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义的的兴兴起与启示起与启示2100904280 江磊江磊【提纲】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起于苏联模式的危机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于“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的启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和发展的历程揭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2、历史经验证明,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但同时也要反对搞“洋教条”。现实昭示:谁搞洋教条,谁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3、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思想具有现实意义【正文】1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 60 年来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八个方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形成五个方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理论。当前系统准确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是:一要把“三大理论成果”贯通起来;二要把“四个基本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三要密切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和实践;四要看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都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都坚持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这是邓小平在 1985 年提出来的,也是毛泽东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这个时候提出这个问题呢? 这时距离 1956 年中共八大宣布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将近 30 个年头;离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 6 年多了。现在邓小平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主要是指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深入发展的时候,一些人对我们以前的搞法是对是错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这个问题,邓小平在 1984 年 6 月 30 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谈话中就提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 1】这也包括毛泽东。毛泽东自己也说过。毛泽东在 1960 年回答美国记者斯诺的提问时,斯诺请毛主席谈谈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毛泽东说: “至于社会主义建设,过去没有干过,还没有经验。你会说,不是已经干了十一年了吗?是干了十一年了,可是还缺乏知识,还缺乏经验,就算开始有了一点,也还不多。斯诺要我讲讲中国建设的长期计划。我说: 不懂得。 他说: 你讲话太谨慎。 我说: 不是什么谨慎不谨慎,我就是不晓得呀,就是没有经验呀。 ”如果这是就国内的情况说的,那么,到 1989 年,邓小平在一次与戈尔巴乔夫的谈话时又一次提出: “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从一九五七年第一次莫斯科会谈,到六十年代前半期,中苏两党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我算是那场争论的当事人之一,扮演了不是无足轻重的角色。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2】这里“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可以理解为这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即你对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是如何理解的,你的实践就是什么样的。因此,这里的要搞清楚的就是反思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关系。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在实质上,既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种科学理论,又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科学理论,是这两者的内在统一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工人阶级革命的第一步”,是必须打碎剥削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 “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进而,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3】。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这是一个统揽全局的重大的政治和理论判断。这个判断鲜明地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成果、与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起于苏联模式的危机传统社会主义是指苏联在 20 世纪 30 年代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以严格的集 中制和行政命令制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这一实践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 作用,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它保证了苏联在 20 世纪 30年代高速度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工 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在不到 20 年的时间内走完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50 至 100 年的 路程,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这一实践模式所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极大地鼓舞 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在苏联社会主义的影响和鼓舞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以苏联模式为主体的现实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地扩展开来。到 50 至 60 年代,这一运动发展到最高潮,先后建立了 14 个社会主义国家,人口占了世界的 1/3, 幅员占了世界陆地面积的 1/4,经济实力占了全球的 2/5,共产党发展到 120 多个国家, 党员 8000 多万。然而,就在现实社会主义运动席卷全球,社会主义的全球胜利似乎已经指日可待、不 可逆转的时候,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却在实践中逐步陷入困境。主要表现 为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慢,政治经济体制日益失去活力,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日趋严重 ,人民的不满日渐增多。如苏联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19661970 年(“八五”时期) 为 7.7%,19711975 年(“九五”时期)为5.7%,19761980 年(“十五”时期)为 3.7%, 1982 年更降到 3.4%;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19661970 年为 6.8%,19711975 年 为 4.6%,19761980 年为 3.2%,1982 年 2.7%;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19661970 年为 8.4%,19711975 年为 7.1%,19761980 年为 3.4%,1982 年为 2.8%。在其他社会主义国 家,苏联模式的弊端还越来越与这些国家的国情发生剧烈冲突,造成了传统模式内在矛 盾的泛化和尖锐化,并引发了一连串严重的社会动乱。如 1956 年的波匈事件、1968 年捷 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1970 年波兰的“十二月事件”、1976年中国的“四五运 动”和波兰的“六月事件”,等等。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产生的这些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必然的。其主要原因 首先在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在历史上虽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显示出了一定的优越 性,但却远不是一个成熟、完善和科学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一模式内部,从一开始就 存在着一系列严重的弊端。主要有:(1)权力过于集中;(2)民主与法制不健全,人治代 替了法治;(3)党和国家机构庞大臃肿,管理体制和干部制度不合理;(4)缺乏有效的监 督制约机制;(5)片面强调计划管理,排斥市场机制。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这些弊端, 如果说在建立之初还不十分严重的话,那么,随着苏共政治上的日渐保守、思想上的长 期教条、体制上的日益僵化,越到后来,则越发严重,直到最后发展成为否定传统社会 主义模式的决定性因素。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产生的这些问题,促使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 及其领导人进行深刻的理论反思和经验总结,探索新的建设理论和实践模式,从而引发 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从 50 年代初被视为“ 离经叛道”的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的探索为开端,其间几经波折,到 80 年代初,终于 被多数社会主义国家所肯定,成为推动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动力。但 是,就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初见成效,一种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社会主义 多样化发展的新局面初步形成的时候,却骤然风云突变。在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短短一两 年时间,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接一个地改变了颜色,这些国家工人阶级和广大 劳动人民几十年流血牺牲、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一夜之间付诸东流。针对传统社会主义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 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高举 改革开放的大旗,既继承前人又突破常规,领导我们党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新的实践和探索。经过 20 多年孜孜不倦的努力,我们党不仅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前两步战略目标,正在向第三步战略目标顺利迈 进,而且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种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大大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新 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于“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历史的产物。即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都是对某一历史时期人类实践经验的一种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如此。具体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怎样产生的呢?1987 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过去固守成规,关起门来搞建设,搞了好多年,导致的结果不好。经济建设也在逐步发展,也搞了一些东西,比如原子弹、氢弹搞成功了,洲际导弹也搞成功了,但总的来说,很长时间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人民的生活还是贫困。 文化大革命当中, 四人帮更荒谬地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还有道理,难道能够讲什么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吗?结果中国停滞了。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考虑的第一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而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 ”这段话,实际上已经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国内历史背景。这就是很长时间的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 “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换句话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于新的历史时期,就国内而言,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进行认真反思的结果,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进行重新思考的结晶。邓小平重新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历史起点,就是“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从 1966 年开始的所谓“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政治动乱,经济停滞,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长时期处于极度贫困状态。而恰恰这一历史时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力,社会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结果,社会主义的中国与资本主义的西方生活差距不但没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了。当邓小平从“文化大革命”的磨难中走出来时,就不能不面对这一民族灾难,痛苦地进行反思:这一切究竟为什么?我们党为什么在全局上发生这么大的失误,失误的根源在哪里?如何才能纠正这些错误?邓小平多次强调:是“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 “为什么我们能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提出了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 ”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 ”“从一九五七年开始我们的主要错误是左, 文化大革命是极左”。“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 ”可见,邓小平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这种思考首先是从反思“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入手,进而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因此,我们有理由说,1978 年之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沉痛历史教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5】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的启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和发展的历程揭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使人达到自由目的的时候,就会发现,历史发生了质的飞越,因为人们不再顺从于某一派别,顺从于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