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2页
第2页 / 共92页
第3页 / 共92页
第4页 / 共92页
第5页 / 共92页
第6页 / 共92页
第7页 / 共92页
第8页 / 共92页
第9页 / 共92页
第10页 / 共92页
亲,该文档总共9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深圳承接欧洲高层次国际技术转移深圳承接欧洲高层次国际技术转移调研报告2012 年 6 月 20 日目目 录录引 言.1一、深圳承接欧洲高层次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4(一)深圳承接欧洲高层次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及特点.41. 深圳承接欧洲高层次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42. 深圳承接欧洲高层次国际技术转移的特点.16(二)深圳承接欧洲高层次国际技术转移存在问题.19二、典型国家或地区承接国际技术转移模式及趋势分析.24(一)典型国家或地区承接国际技术转移模式.241.欧洲区域技术转移服务网络模式.242.美国多主体多层次的技术转移组织协同治理模式.313.日本基于国家和综合商社的合作行动的技术转移模式.344.韩国国家动议、集群创新与地方技术能力构建的技术转移模36 (二)典型国家或地区承接国际技术转移的趋势分析.411.企业并购、研发中心转移、知识产权经营等为国际技术转移的主.412.技术转移过程的深度化、技术交易形式的多样化.423.影响国际技术转移的因素趋于多元化、复杂化.444.技术国际化是基本趋势,高新技术和高科技产品成为技术转移主.45三、国内典型城市技术引进模式及趋势分析.47(一)国内典型城市技术引进模式.471.北京模式.472.上海模式.493.广州模式.51(二)国内典型城市技术引进的趋势分析.53四、加强深圳承接欧洲高层次国际技术转移的政策建议.571引引 言言技术转移是指技术跨越边界的一个运动过程。这里的边界既包括国家之间,也包括从技术生产部门向使用部门的转移,抑或是使用部门之间的转移。本质上,是某种技术能力的转移。我们把技术跨越国界转移的过程称为国际技术转移。技术转移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技术知识贯彻其中是技术转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非常核心的方面,除此之外,还需要资金、人才、管理、政策等许多方面的配合才能使技术转移得以实现。它的实现既可以是直接的转移,也可以是通过中介实现的转移。无论哪种,对于一个地区或企业来说,技术转移都要考虑转移模式和转移渠道的问题。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技术转移模式,不同的国际技术转移模式代表了不同的技术学习方式。总的来说,有两大转移模式:一是以市场为媒介的技术转移模式,通常,这是人们较为偏爱的一种。一是非市场媒介的技术转移模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国际技术转移的实践,人们对国际技术转移模式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传统的市场交换对国际技术转移而言是不充分的,尤其是随着隐性知识在技术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非市场媒介的技术转移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体现为技术购买、技术合作等形式。历史上,美国、前苏联和日本的经济发展都极大地受益于技术转移。19 世纪美国,主要采用移民方式从英国引进技术。美国历史上和现在的经济优势与美国成功的技术转移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前苏联技术转移的主要特点是购置先进机器设备,靠物来转移技术。日本则主要依靠许可证方式的技术转移。德国的巴登-符腾堡州、韩国的京畿道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与其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密切相关(Storper,1995;1Porter,1998;2Cooke,20043) 。当前,承接国际技术转移已被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视为加速技术进步、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毋庸置疑,技术转移也是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从结构上看,我国初步已形成结构齐全的技术服务体系,见图 1。法律制度市场交易科技园区创新集群中介网络国际网络技术转移图 1 我国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跨国技术转移正在迎来新一轮高潮。1 Storper,MThe Resurg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s,Ten Years Later J. 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1995,2(3):191-2212 Porter,M 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12):77-903 Cooke,P N ,M Heidenreich and H J Braczyk.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The Role of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ed World M. London: Routledge20043尤其对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众多国外专利所有方正在进入中国技术转移市场寻求商机。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成为各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抢占竞争制高点的共同选择。虽然从结构上看,我国技术转移的服务体系比较齐全,但是从功能和效果上,技术转移体系仍然是中国创新体系中的最薄弱环节。 4“十二五”时期,各地方政府日趋把技术转移作为寻求创新经济发展方式的抓手,尤其是将承接国际技术转移作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因此,深入了解国际典型国家和国内典型城市的技术转移模式,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技术转移创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4 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在北京“2006 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峰会”的观点。一、深圳承接欧洲高层次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总的来看,深圳经济策略正由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转向承接国际技术转移导向。一方面,当前承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技术园区与全球知识联结弱。一方面,欧洲企业有向深圳转移技术的意愿。同时,深圳与欧洲国家的贸易联系日趋加强,对欧洲技术存在较大需求。另深圳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和承接国内外技术转移的平台已初步形成。这些因素为深圳承接欧洲高层次国际技术转移提供良好的内外需求条件,同时暴露出存在企业自身、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法律等系列不利于承接国际技术转移的问题。(一)深圳承接欧洲高层次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及特点1. 深圳承接欧洲高层次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1)深圳正由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转向承接国际技术转移20 多年来,深圳经济发展动力源于经济制度的变革,其中一个显著的力量是通过外贸和承接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转移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从深圳产业构成的演变(见表 1-1)就可以发现这点。在上世纪 80 年代,产业主要以“三来一补”的加工业为主。发展至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本地 GDP 的比重在 30%以上,已成为深圳市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预计 2015 年产业规模将达到 1.2 万亿元,年增速保持在 20%以上。根据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 ,深圳将力争成为全球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5创新中心。表 1-1 深圳产业构成的演变发展阶段主要的产业上世纪八十年代“三来一补”加工业上世纪九十年代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本世纪前十年初以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深圳“十二五”规划里,深圳提出要“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打造国际创新中心” ,以实现深圳由初级的生产要素聚集地向高级生产要素聚集地转变。从产业结构上看,深圳已经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从深圳已经出台的系列政策法规(见表 1-2) ,可发现,深圳的的经济政策导向,正由强调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转向承接国际技术转移的战略转变。表 1-2 与技术转移相关的重要文件或规划重要文件/规划主要观点深圳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深府(2011)165 号)“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 (深发201012 号)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打造国际创新中心” 。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构建城市创新体系。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承接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转移。国际化科技成果交易中心。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 (深发20041 号)“加速培育技术产权市场,积极探索交易制度创新。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 (粤发200412 号)“高标准建设中国(华南)国际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为科技项目、科技企业等提供技术产权交易和股权融资等服务” 。深圳市科技创新公共技术平台“十一五”发展规划要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技术平台体(20062010)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 (深发20041 号)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深发20061 号)系,以弥补断裂的创新链,提高社会研发效率,构建区域创新体系。(2)深圳高新区与全球知识联结不足总体上,深圳的经济仍然是高度依赖于加工贸易的经济,即依赖于外商投资企业、国外技术和国外市场。本世纪初的这 10 年,深圳的出口贸易总额快速增长,由 2000 年的万美元增长到 2010 年的万美元,年均增长率 17.8%。见图 1-1。出口比重仍高于进口额比重,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对外贸易主体仍以三资企业为主,贸易形式以“进料加工贸易”为主。图 1-1 1979-2010 年深圳市进出口总额(单位:万美元)深圳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占绝大部分,其中尤以外商独资企业占的比例最大。2008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