;中国则以 无为本,从无到有。依西方的有无观,无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生有的。或者是永远存在, 或者是跟本不存在一个实体的宇宙,一个气的宇宙;一个实体与虚空对立,一个则虚实 相生。这就是渗透与各个方面的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你看中国写意绘画是如此的虚实相 间,往往留下一片空白。给予观者的感受是虚白上幻现的一花一鸟,一山一水,但却负荷 着无限的深意。是澈透灵魂的安慰和惺惺的微妙领悟进而产生了安定静穆和谐的天人关 系,中国绘画画同时包含自己的弱点,失去了对空间的追求。以无为本,气的宇宙。捍卫 了中国文化与自然的和谐。西方古典绘画是这样的写实,看看最后的晚餐看看蒙娜 丽莎西方有与无的对立造就了进取、抗争、追求的精神,同时也含有弱点,在古代暗酝 了命运的悲剧,当代则是弥漫开来的荒诞意识当代西方的现代艺术绘画,用平面色彩、 平面构图、平面造型的原则,搞时空的合一来表现精神的迷茫,混乱,骚动,荒诞 (二)形式与整体在西方文化中,存在的稳定不变的东西是实体。对实体的进一步认识是使实体作为人 来存在,则是形式形式是实体世界的具体化、丰富化、精确化、形式化。西方文化的发展史,也是形式原则不断变化、不断深入、内在矛盾愈来愈尖锐的历史。形式在西方文化 中具有根本的意义,因为它是实体的进一步具体化,是科学明晰性的产物。形式结构是主 客观的统一,与西方文化形式原则相反,中国文化强调整体功能,整体功能就是从整体出 发,以整体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把握其功能,决不离开整体来谈部分,离开整体功 能谈结构西方也讲整体,但西方的整体功能是个部分功能相加等于整体从骨子里还是 从部分到整体,还是靠解剖和分析中国的整体功能也讲部分,是从整体而来的部分中 国哲学讲天人合一,中国绘画讲气韵生动把它作为绘画第一原则,中国绘画和 西方绘画比起来没有什么大变化平面构图、平面色彩、平面造型、线、墨、气韵、骨 法 给中国美学带来独具的特色,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中国人最反 对的是以言为意,以指为月要达到对事物、对世界最精微的认识不能靠工具,而只能凭 心灵心灵最深层部分与事物的最深层部分与天是相通的这是庄子的以天合天和孟 子的尽心知性知天正所谓“天人合一”。(三)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立关系不同从漫长的远古时代到现在,人类通过劳动使自己从自然界独立出来,作为人的对象世 界的自然界分成两个部分:人的实践所直接改造的部分和未为人直接改造的部分西方赫 拉克利特指出“和谐来自斗争”, “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王之王 ”在希腊神话的实体中人 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古代宇宙是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冲突终可弥合,尽管有悲剧但总 的说来是淋浴在阳光之中人与自然的对立作为西方的命定因素弥漫在各个方面与西方 人和自然的对立相反,中国文化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强调了自然有机整体的一面严 格的说西方是在直接实践部分与自然和谐,而面对未知部分则与自然冲突,中国与整个宇 宙保持和谐从中国的两大类艺术汉赋和宋元山水花鸟画中体现出中国的体无精 神中国人在一邱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表现了无限所以他的态度是悠然意远 而怡然自足的他是超脱的担又不是出世的,他的画是讲空灵的,但又不是极写实的他以气 韵生动为理想,有充满静气我们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就能更深刻的理解中西 美学在理论体系、具体范畴、表现方式、内在意蕴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差异从而更准确的 引导学生欣赏中外艺术作品二、心师造化与模仿自然的异同 艺术以声光色影的形象展示出人类审美文化的历史,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审美倾 向一幅乔尔乔内的,一幅马远的,均选择了欢快的人物置于大 自然背景下的题材前者色彩清新明快,丰富的色阶变化以及焦距透视的取景表现出明朗 多彩、景物清晰的田园后者笔墨凝重擦染而成的层次感和游动视点取景造成了隐隐松林 屋宇半藏的风景它们同样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二者在表现手法、风格、意趣等 方面却完全不同 “心师造化”与“模仿自然”代表了中西方艺术家处理自身与对象关系的两种 不同态度,两种不同的方式关于艺术创作,中国美学所倡导的不是充分发挥视觉,听觉 的认识作用及手之技巧去揭示自然物象的具体特点,而是发挥心灵与视觉、听觉交融的感 受能力,去领会物象与心灵的相通融之处中国艺术家在创作时,以一种尽可能的亲近的 情怀与对象交会,让自己的生命意识无滞无碍地流入对象之中,体察对象的亲和及自身一 样的生命气息西方人追求在艺术中“模仿自然”,模仿自然代表了西方艺术家对于自 身与对象关系的处理方式,相对于中国的心师造化来说,西方模仿自然主要表现 在微观透视征服对象再造自然(一)以人为本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人有着独特的看法中国人认为自然不是外在于人的 客体, “人与天”主体与客体之间是相通的,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 一”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是自然的人化,另一方面是人的自然化本着“天人合一”的观念看待世界,在中国人心目中生命、灵魂决非人所独有,世界上不存在无生命、无灵性的实体, 一切色彩形态组合的对象均是流转不居的生命形态,与人的本心有着共同之处这样,人 就会体会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豪濮间想也,觉鸟鱼兽禽自来亲 人(世说新语言语)于是,自然现象进入艺术家的审美知觉时,很容易超脱 物理空间,成为关联着人事的物象,人的情感思绪也很容易脱出物理时间及客观的因果关 系与自然对象相符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艺术史上, “寒江独钓”、 “春山欲雨”的自然山水画 题材皆有美丽的画卷传世。此类绘画作品有的以无人之境的景物特写,暗示出主客体之间 的微妙契机,有的则展开广阔的山水话面沟壑层层,富有灵性,人物与山水溶为一体。万 象互为主宾。所以在中国人看来,似流水松涛,似鸟鸣莺啼的音乐并非来自自然界的音响, 艺术并非于模仿,而是心于物交感的宁馨儿,所以中国的艺术创作理论十分强调心与物的 交感作用,这完全可以说是天人合一观念的形象化体现。在画面的具体形式上,人与物皆 呈现出似与不似之间的状态,化为整体意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自然对 象远不是客观对象本身,客体的存在并不是独立的客体,它是人赋予了主观情思的人化自 然,正因如此,在艺术的世界中,自然对象无须以客观的面貌出现西方美学的奠基性命题,是毕达哥拉斯提出的美学命题:美是数的和谐。在毕达哥拉 斯的哲学家看来,美不是主客体交融产生的朦胧意象,而是由人来规矩的形式:直线构成 的最佳形式是黄金分割的矩形(长:宽=1:0618) ;曲线构成的最佳形式为立体的球形 和平面的圆形;音乐的和谐则取决于发音的长度、直径和紧张程度等的数量关系。既然自 然世界处在于人的客体,万物之主宰的人要从事征服物质世界的生活实际,艺术地再现客 观的世界就有可能成为这一生活实践的组成部分。既然物质对象是可测量的,美的形式有 着精确的比例关系和具体的形式,主体的创造物就有可能成为对自然世界的较为客观、精 确的模仿。自然世界是艺术的蓝本的“模仿说”正是基于此而产生的。以建筑体现人的理性 精神,是希腊人的创举。那些大型神庙虽是为“神”而建,却集中体现着人性和人情,高大、 宁静、洒脱,而且坦荡磊落,条理井然。用建筑的语言刻写下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 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的丰碑。现世人的理性精神带来了艺术的写实精神。而中国多用建筑 营造一种意境。(二)以形传神与依形绘形艺术是一种反映,中西方民族无不将艺术的反映对象问题作为美学探索的重要问题。 形象性是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国美学认为,艺术的形象性要有其现实的原型,然而中 国美学与艺术中的“形”更多的是与“神”联系在一起的。 “形”“神”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对范畴, “形”是手段, “神”是目的。因此从本质上说,中国艺术反映的对象是“神”,而不是“形”。依 照传神写照的要求,追求着“神似”的目标,中国艺术家力图通过有限的笔墨传达“韵外之旨” , “味外之味”。 “传神论”被明确提出是在魏晋南北朝,恰是山水诗盛行,山水画成为独立画 科的时代,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作为具体图像的山水景物在魏晋南北朝的绘画中广泛出 现,虽然在画面上多作为人物的陪衬,但它却是使画中人物富有传神的效果。为使艺术创 作者的意趣得以传达而存在的,而决非一般的装饰背景。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山水景 物刻画,确实具有“传神”的意义。竹林七贤士的士大夫那飘逸旷达的神思风采正是在寄情 山水中展示。山水之于人的作用决定了山水在艺术中有可能发挥“传神”的作用。自然的山 水景物千姿百态,能够以丰富的形态进入艺术家的审美知觉,撞击主体的心灵,故而它在 传达艺术家神思情感的方面,较人物题材有更广阔的天地。关于艺术的反映对象,西方广泛流行着“模仿自然”说。尽管在不同的美学家那里“自然” 的含义不尽相同,但就模仿自然再现自然这一点来说却是一致的。亚里士多德是“模仿”说 的代表人物,他把模仿与学习知识联系起来,认为模仿自然是一种求知的认知活动。出于 求知的目的,人们把自然模仿下来,创造为艺术。显然,艺术以现实世界为蓝本,模仿的惟妙惟肖、成功地发挥认识功能是其目的。从希腊早期的艺术来看,希腊的瓶绘艺术,初 期以狮身人面像、野兽、植物纹样等东方装饰纹样为主,中、后期逐渐摆脱了东方的影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