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转载转载 连连州古村落探古州古村落探古寻寻幽幽原文地址:连州古村落探古寻幽作者:猎景(以下文稿摘自曹春生 著的连州古村遗韵如摘录或转载请加注作者,以示对文章负 责)北斗七星,是人类至今尚未能完全解读的天体。卿罡村的祖先却在数百年前,就将村子按北斗七星的格局来建筑。一座门楼,就是一个星座。一条青石板巷道,就像一条行星的轨道。走在深深的石板巷道里,你会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颗行星在宇宙的轨道中运行。站在巍峨的门楼前,能感觉到这就是“天人合一“的理念。村前的三座山冈,就是北斗七星的“天罡“星座。中国古代的高官称“卿“。人们把村名称为“卿罡“,真够让人解读、品味的了1:卿罡-北斗星座布局的古村卿罡古村距连州市区约五公里。这里后有三面青山环抱,前临良田千顷,是一个山青水秀的鱼米之乡。卿罡古村的村庄布局完全是按北斗星座来布局的。东、西、南、北四座门楼就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的位置。村子西面逶迤绵长的三座青青的山冈,就是北斗星座的“长柄“即“天罡“星。古代称做官者为“卿“。卿罡的先人们便将原来的村名“青冈“以谐音改为了“卿罡“。卿罡村据说始建于宋末元初,但真正能找到文字记载的是在明代永乐年间(约公元1403-1409年)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卿罡村在清代还修筑了高达四米,厚足1.5米的城墙和四座雄伟的城楼。城墙上有铳眼和望台,卿罡村也就成了一座坚固的域堡。现在城墙虽已只剩下残垣断壁,但当年的威势尚存。清代咸丰九年广东直隶州知州周振璘为门楼题写的“天枢“、“紫气“石匾仍镶嵌于高高的门楼之上,字字清晰,气势不凡。龙泉喷珠如今犹在水是生命的源泉,人们选择居所,首选的就是水源。龙泉井就是卿罡古村的水源。人们把水井摆放在村子的中心,也是北斗星座的“斗“中央。龙泉井水流很大,很远就能听到汩汩的流水声。龙泉井从井底到井面全部用青石板块砌成。三米见方的井口呈八角形状,井水深约二米,清澈晶莹,井底石隙间的水草、青苔、游鱼历历可见。水井的中央矗立着一根方形石柱,石柱露出井水面约80公分。石柱四周精雕细刻着龙鱼戏水和鲤鱼跳龙门的图案。柱顶是一条张口奋尾的龙鱼。据说,从前井水大时,泉水从柱顶的龙鱼嘴中喷出,有如飞珠溅玉,很是壮观。这也就是古代卿罡八景之一的“龙泉喷珠“了。在龙泉井旁还矗立着两块高约2米,宽0.8米的石碑,碑上记载着清代乾隆、同治年间两次修缮龙泉井的内容。在清代乾隆年间修井的那块碑记上,刻有一首题为龙泉喷珠的古诗,诗曰:“凿成方丈号龙泉,水喷如珠戏佛莲,不事探骁浮瀚海,何须剖蚌觅长川。层渊垒垒宜绳贯,叠浪重重倩蚁罕。幸遇明主怜井渫,从兹受福乐艺天。“诗中描写的大概就是当年龙泉井水喷如珠的情景了。金马世第铸就辉煌龙泉井的西南面,有一条青石板镶嵌成的“康庄“巷道。巷道口有一座建于清代的砖瓦牌坊,牌坊的门额上镶嵌着一块青石匾。匾上用古体字刻着“仁寿坊“三个字,仁寿坊里居住的是唐姓家族。唐姓是卿罡的大家族,唐氏宗祠建得颇为宏伟壮观。祠堂的大门前有一对大青石狮子镇门。整个祠堂有二井三厅,天井两厢有回廊相通。前厅包括前檐、大门和中门。中门平时是不打开的,只有祭祀大典或来了高官、贵宾才能大开中门相迎。中厅是议事厅,厅的正面板上悬挂着一块“金马世第“的金匾。宗族里的所有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后厅为享殿、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享殿的神翕上供奉着唐元、唐静、唐炎以及后世诸世祖的牌位。祠堂的三大殿都采用抬梁式结构,加上两个大天井的采光,三座大厅宽敞而明亮。连接三个厅的走廊用木隔扇隔开。外面是走廊,里间就是厢房。木隔扇上雕刻着非常精致的花鸟图案,雕花全部镂空。使整个走廊与厢房既美丽又光线充足。“金马世第“是宋仁宗赐给唐氏先祖的金匾,以表彰唐氏“公孙三进士“的辉煌。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唐氏的先祖唐元参加科举,高中进士,历任渝、韶、陕等四州知府,后累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唐元的儿子唐静,在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也高中进士,后来官至大理寺评事。过了20年,唐元的儿子唐炎又宋景佑元年(摴元1034年)一举进士及第,后来还官至大子赞善。唐氏家族公孙蝉联三进士,一时传为美谈。宋仁宗因此特赐唐氏家族的祖居地为“金马世第“。“硕德遐龄“流芳千古从龙泉井向东北方面,也就是北斗星座的天旋、天枢星方向,居住着黄氏家族。黄氏家族既是卿罡村的一大望族,也是卿罡村最早的居民,他们大约于南宋初年便来到卿罡开荒拓土建立家园了。黄氏族人居住的青石板古巷子里,也有一座称为“中桂坊“的牌坊。中桂坊的古建筑保存得比仁寿坊更完整。如果说仁寿坊给我们感觉的是宏伟辉煌,那中桂坊留给我们的印象则是耕读自娱,悠然自得。中桂坊所有的古民居基本上都是一种风格:青砖山墙飞檐,青瓦高瓴,雕梁画栋。还有一特点就是所有房屋都座北朝南,厅堂不从南面开门直入,而是把大门开侧面,厅堂前面是一个小天井,天井两旁是厢房。厢房用木隔扇隔开,隔扇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面的顶板是精美的缕空雕花图案,裙板则是线刻的实板,板面的内容都是些诗礼传家、勤劳节俭之类的文字。中间为腰板,腰板上雕刻的是如石榴、葡萄等吉祥果。黄氏先人们那种耕读自娱、盼望多子多福、平安吉祥的居住理念和文化氛围,全部表现在这屋子里的每一个构件上。厅堂的为抬梁式,前檐是两根粗大的木柱,柱下有石做的柱础,后檐的梁则全架在山墙上。厅堂的主要装饰全在那架神龛上。神龛全部由木雕图案组成。神龛分为五层,呈八字型向厅堂凸出,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图案。大多数第一层为龙凤呈祥,或双龙戏珠,第二层为瑞兽献寿,第三层为花鸟虫鱼等等。神衾由外向内层递收小,最后形成一个高80宽40厘米的神龛。神龛里面置放着历代祖先的牌位。神龛以下分别摆设的是香几桌、高桌、八仙桌。卿罡的民居建筑完全体现了中国古代建村先建庙,建房先建龛的传统文化理念。在一间被烟火熏得黝黑的厅堂上,还有悬挂一块巨大的匾额。匾上“硕德遐龄“几个大字在黝黑中熠熠发亮。这块匾额也和唐氏的“金马世第“金匾一样为黄氏家族争得了一份荣耀。那是清朝乾隆年间,连州大旱,米价腾贵,民不聊生。卿罡黄氏族人黄圣铨,将自己年收入的三百六十余石粮食全部献赈济灾。黄圣铨这一义举大受人们感动,当时连州知州肖榕年特赐了这块匾额,以旌表黄圣铨的善举。解读卿罡有如解读一部中华文化历史,那每一座门楼,每一处民居甚至每一个神龛都可以让人感觉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觉到传统文化的厚重无比。一幢家庙,二条古街,三间祠堂,四座门楼这些古老的建筑包容了丰阳古村的全部内涵。“庐水绕前溪,南唐元戎隐居地;凤山枕后尘,北宋御史旧故里。“读懂了吴氏宗祠里的这副对联,也就读懂了丰阳古村的人文和自然。据说丰阳本来叫凤阳,为避明太祖朱元彰故里的讳才改称为丰阳走进丰阳,也就走近了历史,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家族制度和文化理念在建筑中的体现。能了解中国历史上氏族、宗室族居社会的风貌,能知道孔丘、关羽两个“老二“是如何坐在一个神坛上,还能知道千年以前的牛肉干是怎样烘干2:丰阳-南唐元帅隐居地、北宋御史中兴乡、明清湘桂古商道这里流传着一个哀婉凄迷的故事: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宋太祖赵匡胤的步步进逼之下,派遣一支劲旅向南进发,企想开拓一块净土为根据地,以为退路。然而不到一年光景,南唐小王朝即被宋军灭亡了。失去了国家的征南统帅只好望天长叹,弃甲隐居于此。北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隐居于此的南唐征南元戎的孙子吴世范却高中了北宋朝廷的进士,官至太子中丞,河南御史,朝散大夫。明清时期这里又变成了通往湘南、桂东的繁华商道这就是丰阳,一个处处散发着古代出将入相、文治武功的华夏古文化的村庄。走近丰阳,就等于走近了历史,走近丰阳,就是走近了华夏千年文化。四座门楼南唐元戎遗韵走近丰阳,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气势恢宏的四座门楼。丰阳的四座门楼分布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南门楼是全村的大门,重檐飞翘,气势恢宏,门楣石匾上“南极生辉“四个大字流畅潇洒。门楼前用青石砖条砌成的高约1.5朱的半圆形的台阶。台阶上是一块10多平方米的地坪。地坪用光滑的鹅卵石铺成精致的花纹图案。花纹以门楼的大门为圆心,成半圆形一圈圈向外铺开。半圆形的地坪中央又有一个也是用鹅卵石排列成的“钱字符“图案。从门楼侧面沿着石砌的台阶可以登上二楼。二楼内悬挂一口锈迹斑斑的大铁钟,钟上镌铸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古钟虽然年代己久,但敲起来依然声音洪亮。二楼的神坛上供奉着关羽和孔丘的神像,以这种方式供奉神圣,大概是丰阳人的独创。丰阳村始祖是征南元帅,靠的是武功,三世祖吴世范进士及第官至御史大夫,凭的是文治。崇文尚武、文武双修是丰阳吴氏的座右铭。丰阳人将至圣先师孔老二和神武圣君关二爷这“二圣“的神位摆在一起,以明心志,以励后人,这是理所当然了。东北两座门楼的建筑与南门楼相似,只是供奉的神像不同,南门楼上供奉的是南海观世音,北门楼供奉的是北帝圣君。规模最大、最有气势的是西门楼。西门楼始建于康熙57年,重修于嘉庆25年,虽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威势丝毫不减当年。高翘的飞檐,宽阔的门洞,厚重的门扇,全是原装正品。西门楼在建筑上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在门楼里面还连着一座凉亭。凉亭为抬梁式砖木结构,大开四门,周围的石条被磨得光滑锃亮。这座凉亭见证了丰阳村在明清时代是广东通往湖南、广西的通衢要冲之地。门楼连着凉亭,为的是方便行旅商贾在途中歇憩。丰阳村有门楼而无围墙,通衢大道穿村而过,宽阔的巷道连着四座门楼,纵横通达。驻足西门楼凉亭,你会想到在那兵荒马乱之际,丰阳人就能门不设户、笑迎天下行旅,那该有多大的勇气和气魄。这,可能也就是征南元帅遗传给后辈子孙的胆气吧三间祠堂尽显丰阳文化底蕴丰阳是一个三千多人口的大村子。村民绝大多数姓吴。丰阳村里共有三座祠堂。称为:吴氏宗祠、学忠公祠、胜求公祠。吴氏宗祠是丰阳吴氏的众祠,称为“大祠堂“。吴氏宗祠座落在南门楼的左上方,座北朝南。祠堂面阔十多米,井深为一进两厅。两厅之间有一个大天井。天井两旁有迥廊相联。大门前两根粗大的木柱支撑起向外飞出近两米的飞檐。木柱的石基是两只石头小象。大门两旁摆放着两座巨大的镇门石狮鼓。最让人们新奇的是:敲击镇门石狮子的任何部位,都能根据声音来辨别狮子的雌雄。可见这对石狮子的制造者是多么的匠心独具。大门的门顶上挂着一块“吴氏宗祠“的大匾额。大门两旁还挂着一副木刻的对联。上联是:敬祖崇宗传万代,下联是:元兴枝盛接千秋。这是一副坎字联。对联之首坎着丰阳吴氏的始祖吴“敬元“的名字。祠堂内前厅的柱子上也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周代东封苏西无锡创业吴鼎;下联是:唐宋南垂粤北直棣始立丰阳。这副对联的内容概括了丰阳吴世祖先由无锡到连州迁徙的经历。在清代,连州曾经是广东的直棣州,“直棣“即连州。祠堂后厅的前檐木柱上还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辅佐南征唐代元戎宋朝御史。下联是:慎终追远窦家桂子谢氏兰孙。这副对联向世人显示了丰阳的祖先南唐元帅宋代御史的辉煌。后厅的神坛上层层叠叠地摆放着吴氏历代祖先牌位。整座祠堂既体现了丰阳的历史文化,也是祭祖祀宗、缅怀先人的地方,还是族人聚会处理族里事务的场所。二条古街繁华明清商道丰阳古村的整个建筑格局是这样布置的:前临泸溪,后枕凤山。东、西、南、北四座大门楼框定了整个村子的格局。一条东西走向的主巷道上连着三条分巷,有如长藤结瓜一般把村子里所有的住宅串在了一起,。主干道和分巷道都用鹅卵石铺垫,排列整齐的鹅卵石街道既实用又美观。主干道连着东西两座门楼,在这条一公多长的鹅卵石街道上,距离均匀地建有三座小门楼。小门楼就建在主干道与分巷道的接口处。由南到北分别是“仁义门“、“中兴门“和“广济门“。每一座小门楼前都安放一座青石凿成的像石匣子一样的土地神位。中心门楼的土地神位建于明朝弘治年间,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从小门楼里进去,是一条幽深的村巷,巷子的两旁是一户户民居。一个小门楼里居住的为一坊人,一坊人的房子中间又簇拥着一间高大宏伟的建筑,那就是这坊人的祖先祠堂。丰阳村这种集族群、分宗室的建筑居住方式,有利于维系氏族关系、团结协调发展,是中国古代氏族社会居住习俗遗留的体现。南门楼前还有一座叫做“朝阳门“的小门楼,朝阳门里是丰阳村的另一条大街称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