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6页
第2页 / 共186页
第3页 / 共186页
第4页 / 共186页
第5页 / 共186页
第6页 / 共186页
第7页 / 共186页
第8页 / 共186页
第9页 / 共186页
第10页 / 共186页
亲,该文档总共1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停滞的帝国停滞的帝国停滞的帝国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两个世界的撞击两个世界的撞击两个世界的撞击译者的话二百年前,大英帝国以给乾隆祝寿为名向中国派出了马戛尔尼勋爵率领的庞大使团,分乘五艘船只,浩浩 荡荡,经过 10 个月的航行,于 1793 年 7 月底到达天津大沽口外,并于 9 月 14 日在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了乾隆皇 帝。英国在率先实现工业革命之后当时已是西方的第一强国。它在世界各地拥有许多殖民地,形成了一个庞大 的殖民帝国。而中国却一直是东方的第一大国,虽然鼎盛时期已过,但仍统治着疆域辽阔的领土,周围许多国 家对这强大的邻邦还得俯首称臣。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英国急于向外扩张,以寻求原料与市场,自然觊觎这块远东的沃土。正是在这种扩张 主义的战略下英国派团访华,希望同清政府谈判以改善两国的贸易;并进而建立经常的外交关系。中国方面由于文化背景与政治观念的不同,认为“中央帝国”同异邦的关系只能是宗主国与藩属的关系, 异邦只有岁岁来朝、俯首称臣。长期的闭关锁国使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外部世界的进步与西方的科学文明一概 不知,而为自己处于“盛世”沾沾自喜。他们认为英国是仰慕中华文明才遣使远涉重洋为皇上祝寿的。这场聋子的对话尚未开始就注定要失败了。学术界争论已久的马戛尔尼觐见时是否下跪的问题并不单纯是 一场礼仪之争,而是两种文明的撞击,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法国作家阿兰佩雷菲特先生就这一主题在 1989 年 5 月出版了停滞的帝国一书。该书一出版就进入畅 销书行列,半年内就售出了 20 万册。佩雷菲特先生出生于 1925 年,先后在第五共和国的前三任总统戴高乐、蓬皮杜和德斯坦时代担任过七任部 长。1977 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0 年后又以全部赞成的票数被选入道德与政治科学院历史部。1981 年任 法国最大的报纸费加罗报的编辑委员会主席,同时还是国民议会议员与普罗范市的市长,在法国的政界与 学术界都颇有影响。佩雷菲特早在 50 年代就有写一本有关马戛尔尼的书的想法。他在波兰克拉科夫的一家旧书店里偶然购得沙 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外交部长恰尔托雷斯基收藏的一套游记,其中就有随马戛尔尼访华的斯当东与巴罗写的有关 中国之行的书。法国人对中国的看法长期受到 18 世纪启蒙时期的思想家如伏尔泰等人的影响,以为中国是一个 由开明君主治理得井井有条的国家;而英国人写的中国游记使佩雷菲特先生看到了另一个中国,他就想把这个 中国介绍给他的同胞。1971 年他率领法国议会代表团访华,回国后他出版了当中国觉醒时一书(1973 年) ,到 1980 年该 书出新版本时,仅法文版就售出了 150 万册。此书被认为是法国非汉学家写的关于中国最有份量的著作,奠定 了佩氏作为中国问题专家的地位。为写停滞的帝国 ,作者从 1980 年至 1988 年六次访华,参观了马戛尔尼使团走过的主要地方,搜集了 12 万多页原始资料;他打开了故宫的大门,研究了清朝廷有关接待英使的所有文件。同时他还从英国、法国、 美国、日本、南非等地阅读了大量未发表的内部档案。作为此书的附录,他准备出三本资料集:第一本为清室档案,1991 年底已全部译成法文,并以中国人的 观点的书名出版;另外两本分别为英国外交部与东印度公司和天主教会的有关档案,现正在编纂之中。作为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佩氏对马戛尔尼访华一事作出了这样的评论:“如果这两个世界能增加它们间的接触,能互相吸取对方最为成功的经验;如果那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发 明了印刷与造纸、指南针与舵、炸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驯服了蒸汽并即将驾驭电力的国家把它们的发现结 合起来,那么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必将使双方都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化革命呀!”闭关锁国只能导致文明与国家的衰退,无力抵御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记取这一历史教训也可使我们今天 更坚定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此书翻译的分工如下:前言、小引 毛凤支第一章至第五章 谷折第六章至第二十九章 薛建成第三十章至第四十三章 夏春丽第四十四章至第六十二章 毛凤支第六十三章至第八十章 钮静籁第八十一章至第八十八章、结论、附录 王国卿王国卿统阅全文。本书翻译时得到了法国友人汤明毅先生及阿妮吕埃女士、法国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图书 协会和设在阿尔城的国际文学翻译学院的帮助,特在此表示感谢。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了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会长张芝联先生、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国 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朱雍先生、北京社会科学院外国问题研究所曹增友先生的帮助与指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原著旁征博引,涉及的参考书籍极多,有些无法找到,只能根据佩氏所引的文字直译;书中所引的中文材 料绝大部分都已找到原文,有个别因来源不明无法找到的只能从法文译回中文,几经周折当然就不会是原来的 模样了,读者引用时务请注意。1992 年 12 月以我们欧洲人的准则来判断中国,没有比这更能使人犯错误的了。马夏尔尼勋爵(1794 年)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政治专制国家。家长制政体是其基础;为首的是父亲,他也控制着个人的思想。这个 暴君通过许多等级领导着一个组织成系统的政府。 ()个人在精神上没有个性。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 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黑格尔(1822 年)要批驳黑格尔关于中国处于停滞不变状态的观点很容易然而,黑格尔是对的。艾蒂安巴拉兹(1968 年)纪念费尔南布鲁代尔,他为马夏尔尼勋爵出使中国所吸引,并认为那是文明 与思想的比较史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时刻;并此纪念罗伯尔胡尔曼,他那渊博的关于中国的知识和对中国 的热爱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前言一次探索的冒险历史中既充满了国王的见证,也同样充满了他们的仆从的见证。伏尔泰先进社会和传统社会相遇,我还从未听说过有比马戛尔尼出使中国时第一个爆发工业革命的国家和最杰出 的文明国家之间高傲的相遇更有说服力的例子。大多数的文化冲突是“文明人”和“善良的末开化人”之间的 冲突。工业化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间用今天委婉的说法就是“北南”双方的争论,一开始就由于殖民征 服而恶化了,殖民征服使殖民地人民的心灵遭受了无法忍受的创伤,那就是一种集体的自卑感;它使殖民者在 一度陶醉于自己的统治后,由于掠夺行为而不断地产生着自罪感。但是在许多世纪内得到不同发展之后,自认 为是世界上最文明的两个社会它们有着充分的理由可以这样认为的代表的这种相遇却是绝无仅有的。 因此它更具有典型意义:它有着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的纯正性。在战后的波兰,人们能够轻而易举地买到被政权弄破产的大家族竭力要卖掉的古籍书刊。1954 年,我从克 拉科夫的一个旧书商那里购买了一套旅行丛书,这套书是由一个显赫门第的幸存者脱手的。这套探险记盖有亚 当耶日恰尔托雷斯基亲王的藏书印章,此人在 1802 年因波兰被瓜分而反常地当上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外交大臣。在一个半世纪内, 俄国的入侵造成了先辈的荣升和后代的不幸。这些贵族遭遇到可怖的命运,从宫殿被投入卡廷的万人坑;一些 历尽沧桑的书籍失而复得,真是不可思议这套藏书曾在两个意义上惹人注目。首先,在 18 世纪的后半叶,欧洲兴起长途旅行的狂热。这种狂热在 15 世纪末、16 世纪初也曾在欧洲出现过;接着他们用两个半世纪的时间来消化自己的发现。这一次他们又跨出 了新的一步:一个“有限世界”的时代即将开始。其次,这些著作大多译自英文。在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然后是荷兰人共同垄断远征的时代后,轮到英国 人上场了这是个人口不多,却如巨人般有力的民族。他们远远超过了布干维尔和拉佩鲁兹的法国。他们无 所不在;他们将去撞击大部分的古老社会,并迫使它们尽管它们并不愿意,就是英国人自己也并非真正愿意如此进入现代世界。随着他们殖民地的相继解放,英语成了世界通用的语言,这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世上最强大的国家”面对“天下唯一的文明国家”在所有这些记叙中,最吸引我的是跟随马戛尔尼勋爵的使团在中国与鞑靼的旅行纪实。其中一篇为使团的 第二号人物乔治斯当东所著;另一篇的作者是使团的总管,曾叙述过“邦蒂号兵变”故事的那位约翰巴罗。 我承认,这 12 卷书对我来说完全是新发现。对于 18 世纪的中国,我几乎一无所知,除了耶稣会士、莱布尼兹 和伏尔泰曾经说过的:这是一个神奇的帝国,由一个欧洲人应该羡慕的“开明君主”极好地统治着。您是否知道,正值法国大革命之际,英国人却派遣了一个浩大的使团前往中国,以使它对英国开放?您是 否知道,他们就像面对巨人哥利亚的又一个大卫,尽管只有 800 万人,却认为自己是“世上最强大的国家” ,并 打算同一个拥有 33 亿人口人类的三分之一的国家平起平坐?而中央帝国“天下唯一的文明国家” 竟粗暴地拒绝了他们所有的要求?您是否知道他们的使节发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在启蒙时期被理想化了的中国?您是否知道他们曾竭尽全 力彻底摧毁这个神话,并指责天主教传教士的书信为欺骗?您是否知道这个“不可超越的榜样”开始在礼仪上 显得僵化,并因虚荣而显得做作?最为奇怪的是一件表面上微不足道的小事导致马戛尔尼最终的失败:他拒绝叩头即根据宫廷礼仪,在 皇帝面前下拜叩头九次。这一插曲会使孟德斯鸠欣喜若狂,他曾用一件小事来解释恺撒之死:暴君违背惯例, 忘了在全体元老院议员面前起立。以前最专断的行为也没有引起共和主义者的反应,但是这种傲慢的态度却导 致了谋杀:“没有比违反他人的习俗礼仪更得罪人的事了,因为这总是蔑视他人的一种标志。 ”“天朝”被得罪了。皇帝缩短了使团逗留的时间。两国关系破裂引起了悲剧性的连锁反应:两个民族的对 抗;中国的崩溃;19 世纪英国在东南亚的统治;20 世纪西方与第三世界间因仇恨引起的误解。禁止革新马戛尔尼及其伙伴是来提议进行交往和贸易的,但他们在中国社会里见到的却是一个封闭社会的典型。那 里的制度犹如台球那样结实它是那么完整、精确、苛求,以至想不服从就会冒很大的风险。要摆脱它要么 靠贪污舞弊,或者靠惰性即什么都不干,而极少靠积极性来实现。禁止革新,只要参照惯例就够了。 给予孔夫子启示的或孔夫子给以启示的“经文”包含对所有困难的解决办法。这本书里一切都说到了。要改变 其中的任何内容都将是自负的表现。为了不变,最好是避免交往。但是英国人已把买卖做到了从未有过的水平;他们还想更提高一层。他们明 白通过贸易,卖方和买方双方都能获利;犹如两个情人,每人都不可能独自获得只有对方才能给予的满足。满 清时的中国对商人十分蔑视,对经商极不信任,对外国的创造发明拒不接受,这些都无一不达到登峰造极的地 步。尽管国内的市场经济相当发达,对外贸易却被官僚政权的控制和垄断所扼杀。马戛尔尼使华是自由贸易文 化最发达的国家和对此最无动于衷的国家之间的相会。这次远征使人深入了解到传统社会之所以“不发达”和先进国家“发达”的奥秘,它们之间的相会很可能 将支配未来的世纪。中国的不变性1960 年 8、9 月间,我从香港出发,对中国进行了第一次探索。我马上就吃惊地看到这个社会同马戛尔尼 的伙伴们描写的社会十分相似。简直可以说每个中国人的基因里都带有乾隆帝国时的全部遗传信息。中国以十 足的中国方式在造自己的反。要同过去决裂,它却从中寻找可以依靠的因素来证明自己的不变性。它的人口一直过剩,并长期受到贫穷、混乱和分裂的威胁。在医学方面,它始终局限于针灸、草药及十二 经络。尤其是因为生计无定,中国人仍然像过去那样依赖自己的集体:每个人应该或不应该想什么或做什么, 这些都要由集体来确定。1960 年的中国人仍赞同乾隆对马戛尔尼使华团的看法,这突出地表现了这种连续性。历史教科书,大学课 本,以及我与之交谈的知识分子都用马克思的语言支持传统的观点。马戛尔尼的态度是“帝国主义的” 、 “资本 主义的”和“殖民主义的” 。所有的人都赞同乾隆的严厉的回答:“联无求于任何人。尔等速速收起礼品,启程 回国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