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3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5页 / 共33页
第6页 / 共33页
第7页 / 共33页
第8页 / 共33页
第9页 / 共33页
第1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后城乡资源的有机整合,为我区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按照区政府的安排,我局抽调人员,先后深入到各乡镇、部分村队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红果子工业园区,对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调研。比较全面地了解目前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基本情况、特点及存在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惠农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情况及其特点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自治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精神和惠农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实施方案确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目标任务,紧紧抓住行政区划调整的有利机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把转移农村劳动力作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根本举措,积极从引导、组织、政策等方面入手,着力培育和打造具有特色的“劳务经济” ,为实现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空间。2004 年,全区总人口 20.2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5.6 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 28 %。有农村劳动力 3.2 万人,占农业人口的 57.2 %。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 1.9 万人、从事第二产业的有 0.58 万人,第三产业的有 0.72 万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的 59.3 %、18.2 %和 22.5 %。从目前的现状看,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仍占主体。而惠农区耕地面积约为 23.3 万亩,人均占有耕地较少,因此这部分劳动力是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体。 从文化程度上看,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10.5%,小学文化程度占18.5 %,初中文化程度占 47.7 %,高中文化程度占 20.8 %,中专文化程度占 2.0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 0.5%。 从农村劳动力转移行业结构上看,工业作为主导行业,比重为 45 %,其他依次为批、零贸易餐饮服务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其它行业,分别占 25 %、15 %、 10 %、和 5%。 2004 年,全区共转移农村劳动力 14207 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44.4 %,向外省输出农村劳动力 1058 人, 占 3.3%;向省内输出 4579 人,占 14.3%。 共培训农村劳动力 2250 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7%,其中引导性培训 1080 人,占培训总人数的 48%;技能性培训 1170 人,占 52%。去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476 元,增长 12%。其中农民人均工资性纯收入达到 960 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 27.6%,增长 13.3%。劳务经济已经成为我区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 。 从调查情况上看,惠农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部分劳动力转移的态度较坚决,收入明显增加。2004 年,转出去的农村劳动力(除一些季节性用工外)大多数没有重新返回农业的,基本上形成了彻底转移。主要是因为通过多年外出打工找到了比较适合自己的职业或行业,经济收入比从事农业的收入高,经济基础较稳定。去年农村劳动力转移 14207 万人,其中季节性工人 7813 人,(主要分布在脱水菜、建筑、枸杞等行业) ,年人均工资收入按2500 元算,获得收入 1953.2 万元;长期工人 6394 人,主要分布在工业企业及服务性等行业,年人均工资收入按 8000 元算,计5115.2 万元,总计农民工获得工资性收入 7068.4 万元。(二)青壮年劳动力是转移的主体。通过招工渠道转移的劳动力,年龄均在 18-35 岁之间;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均是一些接受新事物快、商品意识强、有一定特长、年轻有文化的人,他们或有组织,或自发的从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有的搞农产品加工及运销,有的搞餐饮商贸服务,有的搞建筑装璜,一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的到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或工业企业及其它行业打工。 (三)农业产业化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全区年销售收入 100 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 18家,其中销售收入超过 500 万元以上的达到 7 家。宁夏夏绿脱水菜集团公司、福民集团公司、礼和食品公司、绿宝食品工贸有限公司等 10 多家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达 3500 人。 (四)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领域不断拓宽。从劳动力转移后的就业领域看,有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和个体经营的,有进入工矿企业从事部分技术岗位的,有到建筑单位从事技工和普工的,有的在工矿企业从事体力劳动,还有的到枸杞种植集中的地方从事枸杞采摘。还有的从事家政服务、计算机服务、也有到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种植的原料基地从事种植业生产的。承包国营农场成片土地发展种植业等领域开辟了新的空间。如园艺镇现有58 人从事家政服务,有 48 人通过电焊工培训后在电焊工服务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一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到二矿农场承包亩土地种植脱水菜,雇用礼和乡的农民干活,农民从中获得的收入不菲。礼和乡部分种田能手通过在惠农监狱每户承包 2050 亩不等的土地,从事种植业生产来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创收问题等等。由于转移领域的拓宽,使一些农村劳动力的特长和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整体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首先, “走出去”的愿望日益增强。尤其是一些青壮年劳动力,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学习和掌握一些劳动技能难度较小,生活质量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城市对他们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一旦有进入城市从事劳务输出的机会,他们总是跃跃欲试。其次,通过获得劳动技能向工厂、向城市转移的共识基本形成。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初次转移后,由于缺乏技术和劳动技能,单纯依靠出卖劳动力不仅劳动强度大、收入低,而且有时在用工单位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使他们吸取了深刻的教训,迫切需要掌握相应的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来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因此,他们便通过各种渠道学到一定的技术、掌握一定的技能。第三,务工收入有了明显提高。据调查,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呈现出转移面越来越广、务工周期越来越长、收入越来越高的良好局面。比如在庙台、尾闸、礼和以及燕子墩的一些村队,过去只有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而女性劳动力大多在家务农,现在女性劳动力也就近到周边的脱水菜厂和种植集中区打零工,获得了较好的收入。有的村队在用工高峰期间整个队都见不到闲人在家。又如,前几年农村劳动力有相当一部分利用农闲季节出去务工,全年务工超过半年的不足 30%。而近年来有 60%左右的农民则把外出务工作为主业,而把务农作为副业,全年大部分时间在外务工,除冬季和夏收外,基本以务工为主,务工收入自然也就比以前增加了许多。 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做法 (一)加强组织协调加强部门与乡镇之间的密切配合协调工作,重点抓好劳动力的定向转移,协调好乡镇、有关部门和各用工单位之间的关系,采取乡镇或一个村向一个或几个用工单位定向转移劳动力的办法,促进了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提高转移的稳定性。(二)切实做好宣传工作近年来通过各乡镇及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地宣传劳动力转移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到村队,进行思想教育和宣传动员工作,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转变就业、生产、生活和消费等观念,打破盯着土地不放的思想,积极走出农村、离开土地,进城市、进工厂从事非农产业和劳务输出,主动地把自己由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和城市居民,使劳动力转移实现实质性的转移。营造了一个关心、支持、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 (三)开展转移培训,提高了农民工的就业竞争能力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积极发挥各培训基地、职业学校及社会办学资源的作用,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一是把培训与就业挂钩。建立起学习、考核、发证、上岗等一系列管理机制。各类培训学校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适应市场、依靠社会、服务经济、联合办学、开拓发展”的办学路子。2004 年全区各培训学校培训的农村劳动力 14207 人,其中 80 %以上实现了上岗就业。二是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挂钩。近年来我们对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农民工培训后及时同技能鉴定部门联系进行鉴定,鉴定合格的发给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 (四)拓宽就业渠道,广泛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 我区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努力拓宽就地转移的渠道和容量。一是在农村工业化中培育新裁体。据统计,2004 年全区乡镇企业发展到 2283 家,吸纳农村劳动力 10323 人。二是在农业产业化中开辟新渠道。在重点龙头企业扶持上,筛选出规模较大、效益较好、辐射能力较强、发展前景较好的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有 2 家企业被确定为省级龙头企业,就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达 1000 多人,其中 70%以上是当地农民。据统计,全区私营企业发展到 396 家,从业人员达 7738 人。个体工商户 1867 户,从业人员 3754 人。 三、当前转移农村劳动力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足观念陈旧,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步伐。一方面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行政区划调整后有人认为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农村经济在全区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大,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城市经济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只要过得去就行,有的认为推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应该慢慢来。另一方面,农民的就业观念比较陈旧。有的农民虽然已经转移到二三产业,却把土地作为退路,作为一种就业和生活的保障手段;有的把承包的土地当作一份福利, “脚踩两只船” ,既从事非农产业,又经营农业,这虽然增加了抗御风险的能力,却抑制了土地的流转和集中。加之有些用工单位对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如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险不能妥善地解决,致使有些农民宁肯在家受穷也不愿轻易离开土地。这些都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二)劳动力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从产业结构上看,加入 WTO 以后对农业的冲击会很大,第一产业的就业机会将大幅减少。近年来全区农林牧渔业传统行业的从业人员,呈现减少态势。从劳动力知识和技能结构来看,农民工及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技术水平偏低,就业竞争力明显下降。在文化水平方面,70%以上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在技术水平方面,80%的岗位需要达到初级以上水平,60%的岗位需要熟练工人。而惠农区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 0.5%;高中(中专)学历占 22.8%;初中以下学历占 76.7%。虽然有些农村劳动力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职业技能,但 90%以上没有职业资格证书。(三)相关政策制度不健全,管理服务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转移农村劳动力是一项新举措,现有的政策法规还无法解决进城务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其一,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没有明确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因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强制性措施和手段差,刚性不足。用人单位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二,对农村劳动力的管理还存在“缺位”现象。从总体情况看,国家对农民进城和外来民工的管理和服务在政策上还没有统一的、战略性的对策。当地政府在管理体制和管理观念上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管理体制上,没有统一专业的归口管理机构对农民工就业保障进行宏观调控、规划和协调。目前承担农民工管理职责的有农业、公安、工商、劳动保障、等部门,由于在管理职能上混合交织,难免出现或争权夺利,或推委扯皮的现象,难以形成合力。在管理观念上也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意识,许多必要的服务跟不上。据调查,在全区农村劳动力中,真正闲呆在家里无事可做的青年农民不足 2%,但由于缺乏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统一组织和指导,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规划和调节,以及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服务滞后,劳动就业信息的采集、发布不够全面、准确、及时等各种原因,导致现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处于无序流动状态。 。 (四)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全,农村劳动力市场覆盖面窄,运行质量不高。近年来,经过积极运作,政府按照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要求,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劳动力市场的硬件建设,使城镇形成了覆盖面较广的劳动力市场网络。相比之下,在农村目前尚未建成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