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王王 燮燮 荣荣 整整 脊脊 手手 法法王 燮 荣 整 脊 手 法多年来,作者在继承祖国医学传统正骨按摩手法精华的基础上,认真学习研究了当代国内外诸多学者治疗手法的有益经验,并根据自己多年来治疗颈肩腰腿痛及多种脊柱相关内脏疾病所用手法的实践经验,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出发,以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理论为指导,进行了认真的筛选、取舍、总结、提炼和再创造,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颈椎一胸椎一腰椎一骨盆系列复位矫正手法-:王氏现代整脊手法。该手法经 3 万余例临床验证,效果确实。如果再恰当配合针刀微创软组织松解及中西药物内服外用,则会取得更好的疗效。必须指出,在手法治疗前首先应选择好适应症,应排除骨折、肿瘤、结核、畸形、明显骨质疏松及脊髓压迫等,以确保患者安全。关于针刀与手法的关系,本人早在 1993 年第三届全国针刀学术会议发表的题为现代手法在针刀治疗中的作用一文中就指出: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运用得当则如虎添翼,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现将王氏整脊手法(系列)公之于众,供同道参考并提出宝贵意见。第一节王氏整脊手法的理论内涵一 强调脊柱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地位脊柱是人体的“中轴”和“大梁” ,它内连五脏六腑,外接四肢百骸。脊髓及其相应的神经更是连接大脑的信息枢纽和指挥全身的“第二生命中枢” 。因此脊柱及其周围软组织健康与否对人的生命与健康关系极大。二 脊柱病变乃多病之源脊柱解剖结构的改变与力学平衡的破坏,是引发颈肩腰腿痛(运动系统疾病)及其它各个系统数十种内脏病变(所谓“脊柱相关疾病”或称“脊柱源性疾病” )的根本原因。因此脊柱病变乃多病之源。三 脊柱病内外平衡失调理论脊柱的力平衡系统由内外两个平衡系统组成内平衡系统(骨性平衡系统,刚性平衡系统,静力性平衡系统)由椎体椎间盘小关节前后纵韧带胸廓与骨盆组成外平衡系统(肌性平衡系统,柔性平衡系统,动力性平衡系统)由脊柱周围的肌群及其它软组织构成内外两个平衡系统刚柔相济、相辅相成、协调作用,共同承担人体自身的中量及运动产生的各种应力,维持其力学平衡,并保证相应的神经血管畅通,功能正常,使脊柱成为一个既稳定又灵活的整体。一旦上述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出现颈肩腰腿痛或多种脊柱相关内脏疾病。关系:脊柱软组织:电线杆铁丝脊柱骨盆: 高 楼基座桅 杆船体治疗原则:内外兼顾、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筋骨并重。王氏整脊手法的目地:矫正关节错位,消除肌肉痉挛,恢复和/或重建脊柱力学平衡,解除神经血管压迫,改善代谢,消除症状。王氏手法的特点是:1、理论上符合解剖学及生物力学要求;2、手法精炼准确,高效轻巧,立竿见影,没有痛苦;(评审专家语)3、一般情况下,只需 1 人操作,亦不需特殊设备原则:(一)精神放松,情绪平稳;(二)肌肉松驰,没有抵抗;(三)定位准确,复位完全;(四)施术轻巧,安全无痛。要求:(一)体位科学合理;(二)力学角度准确;(三)手法精炼轻巧;(四)1 人独立操作(力求做到)第二节颈椎复位手法一卧位成角定点复位法(一)人员:1 人即可,不需助手(二)优点: 1.患者平卧,心理平静,有安全感;2.颈部伸肌及屈肌均完全放松。(坐位时总有部分肌肉不能完全放松)3.由于床面限制,旋转角度最大不会超过 45 ,不易失手,不易导致医源性损伤。(三)程序:手力牵引一成角调节-旋转复位1手力牵引方法:双手颌一枕牵引,持续数分钟。 (利用患者体重作反牵引力)目的:(1) 颈肌属横纹肌(随意肌),特点是可随意支配而自由收缩,但易于疲劳。手力持续牵引之目的是使颈肌产生疲劳,以消除病理性痉挛,使其失去抵抗,以利颈椎复位。(2) 持续牵引,使颈部两侧肌肉均保持在均衡的被动拉伸状态,整个颈椎各椎体犹如被“肌性小夹板”保护固定,小关节处于闭锁稳定状态,不致因复位手法而任意移位。2成角调节:成角: 上段 (C1-2):略低头(0-15)中段(C3-5):轻度屈颈(15-35)(3)下段(C6_7):中度屈颈(35-50)3复位手法:令患者轻轻自动侧向转头至最大限度。术者一手手掌托住枕部,拇指轻轻定位于患椎横突部(勿须用力按压或推顶!)另一手扶持下颌,双手协调调整屈颈度数,使成角落于患椎(指下会感到受力支点),再将下颌继续向一侧轻巧用力,顿挫旋转,并向后上方轻轻提拉-下,即可闻及“咔嚓”声响(拇指下可同时有关节滑动到位之感觉) ,复位即告成功。其余患椎可按同法逐-复位矫正。(四)机理:1由于低头或屈颈,使相应颈椎节段曲折成角,该部颈肌松驰,失去拉伸力,相应椎体暂时失去保护而处于失稳状态,给该部手法复位创造了条件。(而其他不需复位之椎体仍在牵引保护之下,仍处于稳定状态)。2根据患椎所处位置高低,由低头及屈颈之度数来决定成角落点部位, (椎体高位一低位,屈颈度数小一大),医者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选择。(五)体会:1患者仰卧,平静放松,有安全感,能较好配合。2颈肌放松,术者不需用过大暴力去克服因某些部位肌肉紧张而产生的抵抗,因而患者无痛苦。3屈颈成角于患椎,目的是使该椎体各关节处于失稳状态,因而只需轻轻旋转提拉,即可复位,符合生物力学要求且能事半而功倍。4其他体位下(如坐位),某些节段(如中段)复位较易成功,而某些节段(如枕一 C1-2,C6-7 T1)则复位往往较难。若欲达完全复位,则常常需用较大力量,并需辅以拇指食指等用力顶推患椎,患者既感疼痛不适,术者也易因用力过猛而失手,若旋转过度,则可造成损伤,安全系数相对较小。5某些坐位复位手法,有时需使头颈部处于后仰状态,但若遇有颈椎间盘突出尤其是有脊髓一硬膜囊受压的患者,此种体位下再旋转颈椎,因椎体后缘剪力过大,常可造成重大意外,危险性较大。故应视为禁忌体位、禁忌手法。6本法自始至终均使颈椎处于牵引状态下,有利于减轻神经根之压迫,操作中不会加重症状,比较安全。 7卧位成角定点复位法可根据需要自上而下,对任何-个(或-组)患椎进行准确定位,复位成功率高,患者-般无痛苦,也不易造成意外伤害。 8一般情况下,患侧在下,先行复位,然后健侧同法调整,以求两侧平衡。9在进行手法复位时,应把颈椎当作一个整体来调整,而不应仅局限于某一两个椎体单纯进行复位。另外,整个脊柱也应该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不应把眼光仅仅局限于颈椎、胸椎或腰椎某一局部节段来看待。(附:顺便介绍几种比较流行的手法供参考)二拇指推压旋转复位法:(以棘突左偏为例)(一)体位:患者坐位,医者站立于患者身后,胸部抵住并固定患者背部,勿使其倾斜移动。 (二)手法:医者左手拇指抵住左偏之棘突部位。其余四指向上扶住患者枕后头部,右手掌托住患者下颌部,令患者低头 45,再将头向左侧倾斜 45,此时右手顺势将患者下颌部转向右侧,待头部转动至最大限度时,医者两手协调用力,右手向右上方以轻巧之力顿挫旋转提拉,左手拇指同时稍用力将左偏之棘突向对侧推压,此时即可闻及复位声响,术毕。 三肘抱下颌旋转复位法:(以棘突左偏为例)(一)体位:患者坐位,医者站立于患者身后,胸部抵住患者背部,勿使倾斜。(二)手法:医者拇指抵住左偏之患椎棘突,然后令患者低头30 ,医者右手肘部自患者前方托住其下颌,手掌伸向左耳后部抱住患者枕后部,并徐徐将患者下颌转向右侧,当达到最大限度时,再以一轻巧之力继续向右上方顿挫提旋,左手拇指同时将左偏之棘突向对侧推压,此时即可闻复位声响,术毕。 四推头拉颈侧扳法 体位: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一侧。手法:医者一手掌抱扶于患者对侧颈椎,另一手掌压住患者近侧耳颞部,两手协调用力,反向顿挫推-拉(提),闻及响声,复位成功。注意:此法对老幼体弱及骨质疏松者不宜采用。五卧位摇正法: (一)体位:分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三种,根据患椎偏移方向,决定取何种卧姿。(二)手法:医者坐于床头,两手协调进行侧方或前、后方向摆动头颈部,完成复位第三节 胸椎复位手法由于胸廓结构特殊,胸椎后方除了有一对后小关节外,还有肋椎关节,肋横突关节等,加上肋骨的支撑作用及胸骨的固定作用,使胸椎的稳定性大大增强,但各关节的活动度则较颈、腰椎明显减小(属微动关节),因此由于外伤劳损、风寒湿邪致软组织炎症、粘连及体位不良等,一旦导致胸椎椎体偏歪错位,其复位矫正的难度亦较颈、腰椎要大得多。另一方面,胸段脊神经及脊柱前方之交感神经链(丛)分布范围广泛,不但包括躯干,而且大部分胸腹腔脏器均受其支配,因此,胸椎不同节段病变还可造成呼吸、消化、循环等多系统、多脏器的复杂病变,形成所谓“脊柱相关疾病” ,容易给临床诊断工作带来复杂性和增加治疗上的难度。由此,我们认为,胸椎(及其他节段椎体)的整脊复位手法乃成为治疗许多脊柱相关内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胸椎属微动关节,复位难度较大,因此,临床上,我们常常联合采用两种以上手法,以达到完全复位之目的。在许多情况下,还首先要对明显疤痕、粘连的组织进行必要的针刀松解,在此基础上再施以手法复位,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则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下面介绍作者常用的些手法:一俯卧叠掌推按法:(一)体位:采用头端挖有窗洞之治疗床(洞径 150mm),患者俯卧位,口鼻置于洞中,以利呼吸。胸下可垫薄枕,两臂平放于身体两侧,可使全身肌肉放松。医者站于患者头端(顺式) ,或尾端一侧(逆式) 。(二)手法:医者双掌重叠,掌根置于胸椎棘突上,与皮肤成60角,先令患者吸气,然后屏住气,医者趁机短促用力,顿挫地向前下方推按,并沿脊柱有节奏地自上而下(顺式),或自下而上(逆式)地边推按边移动手掌。对偏歪错位之椎体则应作重点按压。说明:1、一些流行手法多令患者吸气后再呼气,或吸气后突然咳嗽呼气,当呼气尽时医者突然用力向下按压。作者经研究后对此加以改进。即令患者吸气后憋住气,再按压。理由是:我们认为,肺吸足气后憋住,犹如轮胎打足了气,才能经受得住外力按压,且内外反向作用力恰好交汇于背部胸壁(犹轮胎壁),才能达到使胸椎复位之目的。如果呼气尽再用力按压,则此时肺被相对压缩变实,医者按压之外力将很容易沿背部胸壁传导到胸膜及被压缩变实之肺脏,反易造成胸膜肺心等内脏损伤,安全系数较小。2、掌根与皮肤成 60角时推按较 90垂直下压复位效果要好,因胸椎后关节之关节面呈冠状面,前后重叠排列,且棘突向尾端倾斜互呈叠瓦状覆盖,若垂直下压,反使错位之胸椎小关节面互相紧贴,不利于复位成功。3、如有牵引床或助手协助,使椎体关节处于拉伸展开状态,则复位效果更好。二俯卧反向推按法:(一)体位:俯卧,双臂置于体侧,医者站于床旁一侧。(二)手法:1医者双掌根分别置于错位胸椎两侧相当于小关节之部位,指尖分别指向头端与尾端。令患者深吸气后憋住,医者双掌根与皮肤成60角,瞬间用力向(头侧)上方及(尾侧)下方反向顿挫按压,此时可闻后小关节(也包括胸肋关节与肋椎关节)复位响声,术毕。2按照上述手法,自胸椎上端依次有节奏地向下端按压,或自下向上逆向按压。三仰卧对冲法(一)体位:患者仰卧,双手交叉用力抱住双肩或上臂(起固定肩关节及保护胸廓的作用)。(二)手法:医者立于患者一侧,近患者头端之手手握空拳,掌心向上,垫于患者背后需复位之椎体棘突之下;前胸顶住患者肘部,另一手抱握住患者对侧肩部,上身前倾,将体重通过前胸及上肢压于患者肘臂之上。令患者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气,医者通过患者肘臂用力向下弹压,并与垫于患者背部之手,形成双手瞬间对冲复位力量,此时即可闻及复位响声,手下亦有椎体复位之滑动感,手法即告成功。也可按上法沿整个胸椎自上而下有节奏地边对冲弹压复位,边移动背后之空拳,使整个胸椎得到整体调蹩。(三)说明:1。此法主要借助于医者上身体重及在上之手用巧力弹压,通过患者上肢的杠杆作用,将下压力量对称地由患者双肘部上臂肩胛骨背部胸壁错位椎体,进行链式传导。而垫于患者背部之手作为支点,并形成反作用力,两手之作用力瞬间交汇于错位之椎体,即可达到复位之目的。2、令患者双手用力抱肩,其目的有二: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