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新闻阅读专题教研探讨主讲人:燕青青【课首沟通】1、实用类新闻阅读的熟知情况 2、学生考试中新闻阅读得分情况【考点综述】一、文本选择:以事件报道和人物特写为主一、文本选择:以事件报道和人物特写为主二、新闻文体特征:迅速、二、新闻文体特征:迅速、真实真实、简明、简明三、考纲要求三、考纲要求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四、从考纲提炼出常见考点:四、从考纲提炼出常见考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理解语句含义、分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理解语句含义、分析文本某种特色、鉴赏人物形象、文本某种特色、鉴赏人物形象、探讨社会价值、分析作者写作意图、文本观点个性化解读。探讨社会价值、分析作者写作意图、文本观点个性化解读。(一)知识点一:分析语言特点及某种特色(一)知识点一:分析语言特点及某种特色1、从反面考查(形象生动、诙谐幽默)如: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5 分)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互动导学精准诊查第 2 页 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 6 点 30 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 7 点 30 分。2、语句赏析(修辞手法)3、记叙顺序 写作详略如:1、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2、本文开头部分以倒叙手法写作,并交代了新闻发生的背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述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工具?4、这是一篇报道抢救被困者的新闻,为什么却重点叙写记者进出洞穴的过程?(二)知识点二:分析新闻文体特征(二)知识点二:分析新闻文体特征 考查真实性(注意变式题)如:1、本文作者是如何突出这篇通讯的真实性的?直接引用人物原话、列举事例、精确的数据2、文章行文过程中多处引用导演陈晓卿的话,还引用了网友、资深媒体人和文化学者等人的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变式)(三)知识点三:分析新闻社会价值(三)知识点三:分析新闻社会价值 考查整合信息与思维能力多角度多层次思考新闻事件本身(主题)作者或记者报道(写作意图、职业操守)人物榜样作用社会大众角度(4)知识点四:某观点的个性化解读)知识点四:某观点的个性化解读 引导答题思路:表明态度-分析文中观点-结合文本与实际谈感受(核心是围绕文本主题)5、思维对话:思维对话:熟悉新闻文本体裁熟悉新闻文本体裁掌握常见考点题型的解题思路掌握常见考点题型的解题思路强化筛选整合概括信息的能力强化筛选整合概括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多角度多层次个性化解读多层次个性化解读一定量的阅读练习训练。一定量的阅读练习训练。第 3 页 【标签】知识点:新闻阅读 难度:中 来源:2014 年茂名二模新乡村文明:留住乡愁的现代之路新乡村文明:留住乡愁的现代之路“外面是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这是近年来中国一些农村人走屋空后的凋敝景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如何让农村在传承乡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明元素,留住美丽乡愁,是新乡村文明的探索之路。 遗失的乡土文明遗失的乡土文明 地处大别山区的安徽省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有 2200 余人,外出务工人员占到全村人口近 1/3。像其他地方一样,独特的“留守现象”冲击着延续千年的“老有所养,幼有所依”传统文化。78 岁的村民冯建华告诉半月谈记者,他有两个儿子,但长年在外打工,年事已高的他,特别羡慕能住进村里敬老院的五保老人“现在农村五保老人好啊,有政府给他们建敬老院管吃喝,我们这些有儿有女的日子反而不好过。 ”冯建华老人所遭遇的,是中国农村家庭传统养老结构发生巨变的一个缩影许多留守老人在风烛残年难以享受到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此外,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往往成为受侵害的弱势群体由此引发的安全问题、心理问题等日益突出。传统的农村家庭族群正在被现实解构成亲人长年分离、亲情严重缺失的落寞之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布的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农村正在由人口空心化逐渐转为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农村地域空心化,并产生大量的“空心村”。农村空心化直接导致农村“三留守”人口增多、主体老弱化和土地空弃化。此外,一些传统技艺、乡风民俗也濒临失传。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指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村庄正在日趋离散,村庄的传统和记忆被消解,村庄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信任、乡规民约等秩序也日益弱化和丧失。融入现代文明元素融入现代文明元素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空气污染、道路拥堵、食品安全等“城市病”日益突出。在生态相对较好、成本相对较低的农村田园里生活,逐渐成为很多人的人生梦想。家住安徽省铜陵县犁桥村的钟根生一直在城市打工,他曾经最大的梦想就是在城市买房落户。如今,他已经实现了买房的梦想,可他笑言,那只是给孩子上学的一个住处,农村的房子才是家。走进钟根生家住的犁桥村,青石板铺设的道路干净、整洁,村头的池塘倒映着白墙黛瓦的徽派房屋和屋墙外淡雅的水墨画令人仿佛走在梦里水乡,感觉置身画中。然而,几年前,这个古老的村庄和周围许多村一样,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出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而且村里青壮年外出打工、“三留守”问题十分突出。我爱展示第 4 页 犁桥村党总支书记钟应斌告诉记者,犁桥村脱胎换骨的变化,得益于铜陵县近年来加大美好乡村建设的力度,不仅通过“村村通”等项目建设实现村级公路、污水管网、垃圾处理、体育健身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而且在提升硬件的同时,还特别注重融合传统和现代文明元素,开展孝道礼仪宣传教育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完善乡村治理模式,让农民在享受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能传承乡村田园风俗。安徽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孔令刚认为,小城镇、农村地区的发展一定要有产业支撑,还要注重乡村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整体推进,力求在物质、精神两方面让农民面貌焕然一新。探索新乡村文明之路探索新乡村文明之路综观一些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有一条重新发现乡村价值、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路径。法国曾针对农业和农村被城镇化浪潮吞没的现状,于 1960 年实施“花园村庄”计划。自计划实施后,有 1/4 的人口愿意生活在乡村,成为乡村居民,这使法国乡村由破败转为繁荣。其经验表明,农村人口流失和乡村萧条并非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有专家指出,中国要探索新乡村文明之路,应着力把乡村建设的过程变成发现和重塑乡村价值的过程,变成生产要素向广大农村倾斜转移的过程。目前,我国有不少地方已经在新乡村文明之路上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此外,在寻找产业支撑、完善现代公共服务提升乡村生活质量的同时,引入村民理事会等现代乡村治理模式,强化对标志性民俗、有地方特色的农事礼仪等传统农业文明的保护,也是探索新乡村文明之路的重要方面。(记者 杨玉华)19 “遗失的乡土文明遗失的乡土文明”一部分所举安徽省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一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一部分所举安徽省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一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 分)分)【思维对话】:考查语段表达作用,一谈到“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解答,内容上主要是概 括文段主要内容和提炼相关信息,结构上主要是看文段处在整篇文章的什么位置,此处是开头部分在结 构上作用了。【参考答案】: 写乡土文明已经遗失的事实,引发思考,为后面的论述提供事实依据。用实例写 出当今的农村已遗失了“老有所养老人享受天伦之乐的文明传统。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所指 的农村人走屋空后的凋敝景象,开启下文新乡村文明建设的话题。 (答对一点 2 分,两点 3 分,三点 4 分)20你是如何理解你是如何理解“留住美丽乡愁留住美丽乡愁”的?(的?(5 分)分) 【思维对话】:考查语句含义理解及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此类题要先拆分出语句的核心词来分析,即什 么是美丽乡愁与如何留住两部分回答,然后在文中定位答案区间,把知识点整合出来。 【参考答案】: 美丽的乡愁是指乡村要有美丽的环境,如干净、整洁的村道,像水墨画的梦里水乡; 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保留乡土文化和文明传统,保留传统技艺和乡风民俗等;防止农村空心化,要 留住农民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向农村转移;留住美丽乡愁,要探索新乡村文明之路,应重塑 乡村价值,寻找产业支撑和完善现代公共服务。 (答对一点 2 分,两点 3 分,三点 5 分)第 5 页 21新闻要追求积极的社会功用。结合全文,你认为本文有哪些社会功用?(新闻要追求积极的社会功用。结合全文,你认为本文有哪些社会功用?(6 分)分)【思维对话】:考查新闻的社会价值,此类题要多角度思考,即从新闻事件本身、作者写作意图、社会 大众等角度考察。 【参考答案】: 借“空心村”的人口流失、文明传统遗失、乡村萧条的事实唤起社会对农村存在的各种 问题的关注;在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关注农村建设;呼吁重视新乡村文明建设,在建设中积极 融入现代文明;通过提供已有的积极探索为建设新乡村文明提供有效的借鉴;为建设美丽乡村、新乡村 文明建设呐喊。 (答对一点 2 分,两点 4 分,三点 6 分)程开甲:令人陌生的“核司令”【标签】知识点:人物通讯 难度:易 来源:2014 年肇庆一模1 月 10 日,96 岁高龄的程开甲走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这位老科学家在不少人眼中还是十分陌生。有人开玩笑说,程开甲可能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公开学术成果最少的一位了。一个直观的数字是,在他参加核武器研试的 20 多年中,其发表论文数量为零。就像一个历史声音的回响。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近半个世纪后,习近平总书记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颁给了这位曾主持我国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称作“核司令”的物理学家。1960 年,钱三强亲自点将,将他调进了我国核武器研制队伍。自此,已在学术研究上建树颇丰的程开甲在学术界销声匿迹几十年。从第一次踏入“死亡之海”罗布泊,到回北京定居,他把一生中最好的20 多年时光献给了茫茫戈壁。他参加制定了我国原子弹研制、试验等工作最早的一份纲领性文献,依据国情否定了苏联专家的空投建议,提出采用地面方式;他设计了第一颗原子弹百米高铁塔爆炸方案,确定了核爆炸可靠控制和联合测定爆炸威力的方法;他还前瞻性地谋划了核武器试验研究所的性质、任务、学科、队伍、机构等。虽然参加核武器研试的 20 多年,程开甲隐姓埋名,没发表过论文,但他一生在学术研究上始终创新不辍。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时,他与导师玻恩共同提出超导的“双带模型” ;回国后,他率先在国内开展系统的热力学内耗理论研究,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教科书;离开戈壁后,他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高温和低温超导普遍适用的超导双带理论,提出并建立了系统的“托马斯-费米-狄拉克-程开甲”电子理论核试验研究所成立之初,从全国抽调了一批专家和技术骨干。程开甲对他们给予充分信任,作出了许多挑战性的工作安排。他相信,雄鹰的翅膀是在同暴风的搏击中铸成的。第一次核试验中,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钟表式压力自计仪立下大功,这是当时程开甲鼓励林俊德等几名大学生因陋就简研制的;同样,我国第一台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