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陕南汉中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再思考关嵩山(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1) 摘要摘要 : :区域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依托,也是工业化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研究 汉中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潜在条件,根据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 适合汉中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和发展思路,认为构建汉中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实现汉 中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希望本文对汉中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字关键字 : 区域经济 跨越式发展 发展现状 独特战略 跨越式发展,实际上是与渐进式发展相比较而存在的一种特殊发展方式。它是生产力 发展不平衡规律起作用的结果,是开发人力资源的结果,是发挥后发优势的体现。经济学 界一般认为,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性。 跨越式发展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整体跃升,是在经济结构优化基础上的协调发展,是 可持续的发展。其二,是创新的前提性。这也就是说,跨越式发展必然要通过创新来实现, 包括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等,打破常规,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 问题,提出新思路,创造新方法。 其三,是非均衡性。这也就是说,跨越式发展是一个 时间过程,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在基础好、具备发展条件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实行重点突破。一引言一引言汉中位于陕西西南部。北接关中宝鸡、东连本省安康,西与甘陇毗邻,南同川北相望; 秦岭屏障于北,巴山横亘于南;汉水横穿东西,交通纵贯南北,形成了约 1800 平方公里的汉 中盆地。全市总人口 376 万人,辖 10 县 2 区(开发区),总面积达 27246 平方公里,约占 全省 13.25%;山区占 3/4,丘陵占 14.6%,平地不足 10%。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类型使这 里山青水秀,气候湿润,是植物的王国,动物的天堂,珍稀动物的栖息地,汉中独特的人 文和自然资源使汉中具备发展特色区域经济的天然条件。1994 年汉中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 历史文化名城,2002 年被国家确定为生态建设示范点地区。2007 年汉中从中央电视台获得 了“2006 年度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的殊荣。二汉中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二汉中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十五”以来,由于全国经济战略重点的转移,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汉中 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全市国民经济依然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至 2004 年底,全市 生产总值达 192.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9%,年均增长 8.4%;地方财政收入达 7.54 亿元, 增长 18.3%,年均增长 10.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达 222.5 亿元,占同期生产总值的 比重达 35.5%,年均增长 1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5748 元,年均增长 8.7%,农 民人均纯收入达 1765 元,平均增长 5.4%。汉中人口占陕西人口的 10.2%,经济总量 GDP 达 216.58 亿元,占全省的 5.9%,经济 规模居全省第 7 位,地方财政收入 6.4 亿元,占全省的 2.33%,农民人均纯收入 1892 元, 与全省平均 2052 元比较相差 160 元。在陕南三地市(汉中、安康、商洛)中,汉中的 GDP 占 47.6%,固定资产投资占 43.0%,地方财政收入占 52.0%;农民人均纯收入 1892 元,高 于安康 93 元,高于商洛 379 元,人均 GDP 达 5775 元,高于安康 1102 元,高于商洛 1636 元。在陕南三地市中汉中无论是经济总量和规模、技术和资本、科技和教育以及卫生、体 育都起到陕南之首的作用。汉中经济社会发展实力优势比较明显,从区位上看,在秦岭和巴山之间的区域中,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区位优势无可比拟,居龙头、中心区域 地位。 (一)汉中在区域发展中的边缘化特征明显(一)汉中在区域发展中的边缘化特征明显 汉中在地理位置上处于陕、川、甘三省交界处,在各地加快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理 的、历史的、政策的、人文上的、政治的等多重原因,汉中在发展中显现出边缘化的特征。一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和措施,使显现出边缘化。西部大开发是国家加快发展的 重大战略举措。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国家开发西部的“M”型方略以秦岭以北的陇海 线、河西走廊为主的配以西气东输的能源建设和以巴山以南长江黄金水道为主的配以西电 东输工程带动的策略越加明显;而汉中正处在秦岭以南、巴山以北,与西部大开发的两大 主线无缘。汉中抢抓机遇,积极力争,努力发展,但终因受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恩惠较少, 经济发展不尽人意。与相邻的安康、宝鸡、商洛、四川的广元、绵阳、巴中和甘肃的天水、 陇南地区、湖北的十堰相比,经济总量 GDP、人均 GDP、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 指标,排位于绵阳、宝鸡、十堰之后,居第四位,从几个重要综合指标看,汉中向南与绵 阳相差较大,差距在 50%以上;向北与兄弟邻居宝鸡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与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的地级市相比中,汉中在西南各地市中居中等偏下水平; 与西北的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省区的地市相比中,汉中居中等水平。2004 年统计资料 显示,西部 12 省区人均 GDP7728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031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达 2192 元;而汉中分别为 5160 元、5748 元和 1765 元,分别相差 33.2%、28.4%和 19.5%,落后于整个西部约 5-7 年。 二是陕西省的重点发展决策,使汉中处于区域发展的边缘。陕西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是以建设西部经济强省为目标,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 设,具体是:加快建设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渭北果品基地和陕 南现代中药材基地;重点发展高新技术、能源技术、旅游、军工装备、果业和畜牧业六大 支柱产业。明确了以陇海铁路陕西段和连霍高速公路陕西段为轴线,以西安为中心,打造 城市群,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加快建设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国家级关中星 火密集产业带,形成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为特点的产业经济体系,以关中带陕南、 陕北,实现全省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和措施,指明了关中高科技,陕北煤、油、气,陕南林、 特、水。在项目争取上、在政策支持上对陕南的林、特、水发展支持不十分明显;同时汉 中作为水资源保护地和旅游资源保护地却受制于发展。 三是汉中自身的区位劣势也使其边缘化。在发展意识上,长期以来,由于战争的原故, 汉中在历史上被战略家垂青。乱世思安,加之汉中农耕文化厚重,水丰土沃,勤作富庶, 因而“盆地意识”、“小富即安”的自然经济思想偏重。这种意识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 展初期,阻碍了汉中的发展,使汉中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相对于全国和其他兄弟地区的发 展水平比较缓慢。在区域环境上,汉中盆地出也难,进也难,交通十分不便,物流不畅, 信息闭塞,不易留住人才;招商引资成本过高,因此投资不足,发展潜力有限;长期以往, 与全国、全省和西部开发主线上的地区差距不断拉大,被边缘化的程度在加重。 (二)汉中区域经济结构呈现出三大特点(二)汉中区域经济结构呈现出三大特点 汉中的经济由于自然经济基础条件较好,在“三线”建设时,大量军工单位和中省工 业企业的内迁,使汉中经济、文化获得快速发展和繁荣,改变了汉中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 发展了以汉台区(以前汉中市)城市服务业;改革开放初的“五五”时期,国民经济第一、 二、三产业结构比为 48.9:27.0:24.1。改革开放以来,汉中不断加快发展,至“十五”期 间,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比例达 22.8:35.8:41.4。汉中经济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农业经济 为主发展至以农业、工业生产和商贸服务为主,一、二、三产业相互协调、互为保障的可 持续发展新格局。一是汉中农业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体系、保障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健全,农 业经济发展迅速,生产经营精耕细作程度相对较高。至 2005 年,全市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 动力 84.38 万人,创造的农业产值 83.22 亿元,农业劳动生产率 9863 元/人年。粮食产量 达 111.7 万吨,油料 14.7 万吨,肉类总量达 22.33 万吨,全部人均生产粮、油、肉分别为 297.7 公斤、39.2 公斤和 59.5 公斤;人均粮食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油料和肉类均超过全国 平均水平和陕西省平均水平。农、林、牧、渔业的结构比 60.1:5.2:29.2:1.4。“九五” 期间农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为 3.6%,“十五”期间为 5.1%,农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以发展 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战略的猪、药、茶、菜四大主导产业更是发展迅猛。 二是工业经济是汉中国民经济的主导和中坚力量。目前已建立起了涵盖 35 个行业大类, 形成了食品、烟草加工、医药化工、机械、冶金建材、交通设备制造等骨干行业的门类齐 全、初具规模的工业经济体系。至 2005 年,全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 219.36 亿元和 64.9 亿元,占全市工业农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 72.5%和 29.9%,规模 以上工业提供税收 10.92 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 65.8%。 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五大支柱产业。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中,围绕市场需求调整 工业经济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形成了以装备制造、冶金建材、食品加工、医 药化工和军工为主的五大支柱工业。至 2004 年,五大支柱工业总产值 114 亿元,占全部工 业总产值的 6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86%,其中,冶金建材和烟酒、食品工业实 力居全省第二位,装备制造业实力居全省第三位,医药化工业实力居全省第四位。装备制 造业和烟草业在全省占有重要的位置,32 户中省驻汉工业企业有在职职工 5 万余人,中级 以上专业技术人员 6300 多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 55%,上交税金占全市财 政总收入的 50%。 三是商贸繁荣,现代物流和旅游已现雏形。农业的稳步发展,工业经济的迅速崛起, 极大的激发了以商品流转和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2005 年全市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 85.0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的 39.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64.15 亿元, 人均消费支出 1709 元;以秦岭以南,巴山以北的自然生态、蜀道文化、汉代三国文化为主 的旅游业蓬勃兴起,2005 年全市旅游消费收入达 8.3 亿元,增长 11.0%成为我市经济增长 的新亮点。三汉中区域经济发展优劣势分析三汉中区域经济发展优劣势分析(一)(一) 、汉中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汉中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S S)1 1、农业经济发展条件优越、农业经济发展条件优越 汉中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美,具有天然的绿色优势。近年来,在汉中市委、市政 府绿色汉中的思路和目标指引下,以绿色生态地区、绿色走廊、园林城市、绿色产业为主 体的绿色汉中系统工程蓬勃发展,取得了较大的业绩。这些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 的机遇,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高绿色农业的数量和质量。 2 2、工业经济发展资源优势明显、工业经济发展资源优势明显 工业发展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大规模的工业开发和建设必然会形成 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大量聚集,必然会形成工业城市,从而为商业服务业的发 展提供基础和空间。汉中拥有独特的资源优势。生物、矿产、旅游、水能、军工五 大资源开发前景广阔,这些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原始的资源基础。 3 3、浓厚的历史底蕴为汉中生态、旅游经济提供了发展优势、浓厚的历史底蕴为汉中生态、旅游经济提供了发展优势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资源是汉中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两大优势,汉中是国 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有 2 处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18 处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93 处县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以“两汉三国”为主题的文化遗产,加上汉水秦岭,巴 山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