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路由算法及比较路由算法及比较丁杰丁杰 0821105708211057 通信通信 08010801路由算法 是网络层的核心问题,其主要功能:第一是为不同的原节 点和目的节点对 (SD)选择一条传输路径;第二是在路由选择好以后,将 用户消息正确地送到目的节点。一一、路路由由算算法法的的设设计计目目标标 路由算法通常具有下列设计目标的一个或多个: (1) 正确性:算法必须是正确的。即沿着各节点(交换机或路由器) 中路由表所指引的路由,分组一定能够最终达到目的节点(交换机或路 由器)。并且,分组到达目的节点后不会再向其他节点转发该分组。(2) 简洁性: 算法 设计 简洁,路由协议必须高效地提供其功能, 尽量减少软件和应用的开销。实现路由算法的软件必须运行在物理资 源有限的计算机上时高效尤其重要。 (3) 自适应性:又可称为“稳定性 ”或“鲁棒性 ” (robustness)。即算法能够适应网络业务量的拓扑的变化。当网络的 总业务量发生变化时,算法能自适应地改变路由。当节点链路出现故障 或修复后重新开始工作时,算法应能及时找到一条替换路径。 (4) 快速收敛:收敛是在最佳路径的判断上所有路由器达到一致的 过程。当某个网络事件引起路由可用或不可用时,路由器就发出更新信 息。路由更新信息遍及整个网络,引发重新计算最佳路径,最终达到所 有路由器一致公认的最佳路径。收敛慢的路由算法会造成路径循环或网 络中断。 (5) 公平性:算法对所有用户必须是等同的。例如,仅考虑使某一 对用户的端到端时延为最小,它们就可能占用相对较多的网络资源,这 样就明显不符合公平性的要求。 (6) 最优性:路由选择算法应该能提供最佳路由,从而使平均分组 时延最小、吞吐量最大或可靠性最高。这里“最佳 ”可以是有多个因 素决定的,如链路长度、数据率、链路容量、传输时延、节点缓冲区被 占用的程度、链路的差错率、分组的丢失率等。 一个路由算法应当在高的业务负荷的情况下,在保证 相同的实验 条件下,可以增加网络的通过量;在轻负荷和中等负荷情况下,可以 减少每一个分组的 平均时延 。在实际中,其实是没有完全符合以上所 有目标的路由算法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设计路由算法的时候,选择 其中的最重要的几个目标来设计路由算法,以尽可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二二、路路由由算算法法的的分分类类 路由算法的 分类方法有很多,根据基本分类要素的不同,可以从 不同的角度来对路由算法进行分类:1、静态与动态 静态路由算法很难算得上是算法,只不过是开始路由前由网管建立的 表映射。这些映射自身并不改变,除非网管去改动。使用静态路由的算 法较容易设计,在网络通信可预测及简单的网络中工作得很好。由于静 态路由系统不能对网络改变做出反映,通常被认为不适用于现在的大型、 易变的网络。 2、单路径与多路径 一些复杂的路由协议支持到同一目的的多条路径。与单路径算法不同, 这些多路径算法允许数据在多条线路上复用。多路径算法的优点很明显: 它们可以提供更好的吞吐量和可靠性。3、平坦与分层 一些路由协议在平坦的空间里运作,其它的则有路由的层次。在平坦 的路由系统中,每个路由器与其它所有路由器是对等的;在分层次的路 由系统中,一些路由器构成了路由主干,数据从非主干路由器流向主干 路由器,然后在主干上传输直到它们到达目标所在区域,在这里,它们 从最后的主干路由器通过一个或多个非主干路由器到达终点。路由系统 通常设计有逻辑节点组,称为域、自治系统或区间。 在分层的系统中,一些路由器可以与其它域中的路由器通信,其它的 则只能与域内的路由器通信。在很大的网络中,可能还存在其它级别, 最高级的路由器构成了路由主干。 分层路由的主要优点是它模拟了多数公司的结构,从而能很好地支持 其通信。多数的网络通信发生在小组中(域)。因为域内路由器只需 要知道本域内的其它路由器,它们的路由算法可以简化,根据所使用的 路由算法,路由更新的通信量可以相应地减少。 4、主机智能与路由器智能 一些路由算法假定源结点来决定整个路径,这通常称为源路由。在源 路由系统中,路由器只作为存贮转发设备,无意识地把分组发向下一跳。 其它路由算法假定主机对路径一无所知,在这些算法中,路由器基于自 己的计算决定通过网络的路径。前一种系统中,主机具有决定路由的智 能,后者则为路由器具有此能力。 主机智能和路由器智能的折衷实际是最佳路由与额外开销的平衡。主 机智能系统通常能选择更佳的路径,因为它们在发送数据前探索了所有 可能的路径,然后基于特定系统对“优化 ”的定义来选择最佳路径。 然而确定所有路径的行为通常需要很多的探索通信量和很长的时间。 5、域内与域间 一些路由算法只在域内工作,其它的则既在域内也在域间工作。这两 种算法的本质是不同的。其遵循的理由是优化的域内路由算法没有必要 也成为优化的域间路由算法。 6、链接状态与距离向量链接状态算法(也叫做短路径优先算法)把路由信息散布到网络的每 个节点,不过每个路由器只发送路由表中描述其自己链接状态的部分。 距离向量算法(也叫做Bellman-Ford 算法)中每个路由器发送路由表 的全部或部分,但只发给其邻居。也就是说,链接状态算法到处发送较 少的更新信息,而距离向量算法只向相邻的路由器发送较多的更新信息。由于链接状态算法聚合得较快,它们相对于距离算法产生路由环的倾 向较小。在另一方面,链接状态算法需要更多的CPU 和内存资源,因 此链接状态算法的实现和支持较昂贵。虽然有差异,这两种算法类型在 多数环境中都可以工作得很好。在选择路由算法时,可以通过考虑一下几个要素来确定: 1、选择最短路由还是最佳路由; 2、通信子网是采用虚电路操作方式还是采用数据报的操作方式; 3、采用分布式路由算法还是采用集中式路由算法; 4、考虑关于网络拓扑、流量和延迟等网络信息的来源; 5、确定采用静态路由还是动态路由。三三、常常用用的的路路由由算算法法(一)广域网中的路由算法1、广播 广播是通信网中最常用的方式,它用来传播公共信息、拓扑变 化信息(包括节点和链路工作变化和故障等信息)。广播分组 的接受节点通常是全网所有成员。如果结合搜节点仅为一个组或部 分网络节点,则成为多播。广播采用泛红路由、生成树的方式。这 种方法的缺点是 可能 会浪费大量的网络资源,并且广播节点需要 知道全网所有节点的路由信息。但它并不是向每个主机发送信息, 所以有同时会降低网络负载。在信息的确需要送达大部分的主 机时,广播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方式。2、最短路由 许多实际的路由算法如RIP,OSPF 都是基于最短路径这一 概念。 分组交换网络的各种路由算法实际上都是建立在某种形式 的最小费用准则的基础上。而“费用 ”则是与人们所关注的某个 参数有关,可以使时延,可以是跳数。因此,“最短 ”取决于 对链路长度的定义,即“费用 ”的定义 下面来介绍几种最短路由算法: (a) 集中式最短路由算法 Bellman-Ford 算法 最短(h)行走( walk)程度用表示。采用下面方h iD式迭代:1minhh iijjjDdD具体如下图所示:Dijsktra 算法 Dijsktra 算法的思想是通过逐步标定到达目的节点的路径 长度的方法来求解最短路径。在每一步过程中都会确定一 个(节点 i 到达目的节点 1 的最短路径长度估计)的确iD定值,称节点 i 为永久节点。 设集合 P 为永久节点的集合,则循环执行: minijj PDD 具体如下(两种算法比较):在最坏的情况下, Dijkstra 算法的复杂度是,2()O N而 B-F 算法的复杂度是。3()O N(b) 分布式最短路由算法 距离矢量路由算法 距离矢量路由算法其实是B-F 算法的具体实现。 它最初用于 ARPANET 路由选择算法,也用于RIP 一 级 DECnet 和 Novelld 的 IPX 的早期版本中。但是它 对好消息的反应速度快,对坏消息的反应却很迟钝, 本称为 “计数至无穷问题 ”或“坏消息现象 ” ,可以 通过水平分裂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链路状态路由算法距离矢量算法时延的度量仅仅是队列的长度且 收敛速度较慢。链路状态路由算法的思想很简单,有 以下五个部分组成: 1)发现邻节点,并获取他们的地址; 2)测量到达每一个邻节点的时延或成本(每个节点都可以 用 Dijsktra 算法来求最短路径) ; 3)构造一个分组来通告它所知道的所有路由信息; 4)发送该分组到所有其他节点;5)计算到所有其他节点的字段路径。3、 最佳路由 最短路由关心的是一个节点对之间的一条路径的选择和求解,因此他有 两方面缺陷:一是每对节点之间仅提供一条路由,限制了网络通过量; 二是适应业务变化的能力受到防止路由振荡的限制。最佳路由从全网范 围寻找所有可能的传输路径,从而使得发送阶段到达接收节点的信息流 的时延最小、流量最大,而不是局限于一条最短路径。(二) 互联网中的路由算法 随着网络的增大,IPv4 的地址已经不够用而网络正逐步转向 IPv6,这将导致路由膨胀。专家认为,在 2020 年路由膨胀的速度将超 过 CPU 和存储器的发展。虽然已经采用了分级路由选择的方法来减少 路由条目的数量,但是对于核心路由器的路由表的处理仍然不容乐观。 而分层本身会使得所形成的路由对于整个网络而言并不是最佳的。(三) Ad Hoc 网络中的路由算法 目前单播的 Ad Hoc 路由算法分为以下三种: (1) 平面路由算法 (2) 分层路由算法 (3) 地理位置辅助的路由算法路由算法的选择和发展关系着网络的质量,对于路由算法的研究一直都在 进行中。本次对路由算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希望以后能有机会进一步深入学习 研究。参考文献: 1 李建东,盛敏编著.通信网络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www.baidu.com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