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3页
第2页 / 共103页
第3页 / 共103页
第4页 / 共103页
第5页 / 共103页
第6页 / 共103页
第7页 / 共103页
第8页 / 共103页
第9页 / 共103页
第10页 / 共103页
亲,该文档总共10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必修3第十四单元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重大思想理论成果n 时空坐标n 知识主线本单元主要讲述了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主要包括两条知识主线:线索1 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为主线的思想解放潮流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线索2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引导民族资产阶级武装推翻清政府,成立了中华民国,引发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是引导中国人民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与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推动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复兴历程。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考纲要求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38讲落实主干知识研析考情考向突破核心考点课时作业内容索引落实主干知识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原因(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2)直接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3)主观原因: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2.代表:林则徐、魏源。3.主张: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 ”的思想。4.作用: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 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解放二、“中体西用”思想(地主阶级洋务派)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 的形势。(2)清政府内部分裂,出现了洋务派。2.代表:中央以奕 ,地方以曾国藩、 、左宗棠等为代表。3.主张(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 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2)“师夷长技以自强”。内忧外患李鸿章封建纲常伦理4.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筹划建设近代海军。5.影响:迈出了中国 历程的第一步。近代化轻巧识记 “一、二、二、三”识记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一个层面:学习西方技术。二个派别:抵抗派、洋务派。二个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三点影响:冲击了传统观念;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三、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1.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 的产生。(2)代表:王韬、郑观应等。(3)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 ;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 制度。(4)局限: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它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商战资本主义君主立宪人物代表作主张(特点)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借助经学的外衣,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梁启超变法通议主张伸民权、 、变法图存严复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2.康梁维新思想(1)背景: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西学在中国的传播。(2)代表设议院孔子改制考(3)实践:戊戌变法。(4)影响:是中国近代一次 ,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思想解放潮流易错辨析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异同(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富国强兵;都注重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2)不同点: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政治制度;维新派则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工商业。(3)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四、新文化运动1.背景(1)物质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2)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要求冲破 牢笼,实行民主制度。(3)客观因素: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 的逆流。封建思想尊孔复古2.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提倡民主与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2)旗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3)阵地:新青年(主要阵地)、北京大学(主要活动基地)。3.内容(1)提倡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2)提倡 ,反对旧道德。(3)提倡 ,反对旧文学。民主与科学青年杂志新文学新道德4.影响(1)猛烈地冲击了 的统治地位,使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 的洗礼。(3)为 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4)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局限性。民主与科学封建思想马克思主义概念阐释 民主与科学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包括人权平等、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共和政体等。科学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愚昧盲从和偶像崇拜等。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原因(1) 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3) 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2.表现(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 ,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2)1919年,李大钊发表 ,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4)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成为 ,并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5)创办 ,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马克思主义者工人补习学校3.影响: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教材断点补遗1.道器之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是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有点像是包罗万象的统一性,是先天地之生的万物本原,或一切事物永恒规律的代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与“道”相对的是“器”,指各种派生的、有形的或具体的事物。“重道轻器”的思想长期占上风。要么强调要“以道御器”, 要么强调“道本器末”,即道是根本,其他一切是道的外在表现,器是从属的东西。孔圣人就明确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讲究“安贫乐道”。2.“体用之争”“体用之争”最初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争论的实质是维护清朝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二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秩序。但是,洋务派的主张和实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到了清末,扩展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争论,维新派认为“体”应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体用之争有了更新的内涵。3.问题与主义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在这次斗争以后,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同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进行论战,逐步开拓自己前进的道路。突破核心考点考点一 “跪着造反”维新变法思潮1.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2)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发生。(3)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康、梁维新思想的成因(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慢,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会失败。(2)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要求:材料中提到的“历史的怪圈”,其实是对康有为等人的误解。对此,你如何理解。材料 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如下“共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有一个近乎规律的“怪圈”:许多曾经激进的思想斗士,后来却“倒退”成为“保守”力量的中坚。在中西文化关系方面,一度鼓吹学习西方的积极分子,甚至完全由西方文化培育出来的饱学之士,后来都在文化保守主义的旗帜下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的怪圈”在康有为、严复、辜鸿铭的思想进程中都有鲜明的显现。据破解历史的“怪圈”康有为、严复、辜鸿铭合论n 史由证来提示:根据材料强调从对待中西文化态度和学习西方文明的方式作为是否激进或保守的准则,这实际上违背了置于时代背景分析问题的原则。论证:_ _答案误解在于,一是以西方文明的发展程度为标准,认同西方文化是“先进”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落后”的;二是在社会变革发展的形式上,认为越激进就越正确,温和就是“保守”甚至“倒退”;三是在分析历史人物自身思想的演进过程时,往往简单地要求其与所谓的“时代步伐”同步,一切与“革命”思潮不一致的就认定是落后的、保守的。直通高考 教你做非选择题(2017课标全国,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审题思路第一:审题。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