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 1 -自考人际关系学重点串讲资料自考人际关系学重点串讲资料01戴尔戴尔.卡耐基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 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专业技术,而 85%则靠人际关人际关 系系和他的处世能力。利益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人际关系的实质,物质关系、精神关系物质关系、精神关系同属于利益关系。除血缘、亲缘、地缘血缘、亲缘、地缘关系外,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是利益利益。人际关系中两个基本的维度人际关系中两个基本的维度:情感上的“亲疏”与地位上的“尊卑” *人际关系的特点人际关系的特点: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情感性;复杂性;变动性;网际关系 的特点人的社会性是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人际关系的社会性人际关系的社会性:1、人际关系的社会性体现在人们是在赖以生存的劳动中结成了相 互储存的关系。2、人际关系的社会性还体现在人们是运用在劳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语言系 统进行交往的。3、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在现代社会体现得更明显、更强化。人际关系的客观性人际关系的客观性:1、人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2、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规律具有客观性;3、人际关系是功能具有客观性。人际关系确立必备的三个条件人际关系确立必备的三个条件:人际关系的主体人;人际需要;人际接触或互动。人际关系学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为规律指导人们的实践, 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人际关系学的学科性质人际关系学的学科性质: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人际关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 合性的学科;人际关系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梅奥梅奥等学者开始“霍商实验霍商实验”的研究, 1933 年发表了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研究人际关系学的目的研究人际关系学的目的:1、理论方面:(1)建立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完善的学科 体系;(2)为人们的人际交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有助于分析和研究人际关系学 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4)有助于从理论上划清人际关系学与庸俗关系学的界线。 2、实践方面:(1)协调、优化人际关系;(2)预防、消除人际障碍;(3)建立、发展 新型的人际关系;(4)培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原则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原则:1、系统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统一 性原则(几个统一: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多学科方法论)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具体方法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具体方法:1、文献法;2、观察法;3、实验法;4、社会调查法; 5、社会测量法;6、统计法;7、人际关系评估法。 *02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马克思认为人际交往在本质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马马 克思和恩格斯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交往不仅影响着生产力的创造和继承,而且和生产一起决定着社会结 构。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把人际交往看成社会系统的要素,并把它放在人类整个发展过 程中去考察,从而展示了人机交往的发展趋势。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要理论;角色, 戏剧和交换理论;相互作用和人数平衡论。人群关系理论代表人物人群关系理论代表人物:梅奥、罗特利斯伯格。梅奥等人提出的主要观点梅奥等人提出的主要观点:生产率不仅受物理和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和心 里因素的影响。影响组织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在生产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由此形成 新观点:1,以“社会人”的人性假设代替“经济人”的人性假设。2,否定“以物为中心”的管- 2 -理思想,强调“以人为中心”主张从人的心理和社会方面来激励工人的士气,提高生产效率。 3,正确处理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4,改变对管理人员只强调技术方面素质 训练的片面做法,强调加强对管理人员了解、诊断、调适人际关系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如何看待人群关系理论如何看待人群关系理论:人群关系理论强调重视人的因素和人际关系在发挥人的积 极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张研究改进人际关系技能,改变领导方式,重视非正式组织 的人际关系等观念,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因素。另一方面,人际关系理论也有其片 面性。如,往往不恰当的夸大人际关系学说的影响和作用;具有将人群关系理论同其他管 理科学对立的倾向;将人际关系看成企业效率的决定因素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内容: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社交的需要;4、 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6、认识与理解的需要;7、追求完美的需要如何看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如何看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的需要分为 7 个层次,认为 生理需要是一切需要的基础,符合一般人的共同心理过程,具有一定道理。这一理论既有 合理性也有局限性:1,每一种需要都要在前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出现,这并不意味着必须 使前一种需要得到百分百满足后,后一种需要才会出现。2,其上七种需要按其重要程度渐 次展开,就大多数人而言,可能是正确的。3,将人的需要分为七种而且层次分明,这种划 分方法也明显的存在着弊端。舒兹舒兹是现代精神分析心理学家,于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人际行为三维理论人际行为三维理论。舒兹假设 每个人都有三种人际需要三种人际需要:沟通的需要,人际沟通需要就是个体参与群体的需要,是人们 关于形成和保持满意的人际关系的需要;支配的需要,人际支配的需要就是人际关系中所 谓支配权;爱的需要,相爱的需要就是与他人建立密切情感联系的需要。如何看待人际需要理论如何看待人际需要理论:舒兹的人际需要理论揭示了人际需要同人际行为和人际关系 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强调了儿童时期的人际关系与人体人际行为之间的继承关系,即承 认家庭环境对个体行为模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舒兹的人际需要理论具有明显的 精神分析倾向,忽视了社会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制约性影响;同时,也夸大了儿童时期的人 际经验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作用。角色角色:特指某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一定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合规范的 行为模式。角色理论包括角色理论包括:角色扮演、角色期望、角色冲突和角色实现等主要内容。角色扮演角色扮演: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而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表 现出来的行为。角色丛角色丛:当人们在处理个人或组织的不同关系时就扮演着不同角色。由于关系体系和 网络的复杂性,导致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不是作为单一的角色出现,而是表现为“身兼数 职”的角色丛。角色变换角色变换:一个人所扮演的角色随着个体的生理变化和社会地位变化的变化。角色期望角色期望:是指社会、团体或他人以角色扮演者行为的期待或要求,是个人行为的动 机。角色冲突角色冲突:不同角色行为以及不同角色期望之间的矛盾。欧文欧文戈夫曼主戈夫曼主要研究了日常生活中人们面对面的具体互动细节,揭示那些隐含着的、 不公开的互动规律。他认为,日常生活中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都会有意无意地运用某些 技巧控制自己所给人的印象。他把人们的交际行为比做戏剧表演,并借用了戏剧艺术的术 语来阐释人际互动和印象管理,因此,这种理论被称之为戏剧交往理论戏剧交往理论,有时也叫做印象印象 管理理论管理理论。人际交往理论人际交往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乔治C霍曼斯教授。他认为,交换不仅 有物质财富的交换,而且还有精神财富、心理财富的交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受经济- 3 -原则支配的一种社会交换过程。*人际交际理论的基本原则人际交际理论的基本原则:1、成功原则。在一个人所采取的所有行为中,如果某一 个行为经常获得奖励,则该行为越可能重复出现。2、刺激原则。如果在以往的交往经验中, 某一刺激的出现常伴随着对某人某行为的奖赏。那么,现在出现的刺激状况如果与过去相 类似,则此人越有可能采取某行为或某行为相类似的行为。3、价值原则。某种行为的结果 越有价值,则越有可能采取该行为。4、剥夺满足原则。如果某人经常获得某种特定的酬 赏,那么随着时间的推延,这种酬赏对该人的价值就会降低。5、攻击赞同原则。如果 某人的行为未得到预期的酬赏或受到了惩罚,便会感到委屈、受挫愤怒,并导致攻击性行 为。如果某人的行为获得了预期的甚至超过预期的报酬,或者未受到预料中的惩罚,那 么就会感到这种行为的结果很有价值,并产生喜悦,导致让对方更加赞同的行为。6、理性 原则。人们总会选择那种可能带来价值较高结果以及较能获得该结果的行为。如何理解人际交换理论如何理解人际交换理论:交换理论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社会交换规律,为人们了解人 际交往、人际吸引的机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从本质方面考查,人际交换理论也存在着 一定缺陷:如只是抓住了市场交换形式的双方相互作用的一些方面,便概括出人际交往的 原则,这具有片面性。伯恩内认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的三种不同的心态三种不同的心态:1、每个人身上都好像保留着儿童时 代的特征,即三岁时的自己。2、每个人身上又都好像存在着自己父母的特征,即大脑皮层 对于耳闻目睹父母亲行为及外部刺激的真实记录。3、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具有的客观、冷静 理智的心态。前两者分别称为“儿童”和“父母”,后者称为“成人”,这三者构成了个体的人 格结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又称为人格结构的人格结构的 PAC 分析理论分析理论。“父母父母”:即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训斥人、指挥人、命令人或其他能够 表现权势的作风。“成人成人”:则表现出客观、现实和理智的状态。“儿童儿童”:即表现出单纯、幼稚、好冲动或服从和任人摆布。如何保持如何保持“成人成人”心态心态:1、建立一个合乎道德的价值观体系。2、学会分辨与控制自己 的“儿童”。3、学会分辨与控制自己的“父母”。4、保持对他人“儿童”的敏感性。人际关系平衡理论:人际关系平衡理论:尽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所做的每件事情上都不尽一致,但不 一致总是趋于向一致性方面转化,人们在不一致时总会不断地引起冲突、紧张和焦虑,直 到获得某种一致为止。人际关系平衡理论起源于格式塔理论人际关系平衡理论起源于格式塔理论:人们在心理上都在追求“完美的形式”。因为, 人的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或整体性。知觉绝不是感觉的 简单相加,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人们在心理和认知活动中不是单纯地论述某一现 象,不是单纯追求某一元素,而是追求“完美的形式”或“完美的形象”。当三个人之间的关系不平衡时,人们往往设法使之平衡。也就是说,这种“平衡”的力 量影响着人们对交往关系的认识,人们重视人际关系的平衡人们重视人际关系的平衡。人际关系平衡的条件人际关系平衡的条件:人们总是希望自己喜欢的人与自己具有相似的情趣,而希望自 己不喜欢的人与自己具有不同的好恶。否则,就会出现不平衡。人际关系中既存在平衡结 构,也存在着不平衡结构。平衡理论认为,不平衡结构会向平衡结构转化。从不平衡转化为平衡可以多种方式:平衡理论强调的是“最省力原则”,即人们为了使 不平衡状态变成平衡状态可能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调整和改变。平衡理论还认为:对于自己 愈喜欢的人,愈希望与其保持关系平衡;而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则不大注意关系是否平 衡。如何理解平衡理论:如何理解平衡理论:平衡理论以微观的人际交往,说明人与人之间具有趋于一致的倾 向,表现为追求和谐、喜欢和同化等方面。这一点对于人际交往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人- 4 -与人之间的交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平衡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过 程。平衡理论只考虑到了两个人和一个物体这样简单的系统,忽略了这个系统中的其他大 量因素,因此,对平衡模式的讨论显得有些简单,由此得出的结论也难免片面。 03人际关系的发展历程人际关系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血缘关系;2、奴隶社会的依附关系;3、封建社 会的宗法关系;4、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5、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等关系。*宗法关系宗法关系: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按家族血统远近区分亲疏贵贱的等级关 系。是封建社会人际关系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