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与生态思维“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这一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引起人民大会堂内代表们雷鸣般的掌声。相比 5 年前党的十七大报告直接提到“环境”或“生态”字眼的地方达 28 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大幅增长至 45 处,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自然”也成为报告中的又一个关键词。“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社会焦点问题,与此同时,生态思维也油然而生。进入新世纪以来 , 随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 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态思维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 成为广大学者新的研究热点。尽管各位学者对于生态思维的定义有不同见解,但他们对生态思维最根本的核心内容的看法是大致相同的 ,那就是认为 “ 生态思维 ”是基于生态学原理 , 对 “ 人与自然 ”关系进行哲学反思的一种思维模式。思维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 , 思维的产生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生态思维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 ,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认识基础。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经济的逐步全球化,环境污染也已经逐步的走向全球化:全球变暖、土地沙漠化不断增速、水污染严重、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最紧迫的重大问题,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报告统计,全球目前只有不到 40 亿公顷的森林,覆盖了约 30的陆地面积。1990 年到 2005 年 15 年间,世界森林面积减少了 3,而且目前仍然以每年 730万公顷的速度在减少。同时,全球有约 23 的国家、地球表面 13 以上的土地(超过 40 亿公顷)和 l0 亿居民遭受沙化、荒漠化的危害。由于持续扩大的荒漠化,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到 2020 年,将有约 135 亿人面临着被迫离开家园的危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球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各种社会制度的主流发展模式, 生态思维上升为主体思维模式并最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伦理的基础合乎逻辑。同时,这也是全球生态危机的严重性使然。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更离不开生态思维。鉴于生态文明负面效应的逐步出现,发达国家已经先发做出了反省,生态问题涉及到全球,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问题也成为了国际社会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生态问题的产生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是一种随着发展而逐渐暴露并被关注的问题。由此可见生态问题对于大多数后发现代化国家而言是一种已知的存在,是一种借鉴,按照一般的逻辑推理,历史的悲剧应该可以避免,不会出现,但我们看到的现实是,这些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次次地重蹈覆辙,而且一次更比一次代价惨重,追究求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对生态的对抗,对眼前的利益追逐。目前很多学者都指出全球化在给第三世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生态灾难,如果我们不及时的去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生态将会被破坏,也许在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会面临着生存危机。然而,值得我们欣慰的是,党和政府正在为生态文明建设而努力。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到十八大报告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我相信,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果是:生态观念深入人心,生态思维成为人们普遍具备的思维模式。学者沈清基、傅博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 ,提出生态思维具有这样几个特征:(1) 整体性。即将生物圈看成一个整体 , 认为生物圈的整体功能比各个部分的功能更为重要。 (2) 关联性。认为生物圈各构件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一物的存在依赖于它物的存在; 一物的状态影响着它物的状态。 (3) 进化性。认为生物圈中每一物体实际上是它和其他物体与环境适应的关系的总和 , 每一物体与其环境都在进化着。 (4) 平等性。生态思维的平等性深刻地反映了人类认识到其与自然界生命和非生命的客观实体具有平等的存在价值 , 均有以其自有方式寻求最适宜生存权利 , 人和自然客观存在的关系应是同格的。(5)共生性。生态思维的共生性反映了人类已认识到 , 尽管人类取得了巨大的技术进步 , 但仍寄生于生物圈以维持其生存。人类只有同生物圈的其他物种及其生境构成一个相互依存、有利的共生体系 , 才能维持长久的生存。我很认同他们的观点,或许会有不足之处,但无论怎样都是该研究领域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在此基础上树立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以及此基础上的生态思维,促使人类能够自主、自觉地承担必需的责任和义务,实现人类与资源、环境的持续生存与发展。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