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注:本文仅做经验交流之用,请勿转载或引用。注:本文仅做经验交流之用,请勿转载或引用。 经济学课堂实验的实践与思考 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并不是一门可实验科学, 主流的观点正如萨缪尔森与诺德豪斯在他 们第 12 版的经济学1中所描述的: 经济领域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有成百万人口和企业,千百种价格和行业。在这种环境下 探索经济规律, 一种可能的方式是借助于控制下的实验。 控制下的实验是指除所研究的对象 外所有其他事物均保持不变的实验。 因此, 一个试图确定糖精是否会使老鼠致癌的科学家将 保持“其他条件相同” ,仅仅改变糖精的数量。空气相同、光线相同、老鼠的种类相同。 经济学者在检验经济规律时没有这样优越的条件, 他们不能从事化学家或生物学家的控 制下的实验,因为他们不易控制其他重要因素。他们像天文学家或气象学家一样,一般只能 限于以观察为主。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往往以那些具有广泛适用性、 优美数学形式和 精巧措辞的模型为主, 黑板加粉笔则成为了主要的教学方式。 对那些没有多少实践经验的学 生来讲, 往往很难把这些经过高度简化的模型与经济现实联系起来。 在学习的过程中或者通 过死记硬背在脑海里强化这些模型的基本内容与结论, 或者把这些模型当作纯粹的数学应用 题作为思维训练的一种方式。 即使在很多充满趣味的经济学教科书中, 那些生动的案例与抽 象的模型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也经常是令学生费解的问题。 然而随着实验经济学兴起, 课堂实验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手段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 受。目前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学教育协会(National Council on Economic Education)大力提倡 的一种教学方法。 弗吉尼亚大学的 Charles Holt 教授, 加州大学的 Ted Bergstrom 教授等诸多 学者已经在经济学课程中广泛开展课堂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经济学课堂实验的起源与发展 一、经济学课堂实验的起源与发展 课堂实验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建立在实验经济学迅猛发展的基础上, 然而在此之前则可 以追溯到张伯伦(Chamberlin)为哈佛大学博士生开始的经济学课程。2他将学生分为买方 和卖方两组,每位同学发给一张扑克牌,牌上的数字对于买方代表其保留价格,对于卖方则 代表其生产成本。一旦买卖双方谈妥价格, 卖方赚得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差额,买方赚得保 留价格与价格之间的差额。 张伯伦发现实验中的市场成交量高于竞争性市场理论所预测的成交量。 例如, 假设买方 B1和B2都只能购买一个单位产品,保留价格分别为 11 元与 2 元。卖方S1 和S2都只能供给一 个单位产品,成本分别为 1 元与 10 元。此时存在两个交易机会,即B1和S2以 10.5 元的价格 成交,B2 与S1 以 1.5 元的价格成交。所有人可以得到 0.5 元剩余,市场总剩余为 2 元。这 样的交易效率很低,因为如果B1与S1交易,单笔交易剩余就会达到 10 元。张伯伦推测低效 率的根源在于分散化的市场交易,而集中化的市场交易可以降低价格的离散程度。Smith (1962)3设计了一个集中化的交易实验证实了张伯伦的猜想。 这个实验采用了 “双向拍卖”机制,即买方由低向高竞价,卖方由高向低索价,所有叫价、询价、交易行为均在一个公开 的环境中执行。实验结果证明信息的公开避免了张伯伦实验中低效率交易的发生。 在进行了一系列经济学实验的同时,Smith 还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并设定了经 济学实验的可靠标准, 为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一系列工作受到了学界的普遍肯定,并于 2002 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Smith 及其他实验经济学家设计的实验 很多是在课堂上实现的, 这为一直在思考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的人们提供了灵感。 虽然在以 教学为目的的课堂实验和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经济学实验之间仍存在很大差异, 但这种新颖 的教学方式仍然以理论研究为基石得以被频繁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所涉及的领域则覆 盖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博弈论等诸多学科,甚至在研究 生教学中也有不少课堂实验被用来强化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 大量有趣的、以教学为目标的课堂实验已经形成论文,并在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上发表。 例如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会不定期开设经济学课堂实验 设计的论文专题。 Journal of EconomicPerspectives, Economic Inquiry等也时有相关论文发表。 例如Sulock(1990) 4设计了一个“搭便车”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每个学生拿出 0-10 美元 之间任何一个数量的货币。教师计算出货币的总和后,添加 20%并将其平分给每一个同学。 在做决策之前, 同学们可以相互交流甚至协商将贡献的货币量。 然而在决策的时候则不允许 沟通,且保证每一个同学实际贡献的货币量不被他人所知。Sulock博士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 通常会有 50%的完全搭便车者(即所出货币量为 0) ,其他的则在 1.25-1.75 美元之间,实验 重复进行将导致所有同学贡献的货币量均为 0。 据此教师可以进行一些总结以加强学生对相 关问题的理解。 如最优选择应该是每人贡献 10 美元, 而结果却是个人贡献远远少于最优值, 可对应于搭便车及公共物品私人供给不足等问题。 Holt and Sherman(1999)5设计了“柠檬市场”的课堂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学生被 分为两组,一组作为买方而另一组作为卖方。卖方有两个决策变量:产品质量和销售价格, 他可以在边际成本递增的情况下销售最多 2 个单位产品。 买方则在给定产品质量与价格的前 提下决定是否购买,最多只能购买一个单位产品。信息充分环境中,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均为 公开信息,实验结果表明市场迅速趋向有效率的均衡状态。不对称信息环境中,产品的质量 为卖方的私人信息,买方在不了解产品信息的情况下做出是否在现有价格购买该产品的决 策,结果发生了高质量产品被低质量产品挤出市场的情况。另外Goeree and Holt(1999)6、 Brock(1991)7 、Leuthold(1993)8Mitchell et.al(2006)9等大量文献也针对经济学课 程中的相关问题设计了精巧的实验。 除了学术论文以外,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Theodore Bergstrom教授和卡耐基梅隆大 学John H. Miller教授还出版了一本专门的课堂实验教科书:Experiments with economic principles: Microeconomics(Bergstrom and Mille,1999)10。该书完全用 10 多个课堂实验 来讲解微观经济学原理, 堪称教学上的一大革新。 此外网络的使用也促进了课堂实验在经济 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站汇集更多的实验资源,许多简单有效、设计精巧的实 验无法形成学术论文发表, 却可以通过网络加以传播。 Charles Holt教授的个人主页、 Marietta 学院Jurgen Brauer和Greg Delemeester两位教授组建的 “Games Economists Play” (http:/ www.marietta.edu/delemeeg/games/)网站均整理了大量的课堂实验资源。另一方面,利用网 站还可以给学生提供课后继续游戏、加深对理论理解的机会,卡耐基梅隆大学就建立了专 门的课堂实验网站供学生参与使用。 二、经济学课堂实验在国外的教学效果 二、经济学课堂实验在国外的教学效果 伴随着课堂实验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 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是否真的优于传统的教学方 法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许多进行过课堂实验教学的教师都认为这种方法提高了教 学效果。如Bergstrom and Miller(1999) 10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一个虚 拟的市场中并做出重要决策,因而具有极大的热情。同时 “由于学生缺乏对经济现实最基 本的体验,与讲授那些抽象的经济学理论相比,课堂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完成 作业与考试的情况来看,学习的效果似乎也更胜一筹。 ” 相比于Bergstrom and Miller(1999) 10的直觉与经验,很多研究者采用了更规范的研究方 法对课堂实验的教学效果进行了考察。Dickie(2006)11对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实施与未实施课 堂实验方法的班级进行了比较, 他发现前者的考试成绩显著高于后者, 而且学生对经济学也 显示出了更大的兴趣。Emerson and Talor(2004) 12利用 9 个班级的教学数据进行了研究,其 中 2 个班级使用了课堂实验教学方法, 而另外 7 个年级则使用传统教学方法。 结果显示一个 学期后, 使用课堂实验教学法的班级成绩显著高于另外 7 个班级。 他们还指出课堂实验教学 的实施效果随学生人数变化而变化, 需要进一步分析内在影响因素, 以发现最适合采用该方 法的班级规模。另外Frank(1997)13、Gremmen and Potters(1997)14、Cardell et al.(1996)15也发现了课堂实验教学方法产生积极效果的证据。 较近的研究来自Durham et al.(2007) 16。他们把 8 个班级分为两组:实验组和控制组。 实验组采用课堂实验方法教学, 而控制组采用传统方法教学。 经过两个学期包括宏观和微观 经济学的课程后, 他们利用这 8 个班级所获得的数据分别对学生的课堂行为、 看待经济学态 度的转变、 所学知识的持续性等进行了考察, 均发现了课堂实验教学方法产生积极作用的证 据。 同时他们还利用两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受到的影响程 度有较大差别,那些更偏爱阅读与写作的学生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三、经济学课堂实验的教学实践 三、经济学课堂实验的教学实践 作者在本学期讲授的微观经济学中较多的开展了课堂实验,感到学生普遍比较喜欢这 种轻松的教学方式, 在实验结束后的讨论中也显示了较高的参与热情。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 题,有些是由于经验不足,在实验之前没有考虑周全所造成的;有些则是由于照搬了国外的 实验方法,未考虑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现把几个有代表性的实验过程进行阐述与分析,希望 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实验 1:短期生产函数 实验设计来自http:/www.marietta.edu/delemeeg/expernom/s93.html#neral1。 首先将本课程的 30 名同学平均分成 3 组, 均坐在教室前排。 实验前在课件中显示说明, 告知学生实验规则。 同时每组同学都发给一叠打印纸、 一个订书器以及用来记录投入 (劳动) 和产出(钉好的纸)的表格(如下) 。 K L TPP(总产量) APP(平均产量)MPP(边际产量) 1 1 在这个实验中,订书器为固定成本,即短期内无法调整的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为可变 成本;产出为打了对折并订上一个订书钉的打印纸;一个生产周期为 30 秒。第一轮从劳动 投入为零开始,让学生在表中记下相关产量;第二轮让一个学生从事“生产”,并记下 30 秒内的相关产量;之后每轮增加一个学生到生产过程中。一般在 4、5 轮左右会出现边际产 量递减的情况,此时我终止实验,并开始讲解总产量曲线、边际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的 形态及三者的关系。 在未利用课堂实验的方法前,讲到总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时,只能通过一些例子进 行说明,例如:假设一个公司生产果汁,拥有一个固定资产榨汁机。如果只有一个人进行 生产,需要自己从储藏室把橙子搬运过来,然后用榨汁机榨橙汁。如果由两个人生产,则可 以由一个人搬运,另一个人榨汁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