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1页
第2页 / 共151页
第3页 / 共151页
第4页 / 共151页
第5页 / 共151页
第6页 / 共151页
第7页 / 共151页
第8页 / 共151页
第9页 / 共151页
第10页 / 共151页
亲,该文档总共1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案例库政治经济学案例库 第一章第一章 导论导论 案例案例 1 1 一、案例名称:一、案例名称:斯巴达克起义 二、案例适用:二、案例适用:导论第二节关于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的理论 三、案例来源:(三、案例来源:(1 1)李纯武、寿纪瑜等编著:简明世界通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年版。 (2 2)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0 年版。四、案例内容:四、案例内容: “宁为自由而战死,决不为富人的娱乐而丧身!”这是二千多年前奴隶起义领袖斯巴 达克发出的英勇誓言。 公元前 73 年,在古罗马中部卡普亚城的一所角斗训练所里,发生了一次暴动。角斗奴 们手拿菜刀、肉叉和各种尖刺的木棒,杀死了卫兵,冲出了戒备森严的训练所,向城南的 维苏威火山奔去。组织这次暴动的,就是古罗马史上极其著名的英雄斯巴达克。 斯巴达克原是色雷斯人,同罗马作战时被俘,被卖为奴,并且被送到卡普亚一所专门 训练角斗士的学校受训。角斗士的境遇十分悲惨,经常遭受拷打,而且等待他们的命运是 被迫在角斗场上互相角斗、互相残杀,供灭绝人性的奴隶主哄笑取乐。他们对这种暗无天 日的生活忍无可忍。公元前 73 年,有 200 多人密谋逃亡,由于密谋泄漏,结果只有 78 名 奴隶及时拿了菜刀和铁叉等武器潜逃成功,来到维苏威火山上造反。他们推出三名领袖, 斯巴达克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 逃亡奴隶纷纷投奔前来,起义队伍迅速扩大。起义军极盛时期曾发展到 12 万人以上, 屡败罗马军,活动范围几乎遍及意大利南部。公元前 72 年,罗马执政官率军镇压。此时, 起义队伍内部发生分裂,以克里克苏斯为首的一支队伍单独行动,不久被罗马军队消灭。 斯巴达克率军北上,频频取胜。但他并未翻越阿尔卑斯山,而是率 12 万义军再次南下,进 抵意大利半岛南端,计划借助海盗船只渡到西西里,因受海盗欺骗未获成功。公元前 71 年, 奉命镇压起义的克拉苏尾随斯巴达克南下,在意大利半岛最狭窄的部分布鲁提乌姆挖掘了 横过整个地峡的壕沟,对起义军加以围困。起义军突破封锁线,向东南海岸进发,受阻, 被迫折回迎战克拉苏。同年在布林底西港附近亚决战中,克拉苏得到从伊比利亚半岛归来 的庞培的增援,起义军遭到惨败,六万名起义者战死,斯巴达克也壮烈牺牲。 起义失败后,奴隶主把六千名被俘的起义者钉死在从卡普亚到罗马沿途的十字架上。 尽管如此,奴隶反抗奴隶主的阶级斗争并没有停止过,而是继续蔓延,一直到罗马帝国的 灭亡。 五、案例评析五、案例评析 1、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对立的社会,奴隶制生产关系是历史上第一种剥 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是以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如土地、工具 等,并占有劳动者即奴隶为基础的,又以剥削特别残暴为特征。在奴隶制生产方式下,奴 隶并不被当作人看待,而是被当作一种物品,一种“会说话的工具”,被当作奴隶主的一 种财物。奴隶主可以把他的奴隶转让、抵押、买卖,以至杀死,都为当时法律所允许。在 古罗马,还常使奴隶互相格杀,或令奴隶与猛兽角斗,作为奴隶主的一种娱乐。奴隶的这 种地位,也就决定了他们的劳动是一种被强制的掠夺性劳动。他们是奴隶主或其监工的棍 棒、皮鞭下从事繁重的劳动。 2、奴隶制虽然是一种极端残暴、看来似乎是荒谬的生产关系,但在人类刚脱离原始状 态、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时候,它是唯一可能有的生产形式。奴隶制生产方式,当它处于建 立、发展和上升的时期,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还是基本适应的;它促进了分工,发展了生产, 创立了光辉的古代文化。但是,由于它的生产关系是基于人身占有、强制劳动和残酷剥削, 它所给予生产力的发展余地是很有限度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 盾就日益严重起来,奴隶制生产关系终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3、奴隶制度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奴隶制生产关系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变成了生产 力发展的障碍。奴隶制生产方式的矛盾,首先表现在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关系上。奴隶既不被当作人 看待,他们便憎恨劳动。经常怠工,破坏工具,虐待牲畜。奴隶主也只把最粗糙、最笨重 的工具给奴隶使用。它必然使生产浪费、昂贵,并阻碍生产力的进步。其次,奴隶主占有 了奴隶的全部剩余劳动以及一部分必要劳动,从根本上破坏了奴隶们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 奴隶主日益奢糜的生活、豪华的工程、频繁的战争和暴敛苦役,又加剧了对劳动力包括个 体生产者劳动力的摧残和破坏。在奴隶社会晚期,劳动力缺乏日益严重,奴隶制生产方式 也就进入它的解体阶段。罗马奴隶制大庄园的破产,主要就是由于缺乏劳动力所致。 奴隶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尖锐化集中反映在阶级矛盾上,表现为奴隶和其他劳 动人民反对奴隶主的阶级斗争。奴隶为了争取生存的权利,曾经采取破坏工具、大批逃亡 等形式来反抗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种斗争的最高形式则是武装起义。在整个奴隶 社会发展过程中,奴隶起义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并日趋频繁。公元前 73 年爆发的斯巴达 克起义就是古罗马时代无数次奴隶起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在中国春秋末期,也有过大规 模的奴隶起义,它震撼了腐朽没落的奴隶制度,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它表明 奴隶制生产方式已失去存在的价值,奴隶社会面临倾覆了。 4、奴隶起义对奴隶制度的瓦解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奴隶和奴隶主斗争的结果, 并没有使他们获得最后的胜利,而是使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同归于尽。这是因为,奴隶 不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但是,奴隶起义动摇了奴隶制度的基础,促进了封建主义因素 的产生,最后摧毁了奴隶制生产关系,为新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开辟了道路,从 而实现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从奴隶制度过渡到封建制度,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 应生产力性质规律作用的结果。 六、案例讨论六、案例讨论 1、 在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表现如何?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是怎样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案例案例 2 2: 一、案例名称一、案例名称:经济学家的假设 二、案例适用二、案例适用:导论第四节关于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理论 三、案例来源:三、案例来源:汤敏、茅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 1 集,第 3 页,商务印书 馆 1989 年版。 四、案例内容:四、案例内容: 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几位在沙漠上旅行的学者经过长途跋涉,饥渴交困。然而不幸 的是,当他们坐下来围着随身所携带的一堆罐头时,却因为没有开罐工具而一筹莫展。于 是,一场研究如何用最简单的办法开启罐头的学术讨论会开始了。 物理学家首先发言:“给我一个聚光镜,我可以用阳光把罐头打开。” 化学家接着说:“我可以利用几种化学药剂的综合反应来开启罐头。” 而经济学家则说:“我的办法最简单。假设我有一把开罐刀” 故事近乎可笑,但包含着重要的哲理。它说明经济学家分析问题时总是从“假设如何 如何”开始的,离开了一定的假设条件,分析与结论都是毫无意义的。 五、案例评析五、案例评析 1、适当地运用假设,是经济理论形成的重要方法。一个完整的经济理论包括定义、假 设、假说和预测等。定义是对经济学所研究的各种变量所规定的明确的含义。假设则是某 一理论所适用的条件。因为任何理论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所以在理论形成中假设非常 重要。当然,在形成理论时,所假设的某些条件往往并不现实,但没有这些假设就很难得 出正确的结论。在假设条件下得出理论,就像自然科学在严格的限定条件下分析自然现象 一样。 比如,你去问一个物理学家,一块大理石从 10 层楼的顶端掉下来需要多长时间,他会 通过假设这块大理石在真空中落下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假设是不现实的。事实上,楼房 周围的空气对下落的大理石产生摩擦并使其下落变慢。但物理学家将正确地指出,这种对 石块的摩擦如此之小,以至可以忽略不计。这种假设使问题大大简单化,而又对答案没有 实质性影响。2、经济学家由于同样的原因而作出假设。经济领域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有成百万人口 和企业,千百种价格和行业,在这种环境下探索经济规律是很困难的。假设可以从各种复 杂的经济关系中,抽出最本质的关系加以研究,从而使解释这个世界更为容易。例如,为 了研究国际贸易的影响,我们可以假设,世界只由两个国家组成,而且每个国家只有两种 产品。当然,现实世界由许多国家组成,每个国家都生产成千上万的不同类型的产品。但 通过假设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我们可以集中进行思考。一旦我们理解了只有两个国家和 两种产品,我们可以集中进行思考。一旦我们理解了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这种假想世 界中的国际贸易,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生活在更复杂的世界中的贸易。 3、假说是对两个或更多的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阐述,也就是未经证明的理论。在理论 形成中提出假说是十分重要的,这种假说往往是对某些现象的经验性概括或总结。但要经 过验证才能说明它是否能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因此,假说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仍 然来源于实际。 4、预测是根据假说对未来进行预期。预测是否正确,是对假说的验证。正确的假说的 作用就在于它能正确地预测未来。在形成一种理论时,首先要对所研究的经济变量确定定 义,并提出一些假设条件。然后,根据这些定义和假设提出一种假说。根据这种假说可以 提出对未来的预测。最后,用事实来验证这一预测是否正确。如果预测是正确的,这一假 说说是正确的理论;如果预测是不正确的,这种假说说是错误的,要被放弃,或进行修改。六、案例讨论六、案例讨论: : 1、 在经济学研究中,可以任意使用假设吗?废料进废料出与经济学假设有什么关系?案例案例 3:3: 一、案例名称:一、案例名称:数学化是经济学的方向吗? 二、案例适用二、案例适用:导论第四节关于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理论 三、案例来源三、案例来源:(1)梁小民:经济学的开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年版。(2)吴易风著:当前经济理论界的意见分歧,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年 版。 四、案例内容:四、案例内容: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范围 很广。经济范畴和经济过程也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是质和量的统 一。在对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进行质的分析的前提下,运用数学方法对反 映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经济范畴和经济过程进行量的分析,将有助于认 识的深化,有助于理论的应用。 自从 19 世纪以后,数学的发展为西方经济学家提供了方便,西方经济学家在他们的研 究中大量地运用数学,他们所用的数学方法几乎遍及纯数学的各主要分支。各种数学方法 的采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入。目前,数学在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应用还在不 断发展,一方面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的研究领域还在扩大;另一方面,对前人研究过的问题 还不断运用更深奥的数学方法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不可否认,数理分析的方法要比单纯文字说明、推理更方便、更精确,有时也更能说 服人。大量的数学符号和算式推导,使经济过程和现象的表述较为简洁、清晰。然而,当 前西方经济学似乎越来越追求经济学的数学形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经济事物的质的方 面。有人指出,微观经济学所使用的数学工具甚至比物理学家使用的还多。过去使用数学 工具较少的宏观经济学,现在也连篇累牍地充满了复杂的数学公式。 随着数学对经济学的渗透,西方有些经济学家在经济分析采用很深奥的数学方法,引 起了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非议,认为这是一种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倾向。经济学的数学化 应该是经济学发展的方向吗?对这一问题,国内外都有激烈的争论。 (1)肯定经济学数学化经济学中运用数学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早在经济学处于初创时期,就有一批经济学 家以数学公式来表示经济中的数量关系。被马克思称为“政治经济学”之父的英国古典经 济学家威廉配第(16231687 年)就是这批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著政治算术就是 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弗朗斯瓦魁奈于 1758 年发表的著名的 经济表,也使用数学图式的方法试图说明社会总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