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筑学生能力及适应能力建筑学生能力及适应能力 建筑学,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在通常情况下,以及按其作为外来语所对应的词语(由欧洲至日本再至中国)的本义,指建筑设计与建造相关的艺术和技术的综合。因此,建筑的技术和艺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技艺在建筑学发展史上通常是主导的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又促进技术的研究,与此同时,建筑学在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技术方面和其他工程技术学科相似。但是,建筑物又是反映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社会艺术思潮的艺术品,建筑学有很强的艺术性质,在这一点上和其他工程技术学科又不相同。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国民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扩大,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建筑方面的人才。1999 年的北京宪章提出了“可持续发展”、 “广义建筑学”的观点,就是使建筑学“一致百虑,殊途同归”以下有些培养建筑学人才这方面的建议:一、 “框架+强势”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强势”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基于相近专业所属学科共同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框架平台、旨在对学生个体强势能力进行极化培育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1。该模式旨在培养具备视野开阔、基础扎实、个体能力强势明显并善于自主学习的本科人才。即,在有限的学制期内,帮助学生较好掌握本学科基础性与前沿性的知识以及基本技能,及时建立学科内不限于本专业的“泛专业”宽域知识与能力“框架”,并不断自主填充以形成坚实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体系;同时,在此“结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素质、学业兴趣、职业规划等,发现个体潜能、明确个体能力优势目标,在专业群内进行个体“泛专业”能力强势培育的目标分化,并通过在后续时段的课内外与校内外相结合的极化培育,形成人皆有之、适合个体且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能力强势。 “框架+强势”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自主扩展和纵深学习、 “专业”强势势能的自主积蓄与提升等的充分训练,以有效帮助每一个学生建构起有助于在今后职业生涯中“专业”水平持续提高。二、兴趣引领、提高能力的原则教育的宗旨是服务学生、培养学生成才。因此,教师要抓住时机,有效设问,布置作业,拓展知识,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核心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届,要巧妙布局,给任务、压担子,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心有疑问,情有所迫,然后或老师讲解,或学生阅读。寻找答案。对于课文中难度不大的问题在课堂上即可解决对于难度大的知识拓展与能力训练题,一定要作为课外作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提示解决问题的参考途径后,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思考整理、组织归纳,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一直贯穿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因为本课程与工程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所讲的知识点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实现教与学真正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训练其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自学,根据不同阶段提出思考的热点,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善于用脑,这种“启发式”与“独立思考”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授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区别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承受相同荷载的情况下,采用钢结构时截面尺寸小而采用混凝土结构时截面尺寸大呢?学生经过思考以后更容易理解钢材和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再比如讲到构件的配筋计算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构件在计算完后,还得按构造要求配筋呢?学生经过思考以后更容易理解当设计计算结果小于构造要求时,也须按构造要求确定使他们更加明白了构造要求的重要性。四、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应用性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应用性。我们在讲解每一个新的结构型式之前,都先引入几个工程实例,进行结构选型的分析和讲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结构选型的内容,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并且能够亲自接触实践,我们改革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的方式,让学生们加入到教学活动中。针对某一个课题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由 45 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负责某一种结构形式的资料收集,课题结束前,向全班同学以讲课的形式作汇报。这种创新的模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每位学生都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其中,在搜集整理素材的实践中加深了对结构型式的理解。我们还配备了教学用的模型,在讲授各种结构型式时,利用结构模型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各种结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当课程内容讲授一半以上时,为使学生真正接触到工程实践,我们带领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观,参观后学生需将在工地拍摄的照片进行整理,用多媒体形式进行汇报。我们将学生们每年收集整理的图片进行分类,放人多媒体课件中,作为以后教学的资料,使教学效果更为直观,以达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五、以技术理解作为基础的设计教学设计教学模块建立在技术理解的基础上,主要体现在两点:其一,研究方法的训练。其二,重视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研究方法的训练主要体现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此过程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阶段。以一年级下的设计作业“小茶室设计”为例,任务书设置了 20mx20m 的正方形地块北边毗邻噪声喧哗的交通干道,西面为缺少活动场地的老居民小区,东南两边与风景优美的封闭式公园为邻地块中心有古树一棵。设计方案的给分标准为:能对上述阳项条件尽量满足要求,解决手段最简单,形式感优美。在中高年级,则注重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采取新颖的设计形式,至少应该对其结构体系和构造特点有所了解,不鼓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表层模仿;同时打通设计模块和技术模块的教学,学生提交设计方案,必须考虑到方案的可行性,并请结构课老师、设备课教师给予点评。在毕业设计阶段,有意识设置一些选题,任务书的制定较为宽泛,教师首先给予大致研究主题,学生通过调研发现问题,明确研究的方向,师生沟通之后,教师再确定合适的基地、拟定任务书。例如,青年住宅社区的选题,要求学生针对 2035 岁的特定人群做问卷调查,明确服务对象,了解其生活状态和心理,师生统一研究的兴趣点之后,教师再给出任务书,开展设计。以上提及的教学方面、培养人才模式和一些原则,都是针对如何培养建筑学方面学生的能力及提高社会适应性。如果做到以上几点,毫无疑问,有利于提升学生现实社会的认知能力,形成独特的眼光审视社会,以便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