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调研报告郭庚茂河南日报2009.1.9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又是促进经济社会又 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加快两大跨越、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途径。一、充分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中原崛起的重大意义(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建设经济强省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 河南立足自身省情和优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加快工业化、 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 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的基本省情尚未根本 改变,经济大而不强的特征非常突出。2007 年 GDP 总量居全国第 5 位,但人均 GDP 列全 国第 17 位,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列第 25 位。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不 仅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做大经济总量,而且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 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近年来,河南在建设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但由于受发展基础、发展阶段等多种因 素制约,我省经济发展方式总体上仍然粗放,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 出。我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虽然不少自然资源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但人均资源占有水 平相对不足;资源利用水平低,2007 年我省能源消耗总量高居全国第 5 位,万元生产总值 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11 倍;环境容量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我们要实现跨越 式发展,从路径上看有“两个走不通” ,即发达国家走过的高消耗、高消费的现代化道路走 不通,我们自己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道路也走不通。否则,我们的资源支 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也不可持续。我们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统筹推进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努力以较 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提升区域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河南围绕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宏伟目标,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赢得 了主动,主要经济指标居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前列。然而也要看到,全国区域发展竞争日益 激烈,并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点,我们稍有懈怠就可能被甩到后边。这次省政府三个考察 组到广东、山东、天津等 6 省市考察学习,了解到各省市都在纷纷采取措施着力优化经济 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深切感受到区域竞争压力在进一步 加大。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我省要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不仅要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 发展,而且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在又好又快发展方面迈出新步伐。(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提高经济抗风险能力的现实选择。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 扩散和蔓延,全国各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从各方面情况看,由于产业结构、产 业层次、创新能力不同,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受到的冲击大不一样。在这次危 机中倒闭、停产的企业大部分是缺乏创新能力、没有自主品牌的“三来一补”或“贴牌生 产”型企业,而真正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有自己拳头产品的企业,受到的冲击和影响相对 较小。如广东省去年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不但没有下降,而且分 别高于全部出口增速 5.1 个和 4.6 个百分点。我省的中信重机、黄河实业、华英集团、宛西 制药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长。在国内外经 济环境趋紧的形势下,企业优者更强、劣者更弱,两极分化、优胜劣汰的现象尤为明显。 可见,加快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应对各种 经济风险和挑战最有效的途径。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关键时期。总体上看,我国、我省经济 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因为金融危机影响而逆转,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把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既作为克服当前困难、应对挑战的当务之急和有效举措,又作为增强竞争实 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和治本之策,努力为推进两大跨越、实现中原崛起奠定坚 实基础。(一)必须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 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既要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着力增加投资和优 化投资结构,又要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显著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 用。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要把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当前拉动投资增长和优化 结构、促进转型的中心环节,抓住国家调整投资方向和支持重点以及能源、原材料价格回 落的机遇,把政府投资引导作用与发挥民间投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抓紧谋划实施一批 重大建设项目,在拉动即期经济增长的同时夯实长远发展基础。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完善 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 入分配中的比重。重视“三农”问题解决,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 是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优化消费环境, 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坚持发展开放型经济。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出口,要走以质 取胜、集约化、多元化发展路子。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开拓非洲、拉美、俄罗斯等新兴市 场;扩大高技术和机电类产品出口,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 去” ,在境外建立资源勘查开发基地、生产加工基地和营销网络。坚定不移地推进开放,积 极承接国内外高层次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必须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 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着力构建 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现代农业、工业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 和基础产业相互支撑、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战略支撑产业。积极发展现代 农业。逐步做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 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以粮为基、统筹三农、推动全局” ,从落实粮食生 产核心区战略规划入手,逐步建立起粮食生产稳定增长长效机制,走出一条工业化、城镇 化与农业现代化“双赢”的发展路子。推进工业主导产业升级。围绕推动装备制造、汽车 及零部件、有色冶金、化工、食品、服装纺织等产业升级,完善洛阳动力谷、中原电气谷、 洛阳重型装备、郑州百万辆汽车、现代煤化工等产业基地发展规划,启动一批重大产业升 级工程,尽快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快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重点产业,在硅材料与光伏、生物及新医药、 数字化装备、新型功能材料及制品、光电技术、生物能源、节能环保技术等领域实施一批 重大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重点发展 物流、旅游、文化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房地产、信息服务、金融保险 等高成长服务业,加快发展比较薄弱的农村服务业,不断提升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 的比重。适度超前发展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以能源、交通、水利、环保、信息化为重点, 着力谋划实施一大批发展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集聚效应明显、带动能力强的基础设施 和基础产业项目,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续支撑能力。(三)必须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 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不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 还是从国内低成本竞争优势减弱的现实看,我们都必须更加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 者素质、管理创新带动经济增长。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开 发研究为重点,以集中科技资源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基础, 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开放合作为有效途径,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 力。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 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巩固义务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同时,突出发展职业教育。以培 养技能型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动力,抓住与 教育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机遇,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规模、质量、效益协调 发展,努力实现由职业教育大省向职业教育强省的跨越,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推 动政府和企业管理创新。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扎实推进“两转两提” ,增强服务意识,提 高行政效能。引导企业全面加强科学管理,严格成本核算,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全面搞 好质量管理。(四)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把加快 城镇化进程放在活跃全局的重要地位,坚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和 生活要素向城镇和产业带聚集,扩大生产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搞好城镇规划和建设,逐步形成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地区性中心 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居民点协调发展的城乡布局结构。继续完善中原城市群规划, 推动形成以郑州为中心,核心层、紧密层、辐射层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城市发展格局。 搞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体现城市发展转型理念,为城市长远 发展和战略布局创造条件。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完善并实施中原城市群城乡统筹改 革发展试验区方案,继续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并以此为核心推动中原城市群在交通一体、 市场统一、产业链接、社会公共资源共享、生态环保合作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选择部分 城市在辖区内开展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强化城市产业支撑。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优化经 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化发展的基础环节来抓,按照整合资源、提升功能、强 化特色、增强竞争力的要求,突出抓好 200 个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升集聚区对城市产业、人口、环境的承载功能,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促 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实现产业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逐步形成投资带动就业、 就业创造消费、消费拉动增长的良性发展机制。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建设“紧凑型”城市 和“复合型”城市,构建产业聚集、人群宜居、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格局。加强城镇基础 设施建设,完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城市承载和吸纳能力。(五)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把经济社会 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统筹考虑,将资源接续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建设的重 要依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构建资源节约和 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组织体系。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在工 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等各个领域,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 体系。在社会组织的各个方面,包括政府、社团、企业、学校、社区、家庭,推行有利于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节约环保型社会组织体系。 着力解决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在能源资源领域,重点抓好节能、节水、节地、 节材,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特别要搞好工业、交通和建筑节能,加快淘汰高耗 能、高排放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在环保领域,要把水、空气、土壤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 重,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落实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任务,提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 能力,加强水源地保护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努力扭转生态环境 恶化的趋势。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