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力实施感恩教育,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卞家庄小学 一、感恩教育提出的背景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 古人用自己的肺腑之言表达着感激之情。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时时刻刻接收着社会的“恩赐” 。做儿女的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做学生的要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生活中要感恩那些曾经帮助过我 们的人,还要感谢祖国和社会的关爱以及大自然的赐予之恩。然而, 在当今社会中,对于社会的恩赐,很多人熟视无睹,似乎这一切都 是理所当然的,丝毫没有感恩意识,更严重的是,感恩意识的缺乏 对下一代的影响也随处可见,表现为少年儿童对缺乏关爱他人、为 他人着想的品质,形成自私自利、冷漠、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造 成少年儿童道德和人格的严重缺陷。 对此,国家、社会近年开始大力倡导感恩教育,年年举行感动 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带动和影响更多的人学会感恩。 总之,无论从孩子感恩缺失的现状来说,还是从国家大力倡导 感恩来看,我们对孩子实施感恩教育,还孩子一颗感恩的心,已经 成了当前德育中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二、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内涵 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或方便在 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简单的说 就是知恩图报。而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 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 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感恩教育应包括三个层次。第一 层次是通过各种教育方式让学生知恩、识恩,即认识到自己受到了 恩惠应该回报。第二层次是在让学生认识到应该报恩的前提下,引 导学生通过一定的行动去对给予自己恩惠的人、社会、自然等予以 回报。第三层次是感恩教育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学生常存感恩之心, 能自觉地把自己的关爱施加给需要帮助的人。使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一种品质,一种施恩而不图回报的自动行为。 三、感恩教育的意义 1、实施感恩教育是养成教育中道德习惯培养的拓展。我校的养 成教育培养目标归纳为:生活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习惯、思维行为习惯、社会交往行为习惯和道德行为习惯五个方面。感恩是一种良 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故实施感恩教育是对养成教育的深化。 2、童话作家金小芙曾说:“种植什么,都不如种植感动来得愉 快” 。学生只有感恩父母的付出,才能孝敬父母,只有感恩老师的辛 勤培育,才能尊重老师。只有感恩社会的关爱,才能学会奉献爱心, 才能自觉遵守社会秩序。所以,感恩,是学生道德的底线,是拥有 一切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 3、知恩是做出良好道德行为的前提,报恩的过程正是良好道德 行为的形成过程,感恩成自然时,就成为了一种良好的道德习惯。 只有让孩子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 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孩子们才会多一份宽容, 多一份自律,多一份热情。 四、我校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我校自 2007 年春天起,主要从感激祖国培育之恩、感激社会关 爱之恩、感激父母养育之恩、感激老师教诲之恩、感激他人帮助之 恩、感恩自然赐予之恩六个方面实施系列主题化的感恩教育。1、感激祖国培育之恩 爱国是全体国民的神圣职责,我们从以下方面着手,让学生树 立感恩祖国意识。 (1)收集祖国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 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等有关文字、图片资料,出一期班报。组织开 展看一部爱国影片活动。 (2)以“感谢祖国”为题,开展征文活动。开展感恩歌曲大赛 活动,利用学校广播站定时播放感恩的心等“感恩歌曲” ,让感 恩之歌歌满校园。 (3)清明节之际,开展 “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扫墓 活动。 2、感激社会关爱之恩 学校在寒暑假、各种节日,组织学生纷纷走进社区、敬老院和 博物馆等,开展雏鹰假日小队活动,让学生从学校的小课堂走进了 社会的大课堂,在社会课堂中学会感恩。利用“六一”节社会各界 关心下一代有利契机,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 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3、感激父母养育之恩为让学生感激父母,开展了以下活动。 A、开展“亲情作文”征文活动 B、布置爱心家庭作业。如: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给父母讲 一个开心的故事;给父母过生日,赠送亲手制作的礼物。给父母捶 捶背、打一盆水,洗一洗脚;为家里做四件家务:打扫卫生、叠被、 洗碗、洗衣物等 C、举行主题班会:“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 (1)将自己的教育成本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 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 (2)假定自己毕业后的收入,计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回 报父母。 D、为父母过节。适逢母亲节、父亲节,给父母过节,向父母说 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为父母送上一个温馨的祝福,让父母享 受一份感动。 4、感激老师教诲之恩 要让学生懂得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教会了他们如何做人。 (1)举行演讲比赛: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感谢您,老师 (2)举行作文比赛,参考题目:师恩难忘,师情永存 给 老师的一封信 、 母校-我成长的摇篮 (3)开展以“六个一” (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 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为主题的学生向老师献真 情活动。 (4)教师节,帮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道一声“老师辛苦了” 。 组织“感谢师恩”贺卡制作大赛。 5、感激他人帮助之恩 开展以“同学如手足”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或演讲比赛或诗歌朗 诵会,大力倡导同学之间友爱互助之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每 年开展的贫困生救助工作,发动大家开展给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 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给帮助过自己的同学、朋友以及社会上那 些伸出关爱之手的单位和个人写一封感谢信等活动,掀起同学之间 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6、感恩自然赐予之恩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活动。要求每一个同学主动植一棵 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愿者。五、实施感恩教育的策略 1、家长、教师以自己的感恩行动对孩子潜移默化。家长、老师 与孩子们可谓是朝夕相处,很多时候家长、老师就是孩子直接的模 仿对象,所以家长、老师必须心怀一颗感恩之心、要活出感恩的生 活来。家长、老师的感恩行动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 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 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 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2、讲求方法。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过失; 用一种期待的眼神去等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 注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们的每一点成 功。 3、以各种各样的活动为载体,让孩子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 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一是在低年级开展 自创并背诵感恩诗歌活动,通过感恩歌曲的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先学会感动。二是在中高年级开展讲感恩故事比赛活动。三 是组织全校师生收看感恩影片。四是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格言收集活 动。五是结合“妇女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 “植树节”、“母亲节“国庆节”等节日开展感恩主题活动。六 是在学生中开展“感恩自然”活动,通过开展养一盆花,节约一滴 水、一粒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使他们感受 到大自然无私给予之情。 六、实施感恩教育的保障体系 1、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由德育处牵头的感恩教 育领导小组,负责对感恩教育的规划、活动的实施,对学生的评价 等领导。同时建立以德育处、各级部为主的感恩教育工作小组,具 体开展在学生中的感恩教育及活动过程的监督,活动成果的收集。 2、制度保障。学校制定了系列的感恩教育三年规划及每学期的 具体计划,制定了详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评价方案,并以中国传统 节日和重大节日的庆祝为契机,由德育处制定活动指导意见,班级 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 3、评价落实。 a 班内评选感恩之星。学校规定周一的主题班队会都要拿出时间对学生上一周的感恩实施情况进行评议。采取个人申报、小组内互 评、教师评价的方式,推选感恩之星。 b 学校每月一次通过家校联系单,调查学生在家庭中的感恩 表现。老师、家长根据反馈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帮助 学生增强感恩意识。 c 定期举办感恩培养经验交流会。学校定期举行感恩培养经验交 流会,对优秀的经验要及时在会议结束后形成纸质材料上报德育处, 并友德育处编辑成册下发到各班主任手中。做中心发言的班主任在 期末考核中加绩效评估分 5 分。 d 举行“百名感恩之星”评选活动。 为了鼓励学生们人人争当“孝星”,每个学期末,学校组织评 选“百名感恩之星”。 “百名感恩之星”的评选不但激发学生争当 孝子,其产生的社会效应也为社区营造了和谐氛围。 七、取得的成效 通过实施感恩教育,提升了学生的感恩意识,强化了学生的感 恩行为:学生知恩、识恩,认识到了自己受到恩惠应该回报;在学 生认识到应该报恩的前提下,明白了要通过一定的行动去对给予自 己恩惠的人、社会、自然等予以回报并内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能自觉地把自己的关爱施加给需要帮助的人。1.学生学会了尊敬老师、体贴父母、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热 爱祖国、热爱大自然。 1. 校园感恩言行蔚然成风,感恩内化为师生的品质,积淀为学 校的文化。 3.学生感恩带动了家长感恩,校园感恩文化影响了社区感恩风 尚。 4.师生以感恩的心态面对工作和学习,互敬互爱,使师生关系、 同学关系、同事关系、干群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学校步入 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在 2014 年被评为密水街道 “爱生护生先进单 位” 。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