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数学考前必看高考数学考前必看高考数学考前必看系列材料之一基本知识篇一、集合与简易逻辑1.研究集合问题,一定要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如: 与 及 2.数形结合是解集合问题的常用方法,解题要尽可能地借助数轴、直角坐标系或韦恩图等工具,将抽象的代数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然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3.一个语句是否为命题,关键要看能否判断真假,陈述句、反诘问句都是命题,而祁使句、疑问句、感叹句都不是命题;4.判断命题的真假要以真值表为依据。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是等价命题 ,逆命题与其否命题是等价命题 ,一真俱真,一假俱假,当一个命题的真假不易判断时,可考虑判断其等价命题的真假;5.判断命题充要条件的三种方法:(1)定义法;(2)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判断,若 ,则 A 是 B 的充分条件或 B 是 A 的必要条件;若 A=B,则 A 是 B 的充要条件;(3)等价法:即利用等价关系 判断,对于条件或结论是不等关系(或否定式)的命题,一般运用等价法;6.(1)含 n 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个数为 ,真子集(非空子集)个数为 1;(2) (3) 二、函数1.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若已知 的定义域为a,b,其复合函数 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 ag(x)b 解出即可;若已知 fg(x)的定义域为a,b,求 f(x)的定义域,相当于 xa,b时,求 g(x)的值域(即 f(x)的定义域) ;研究函数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定义域优先的原则。(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由“同增异减”判定;2.函数的奇偶性(1)若 f(x)是偶函数,那么 f(x)=f(x)= ;(2)若 f(x)是奇函数,0 在其定义域内,则 (可用于求参数) ;(3)判断函数奇偶性可用定义的等价形式:f(x)f(-x)=0 或 (f(x)0);(4)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化简,再判断其奇偶性;(5)奇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反的单调性;3.函数图像(或方程曲线的对称性)(1)证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2)证明图像 C1 与 C2 的对称性,即证明 C1 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 C2 上,反之亦然;(3)曲线 C1:f(x,y)=0,关于 y=x+a(y=-x+a)的对称曲线 C2 的方程为 f(ya,x+a)=0(或 f(y+a,x+a)=0);(4)曲线 C1:f(x,y)=0 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 C2 方程为:f(2ax,2by)=0;(5)若函数 y=f(x)对 xR 时,f(a+x)=f(ax)恒成立,则 y=f(x)图像关于直线 x=a 对称;(6)函数 y=f(xa)与 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 x= 对称;4.函数的周期性(1)y=f(x)对 xR 时,f(x +a)=f(xa) 或 f(x2a )=f(x) (a0)恒成立,则 y=f(x)是周期为 2a 的周期函数;(2)若 y=f(x)是偶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 x=a 对称,则 f(x)是周期为 2a的周期函数;(3)若 y=f(x)奇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 x=a 对称,则 f(x)是周期为 4a的周期函数;(4)若 y=f(x)关于点(a,0),(b,0)对称,则 f(x)是周期为 2 的周期函数;(5)y=f(x)的图象关于直线 x=a,x=b(ab)对称,则函数 y=f(x)是周期为 2 的周期函数;(6)y=f(x)对 xR 时,f(x+a)=f(x)(或 f(x+a)= ,则 y=f(x)是周期为 2 的周期函数;5.方程 k=f(x)有解 kD(D 为 f(x)的值域);6.af(x) 恒成立 af(x)max,; af(x) 恒成立 af(x)min;7.(1) (a0,a1,b0,nR+); (2) l og a N= ( a0,a1,b0,b1);(3) l og a b 的符号由口诀“同正异负”记忆; (4) a log a N= N ( a0,a1,N0 );8.能熟练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求反函数,判断函数的奇偶性。9.判断对应是否为映射时,抓住两点:(1)A 中元素必须都有象且唯一;(2)B 中元素不一定都有原象,并且 A 中不同元素在 B 中可以有相同的象;10.对于反函数,应掌握以下一些结论:(1)定义域上的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2)奇函数的反函数也是奇函数;(3)定义域为非单元素集的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4)周期函数不存在反函数;(5)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5) y=f(x)与y=f-1(x)互为反函数,设 f(x)的定义域为 A,值域为 B,则有 ff-1(x)=x(xB),f-1f(x)=x(xA).11.处理二次函数的问题勿忘数形结合;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必有最值,求最值问题用“两看法”: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12.恒成立问题的处理方法:(1)分离参数法;(2)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列不等式(组)求解;13.依据单调性,利用一次函数在区间上的保号性可解决求一类参数的范围问题: (或 (或 ) ;14.掌握函数 的图象和性质;函数 (b ac0))定义域 值域 奇偶性非奇非偶函数奇函数单调性当 b-ac0 时:分别在 上单调递减;当 b-ac0,b0)时要符合“一正二定三相等” ;注意均值不等式的一些变形,如 ;七、直线和圆的方程1.设三角形的三顶点是 A(x1,y1) 、B(x2,y2)、C(x3,y3),则ABC 的重心 G 为( ) ;2.直线 l1:A1x+B1y+C1=0 与 l2: A2x+B2y+C2=0 垂直的充要条件是A1A2+B1B2=0;3.两条平行线 Ax+By+C1=0 与 Ax+By+C2=0 的距离是 ;4.Ax2+Bxy+Cy2+Dx+Ey+F=0 表示圆的充要条件 :A=C0 且 B=0 且D2+E24AF0;5.过圆 x2+y2=r2 上的点 M(x0,y0)的切线方程为:x0x+y0y=r2;6.以 A(x1,y2)、B(x2,y2)为直径的圆的方程是(xx1)(xx2)+(yy1)(yy2)=0;7.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步骤是:(1)根据实际问题的约束条件列出不等式;(2)作出可行域,写出目标函数;(3)确定目标函数的最优位置,从而获得最优解;八、圆锥曲线方程1.椭圆焦半径公式:设 P(x0,y0)为椭圆 (ab0)上任一点,焦点为 F1(-c,0),F2(c,0),则 (e 为离心率) ;2.双曲线焦半径公式:设 P(x0,y0)为双曲线 (a0,b0)上任一点,焦点为 F1(-c,0),F2(c,0),则:(1)当 P 点在右支上时, ;(2)当 P 点在左支上时, ;(e 为离心率) ;另:双曲线 (a0,b0)的渐近线方程为 ;3.抛物线焦半径公式:设 P(x0,y0)为抛物线 y2=2px(p0)上任意一点,F 为焦点,则 ;y2=2px(p0)上任意一点,F 为焦点,则 ;4.涉及圆锥曲线的问题勿忘用定义解题;5.共渐进线 的双曲线标准方程为 为参数, 0) ;6.计算焦点弦长可利用上面的焦半径公式,一般地,若斜率为 k 的直线被圆锥曲线所截得的弦为 AB, A、B 两点分别为 A(x1,y1)、B(x2,y2),则弦长 ,这里体现了解析几何“设而不求”的解题思想;7.椭圆、双曲线的通径(最短弦)为 ,焦准距为 p= ,抛物线的通径为 2p,焦准距为 p; 双曲线 (a0,b0)的焦点到渐进线的距离为 b;8.中心在原点,坐标轴为对称轴的椭圆,双曲线方程可设为Ax2+Bx21;9.抛物线 y2=2px(p0)的焦点弦(过焦点的弦)为 AB,A(x1,y1) 、B(x2,y2),则有如下结论:(1) x1+x2+p;(2)y1y2=p2,x1x2= ;10.过椭圆 (ab0)左焦点的焦点弦为 AB,则 ,过右焦点的弦 ;11.对于 y2=2px(p0)抛物线上的点的坐标可设为( ,y0),以简化计算;12.处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弦中点问题常用代点相减法,设A(x1,y1)、B(x2,y2)为椭圆 (ab0)上不同的两点,M(x0,y0)是 AB 的中点,则 KABKOM= ;对于双曲线 (a0,b0) ,类似可得:KAB.KOM= ;对于 y2=2px(p0)抛物线有 KAB 13.求轨迹的常用方法:(1)直接法:直接通过建立 x、y 之间的关系,构成 F(x,y)0,是求轨迹的最基本的方法;(2)待定系数法:所求曲线是所学过的曲线:如直线,圆锥曲线等,可先根据条件列出所求曲线的方程,再由条件确定其待定系数,代回所列的方程即可;(3)代入法(相关点法或转移法):若动点 P(x,y)依赖于另一动点 Q(x1,y1)的变化而变化,并且 Q(x1,y1)又在某已知曲线上,则可先用 x、y 的代数式表示 x1、y1,再将 x1、y1 带入已知曲线得要求的轨迹方程;(4)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由曲线的定义直接写出方程;(5)参数法:当动点 P(x,y)坐标之间的关系不易直接找到,也没有相关动点可用时,可考虑将 x、y 均用一中间变量(参数)表示,得参数方程,再消去参数得普通方程。九、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1.从一点 O 出发的三条射线 OA、OB、OC,若AOB=AOC,则点 A在平面BOC 上的射影在BOC 的平分线上;2. 已知:直二面角 MABN 中,AE M,BF N,EAB= ,ABF= ,异面直线 AE 与 BF 所成的角为 ,则 3.立平斜公式:如图,AB 和平面所成的角是 ,AC 在平面内,AC 和AB 的射影 AB 成 ,设BAC= ,则 cos cos =cos ;4.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1)平移法:在异面直线中的一条直线中选择一特殊点,作另一条的平行线;(2)补形法:把空间图形补成熟悉的或完整的几何体,如正方体、平行六面体、长方体等,其目的在于容易发现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关系;5.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斜线和平面所成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它的三条边分别是平面的垂线段、斜线段及斜线段在平面上的射影。通常通过斜线上某个特殊点作出平面的垂线段,垂足和斜足的连线,是产生线面角的关键;6.二面角的求法(1)定义法:直接在二面角的棱上取一点(特殊点) ,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作棱的垂线,得出平面角,用定义法时,要认真观察图形的特性;(2)三垂线法:已知二面角其中一个面内一点到一个面的垂线,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3)垂面法:已知二面角内一点到两个面的垂线时,过两垂线作平面与两个半平面的交线所成的角即为平面角,由此可知,二面角的平面角所在的平面与棱垂直;(4)射影法:利用面积射影公式 S 射S 原 cos ,其中 为平面角的大小,此方法不必在图形中画出平面角;特别:对于一类没有给出棱的二面角,应先延伸两个半平面,使之相交出现棱,然后再选用上述方法(尤其要考虑射影法) 。7.空间距离的求法(1)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高考要求是给出公垂线,所以一般先利用垂直作出公垂线,然后再进行计算;(2)求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般用三垂线定理作出垂线再求解;(3)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一是用垂面法,借助面面垂直的性质来作,因此,确定已知面的垂面是关键;二是不作出公垂线,转化为求三棱锥的高,利用等体积法列方程求解;8.正棱锥的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记为 ,则 S 侧 cos =S 底;9.已知:长方体的体对角线与过同一顶点的三条棱所成的角分别为 因此有 cos2 +cos2 +cos2 =1; 若长方体的体对角线与过同一顶点的三侧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