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有感(2011-01-03 16:31:36)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论文 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有感古往今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都很重要,但多数农村初中的语文课堂却少了琅琅书声,显 得单调枯燥。语文教师要明确朗读的意义,精心设计朗读环节,指导、示范学生朗读, 努力培 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让朗读之花绽放于课堂,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教育家都很 重视朗读,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认为: 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 “ 久远不忘。 ”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 审美的。在新课改的今天,语文教学更应回归文本,还课堂以琅琅读书声,但农村初中的语文 教学却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状。不知什么时候起,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很难听到或激情飞扬 或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师生一堂课里绝大多数时间都纠缠在纷繁复杂的理性分析中, “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朗读教学往往来去匆匆,如雁掠去,且无痕。朗读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大多是走过场。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是教师的教法观念没有改变。多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 中仍然以讲为主,而且一讲到底,独霸课堂。这样一来,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就少了, 甚至没有。 二是教师在课堂上对朗读这一教学环节缺乏有效的指导。部分教师只让学生在课堂泛泛自 读,并不提出具体要求。一味放教学录音,不亲力亲为,作示范,也不对学生试读进行指导。这 样就容易导致学生或朗读时间少,或读不得法。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没有培养成,语文能力也 就差。三是课堂朗读方法方式单一。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最喜欢采用学生集体齐读的方法,这 样虽然可以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消减课堂上的沉闷,但齐读太多,教师不便了解学生的朗读 能力,不易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也就很有可能会“似有实无” 。新 课程理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回归文本,而回归文本的关键就是要多读课文, 重申朗读教学的重要作用。我认为首先要明确朗读教学的意义。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 准语音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它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 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胸中如能装下百十篇范文、几百首诗歌,就如涓 涓细流汇成大海,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自古以来,人们都 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人人都知道 的名言,而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致“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则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 成大家。就语文课程标准而言,朗读同样被提到很重要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是 这样表述的:“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 “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二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 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从语文课程标准中 就能找到答案。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所有学段必不可少的“目标” 。 在“评价建议”中还有这样的表述:“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 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朗读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最好方法和途径, 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朗读有切身的体 会,假如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就无从感悟文章;就难以理解文章。一个没有琅琅读书声 的语文课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认为,不读,就不是语文课。我们应让朗读之花绽放于课堂。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朗读教学,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素养呢?我 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点尝试。一、精心设计朗读环节。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文章不是教出来的。 ”语文教 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朗诵是学习一篇课文的重要步骤。美文佳作都 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实现的,朗 读则是托起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学习一些散文、古诗词时更应该以朗读为主,以读代讲。例 如,朗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就会产生春雨细密,悄然润物,诗人喜不自禁的联想;朗读毛泽东 的沁园春雪,就会使人联想到辽阔无边、无限美好的北国雪天风光图。再如朱自清的 春,文章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朗读时,用恰 当的语气语调营造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春”的美境之中,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为 文中描绘的意境增添更加丰富的色彩、内容。反复朗读,这种意境感就会越明显、越强烈,学 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就会越丰富,文章的主题就会越鲜明。二、指导、示范学生朗读。我们相信大部分学生是爱读书的,但并非每个学生都会读书 (或是说不会进入作品所渗透的感情中朗读作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文 体特征,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可持续提高。比如在学习曹刿论战这篇 课文时,因为这篇文言文比较浅显,大部分学生利用注解和工具书就能疏通课文,所以我就把 教学重点定在朗读这一环节上。初读和疏通课文之后,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揣摩曹刿、 鲁庄公说话的神态、语气。大家都认为曹刿的语气应是自信的,要能读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 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鲁庄公的语气是没把握的,要读出鲁庄公的“鄙” 。接着让学生进 入角色自由读,然后指名朗读,师生就该学生读出的人物语气进行评点。时机成熟了,我才范 读,最后让学生再试读。这样靠读靠叹诵取得的效果,有时理性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又如学 习古诗,学生比较难把握朗读的语气,我就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在备课时, 把古诗制成 投影片,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诗句的重音、停顿、感情升华处进行勾划,用 “/”表示间 隔,用“”表示升调,用“.”表示重音,边读边标出,甚至鼓励学生摇头晃脑地读起来。学生 学习诗歌的激情就出来了。这样就抓住了难点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而然得到 长进。三、努力培养朗读习惯。课堂是训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主要阵地,但仅靠这一点是 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指导 学生给自己制定近期、 远期目标。例如每届新生,我都留下每个 学生入学时的朗读原始录音, 然后帮助其制定目标,很多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之后,朗读水平 与当初入学相比,真的可以用 “刮目相看” 几个字来形容,这算初中期间的一个远期目标。 我还有个习惯,每学期开头两周都要求学生利用早晚读和课余时间读完整册课文,并在语文活 动课上轮流介绍自己最喜欢或最感兴趣的一篇课文(规定用 35 句话)。另外,每节语文课 前都有“三分钟说读训练”,学生可以朗读课文片段或即兴演讲或讲故事等。我班每个周末 还有一个固定的“家庭作业”听新闻联播,并且经常举行一些演讲比赛、背古诗文比赛、 讲故事比赛等,这样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学生的朗读技巧,从教师的范读中学、从电影电视 广播中学、从同伴身上学,“读”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发展。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大多是名家名作,文质兼美,是学生最好的范文。让我们回归文本, 还学生琅琅书声,使朗读之花悄然绽放于语文课堂。让学生读出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小”的壮志豪情,读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读出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l 古诗词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及做法 刚上初一的学生,就接触到古诗词,由于和小学知识有点脱节,所以学生学起来都比较困 难,提到如何教古诗词的问题,我也很困惑,究竟怎么教好呢?的确,古诗文离现在生活 比较遥远,文字习惯和情感与学生有较大的隔阂。从教学大纲上看,初中生在初中阶段必 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词,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似乎除了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背诵、默 写外,也没有特别行之有效的方法,要是让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意境进行体会和感悟,总是 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如果只是按以前的方法,串讲、默写,可能也掌握得不错,但比较 枯燥,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不利,尤其是对初一学生,应尽量增强趣味性。 我在古诗词的教学中的做法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这样极大地改善了课堂教学中师生 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认识素质的提高的特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 动性,较完美地展示古诗的艺术魅力,在学习内容和方式上,在学习时间和空间上,发挥 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刻地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并能让学 生较直观的体会古诗的情感美以及语言美。 1、体会意境美 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绘初春景色的诗。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 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即使背诵下来,也很难体会的美感。教学这首诗时,我充分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先用多媒体放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诗文朗读,接着用投影仪放上一段 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那翠绿的青山,如因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漫的春 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从直观形象的教学 形式中感到春意绵绵,春光无限。然后再让学生随朗读录音朗读诗文,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这时进行朗读和说话等语文能力训练,训练充分到位,教学效果良好。在这堂课中,学生 伴随着春意盎然的画面,主动参与,兴趣盎然。 2、指导朗读,体会情感美 古代诗歌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 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例如指导朗读天净沙 秋思这首诗时,我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 “诗画欣赏” 。屏幕上显示一幅幅图画: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 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这时我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随着 音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边听到的是曲调婉转的 古曲,充满深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融为一体,即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 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有了读好古 诗的强烈愿望,在练习时就特别认真。一个同学读完了,其他同学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 然后主动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朗读表达给大家。这样,同学们通过一遍一遍的朗读不 仅把握了诗的节奏、诗的韵律,而且培养了语感,使他们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词一句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 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行、声、 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 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古诗 使至塞上 “大么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字用的十分绝妙,仅凭 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课件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 教师先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 似无理, 圆字似太俗。你有更好的字可以替换吗?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课件,画面上:大漠无边,长天空阔,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 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课件展示将古诗中抽象 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的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 思索,很快从画面中领悟到“直” “圆”字的妙处。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 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 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 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个性得 到充分发展,使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