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理学发展趋势摘要:我国地理学经历了由近代地理学向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历程。通过回顾和瞻望的方法,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进行了述评,指出了现代地理学发展的不足,前瞻了 21 世纪未来若干年我国地理学发展的方向。我国地理学应加强在基础理论、地理环境的变化和保护、地区资源系统、区域综合发展、地理信息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关键词:中国地理学;回顾;发展趋势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的科学 (学科体系)。其对象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演化过程、区域分异及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和适应。地理学的方法论的精髓是在于把握区域的差异性及区域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也是地理学与其它研究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学科的重要不同点。无论古代、近代和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都在于地球表层。而且,地理学研究的着眼点不是个别事物的规律,而是现象之间的联系。 “地理学存在的理由在于综合。 ”(英国地理学家强调) 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人地”关系,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主要关系。在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的强度和范围愈来愈大、因而愈来愈强烈地改变着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时候,紧紧把握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人地”关系是更加重要了。黄秉维、陈述彭、吴传钧、侯仁之、郑 度等在论述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时,总是强调地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地理学成为一门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基础学科”1。老一辈地理学家还经常教导我们:地理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1 地理学发展的回顾1.1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我国古代地理学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古代历史学、文学和哲学都有所包融,基本上没有受到外国学术思想的影响而自成一格2。早在战国后,我国就出现了山经 、 禹贡等区域地理著作;公元前 2 世纪出现了世界上最早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旅行记著作穆天子传3。从 2 世纪即开始,我国各地编撰的各类区域地理志、地方志迄今保存有 1 万多种。我国古代地理的研究在许多方面均领先于国际水平,如公元 3 世纪裴秀(224271 年)对地图的编制、6 世纪郦道元(466527 年)发表第一部水文地理名著水经注 、11 世纪沈括(10311095 年)对流水侵蚀作用和海陆变迁规律的记述、15 世纪郑和(13711435 年)大规模航海考察、17 世纪徐霞客(15871641 年)对岩溶地貌的研究等4。15、16 世纪,近代科学在欧洲兴起,世界地理大发现促使西方地理新思想的产生。洪堡(17691859 年)及李特尔(17791859 年)对地理的重要贡献以及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出版促使了世界古代地理学迈入了近代地理学。19 世纪,西方各国的地理学会开始陆续建立, 1871 年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地理大会, 1922 年成立了国际地理联合会(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简称 IGU),使地理研究开始走向国际化。而这一时期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制度统治下,与世隔绝,使我国古代地理学缺乏发展动力。直到欧洲近代科学兴起后,近代科学技术才转辗传入我国,西方地理思想观念开始冲击和影响我国传统地理学的发展。1.2 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侵略者纷纷派遣考察人员,深入我国内地进行地理、地质和资源考察,扩大和促进了西方近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加速了中国地理学的近代化。地理学作为了解世界的主要内容和手段, 19 世纪末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许多外国地理著作被翻译成中文,介绍外国的地理环境、地理方法。新式学制的高等学校及中小学开始设置地理课程。特别是 1909 年 9 月中国第一个地理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的创立,标志着近代地理学在中国的兴起。1899年,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张相文(18661934 年)在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首先教授地理课程,并在 1901 年编写、出版我国第一本初等地理教科书和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这是我国自编地理教科书的肇始1。1908年他编著的我国第一本普通自然地理著作地文学出版。继 1909 年在天津成立中国地学会,把北方地学界的同行们组织了起来, 1910 年 2 月创办的会刊地学杂志,发表了不少具有近代地理学萌芽性质的文章,刊登的论文涉及到自然地理、文化地理、医学地理、人口地理、城市地理、历史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军事地理等众多领域。至 1937 年停刊,地学杂志共出刊 181 期,刊登文章 1 520 余篇。1921 年,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和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者竺可桢(18901974 年)在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前身)创办地学系,开始培养地理专业人才。1934 年他联合丁文江、翁文灏、胡焕庸、张其昀、黄国璋等人在南京发起成立了中国地理学会,并创办了地理学报,标志着中国近代地理学的蓬勃发展。1937 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地理学报由南京迁至重庆,而地学杂志则被迫停刊。1941 年中国地理研究所建立,克服了当时的战乱及经费短缺等各种困难,在四川和陕西等地组织了多次综合性的区域地理调查,逐渐积累了资料和建立地理专业研究队伍,成为以后地理科研队伍的中坚。1.3 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1.3.1 根据我国自然利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学科体系。增加了地理学研究机构,人文地理得到复兴,应用地理、计量地理、旅游地理等学科建立和发展,初步建立一个地理信息科学基本体系。1.3.2“以任务带学科”,提高了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如 20 世纪 50 年代开展自然资源综合考察, 60 年代开始自然区划与农业区划, 70 年代开展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 80 年代开始国土规划和城市规划, 90 年代开始国情综合研究和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在此基础上相应地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建议和科学资料,在生产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3.3 理论研究在某些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0 世纪 50-60 年代,提出了水热平衡、化学元素迁移和生物地理群落等自然地理学三个新方向,在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影响,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环境背景值和环境健康、区位论和空间结构理论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在专题地图学和综合制图的理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近年来对地球表层系统理论、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图谱、城市与社会地理理论的探讨等方面取得突出进展。51.3.4 学术科研上取得重大进展。编纂了一系列大型学术著作,如中国自然地理丛书 、 中国自然地理图集 、 中国土地利用图 、 中国人文地理丛书等;一批中国有特色的高等学校地理教材和专业理论著作也陆续问世;发表了一些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论文,如竺可桢 1972 年在中国科学上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奠定了中国近代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这一研究成果对于认识自然环境演化,第四纪环境变化、人类进化、生物变化等诸多领域都具有重大意义,受到国际地理学界的高度重视,至今仍被广泛引用。6尤其是近年来,在世界顶级刊物 Science、Nature 上频频发表创见,在其他有影响的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也大幅度增长。1.3.5 研究手段进行了巨大革新。中国地理学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开展了定位和实验研究,使地理学由定性的描述转向定量的观测分析。 70 年代末开展了卫星遥感图像农业应用实验研究,和航空遥感应用研究,开拓了我国的遥感应用事业之后,模型建立和空间分析在区域研究和城市发展规划中逐步推广。80年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传统科学与新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不仅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也为各种涉及空间数据分析的学科提供了新技术手段。1.3.6 对科学和教育作出突出贡献。地理学倡导、建设、发展了地球系统科学和可持续性科学。中国地理学主持了一系列重大研究项目,提出和解决国家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和实践问题。1.4 对现阶段我国地理学地位的评价如前所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地理学在百废待兴的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地理科学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但近些年来,作为地理学发展奶母的“地理考察”工作需求减少,致使最能体现地理学应用价值的优势锐减,加之地理学理论的先天不足及越来越多的新学科出现和参与我国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研究,故地理学地位显现出下滑趋势,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从根本上找出学科发展的不足,正确确定地理学的发展方向。1.5 现阶段我国地理学发展的不足1.5.1 基础研究薄弱。7中国地理学研究在指向当前紧迫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同时,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等学科基础的研究都出现了被削弱的趋势。作为地理学发展基础,通过实地调查和观测的定位台站观测,社会经济调查获取第一手科学数据的传统必不可少的手段越来越被忽视和怠慢。由于前沿理论研究的薄弱和方法技术的滞后,中国地理学的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科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5.2 学科整合不足。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两大特性,兼具自然与社会科学属性。中国地理学中自然研究和人文研究的交叉和融合显得不足,真正的综合性成果仍然乏善可陈。71.5.3 学科行为离心。8目前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已被一些地理学者们“泛化”成无所不包的“大杂烩”,一些部门地理学的研究已严重偏离地理学的轨道,出现“泛化” 、 “离心”的学科行为。人地关系等地理学核心论据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教学被淡化.1.5.4 竞争能力堪忧。随着人口、资源、环境等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全球性问题日益重要,象经济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开始向地球表层这个历来是地理学研究的领域扩展。地理学在相关领域中的基础理论、方法手段相对薄弱,其与其它学科竞争力堪忧。1.5.5 全球视野欠缺。关注地方和区域问题的研究过多,关注全球性问题过少,造成研究结果更多地表达局部现象和规律,而不能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学规律认识,11对国家在全球背景下的重大决策所提供的依据不能满足需要.1.5.6 应用技术落后。地理学研究方法陈旧,应用技术落后,效能不强,成果价值不高,很少能独挡一面地解决重大实际问题,更很少能输出自己真正的“实形产品” 。122.未来若干年地理学发展方向中国地理学未来发展方向确立必须以“两个基本点”为前提。 “两个基本点”一是以国家需要为导向,以国家建设政治、物质、精神三大文明的基本国策和“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精髓为准绳来厘定其未来发展方向;二是中国地理学发展必须与国际地理学发展走向相接轨,了解国际地理学发展方向,在确定本国地理学发展方向中融合、渗透国际地理学发展方向的基本理念。具体来说应从理论与应用两大块八个方面进行定位。2.1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1)创新理论体系。新时期,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是在理论、方法上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机理进行深入探讨,这将有助于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13要以综合的观点和学科交叉的方式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变及其动态机制,从系统的角度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深化的理论、原则与识别;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化过程中人类对环境变化的影响、适应性、调整与改造11。(2)发展方法论。一是地理学综合方法。要真正体现地理学综合性,即必须促进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研究的高层次综合,对现代自然过程进行大尺度或宏观尺度地理环境过程研究,对其界面过程进行研究,对自然过程的人类活动驱动力进行研究。14二是区域研究方法:包括全球的概念、区域差异和区域相互依赖的概念。针对不同空间尺度界定不同的区域论题,研究发生在区域中的过程和演变规律。三是格局与过程耦合的观点和技术路线。在要素研究中建立格局-过程-机制的系统思维,在区域研究中建立格局与过程耦合的思路。15研究技术路线有实地调查、区域比较、尺度转换等传统方法和新兴的空间分析、系统模拟等。四是地球信息科学与“数字地球” 。研究地球信息的发生、传播、表达机理;通过观察到的地球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