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6 4 视觉艺术设计研究 2 0 1 1 . 2 新视觉艺术 读大观园设景中透出的苏州园林造园理念张 丹(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摘 要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和苏州园林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从大观园设景入手,根据大观园与苏州园林的特征与关联,分析了其艺术价值和造园手法,借助案例比对,探寻了二者同源的造景美学,最后提出了文化传承的理念。关键词大观园;设景;苏州园林;造园作者简介:张 丹(1986- ) ,男,江苏南京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传统艺术研究。前言红楼梦 中的大观园不仅是作者精心想象创造出来的一座大型园林, 更集中了作者对园林设景造物艺术的见 解和追求。 对于大观园原型的具体地点认定, 至今莫衷一是, 但笔者认为最具有原著支持和现实依据的还应是符合 江南文化特征的江南地区私家园林, 分析这一地区中的具体园林, 又可以归入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一、相关概念及简述红楼梦 中的大观园是一个包容封建家族生活百态的园林式场景。 其筑造丰富而多变, 既是小说中官宦家族 公子小姐们进行生活娱乐的必要场所, 又是明清家庭式园居文化渗入的侧面反映, 广博、 包容而又自由富于变化是 大观园筑园的基本特征。 围绕各建筑、 院落空间的构造,以及山水和植物的不同景观布置, 每个发生故事的场景都 具有了独特的 “人情味” , 从这些闪现的亮点扩展而出, 总构成了大观园全园的场景布局。 苏州的园林艺术发展在明清时开始走向成熟,这与小说的产生时期非常吻合。 苏州园林是私家宅第的扩大与 延伸, 它为满足大家族生活娱乐而建造, 平日的家庭活动都可以进行于其中, 这与大观园的功能要求极近相同; 苏 州园林寄托了主人诗意自由的生活情趣, 既具备风景优美的环境,又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作为一个生活的场 所, 苏州园林在形式上具有生动的文学艺术表现力, 并包容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二、大观园设景的艺术价值表现2.1 诗意的自然环境大观园是作者用小说语言展示的一座极具诗意的园林。 中国古代文人有用诗歌、 绘画的审美观指导造园的传 统, 园林艺术的创作也与绘画、 文学等其他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原则是一脉相承, 即对美好自然意境的追求。 ( 1 ) 自由野趣的名称从小说中人物的居所, 到发生故事的地点, 都被作者 精心的赋予了特别的名称,细细品读这些独具趣味的名称, 不仅是与小说的思想表达环环相接, 更在其中体现出了园林艺术崇尚自然的内涵。 稻香村的农趣、 潇湘馆的宁 谧、 秋爽斋的致敛人们情绪和生活状态的变化生于其间。 作者对大观园中山水景观的命名不仅再现了自然界中 的意趣, 而且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 达到了一种物我融合的极致。 ( 2 ) 诗情画意的园景观察园中的景色, 抒发自身的情感, 感受生活的趣味 这是大观园这个诗意园林给人带来的体验。 在情景布置中, 作者将千姿百态的生活画面、 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 巧妙地组合到大观园这个场景中, 一景一物都能给人带来美好的诗意欣赏; 在具象的景物中, 又有超越园景深入人 心的创造: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的感官体验, 潇湘翠竹有凤来仪的情怀寄托等等场景, 借助了季相和场景特征营造了 如诗如画、 别有格调的园景 (图1 ) 。图 1 复原大观园潇湘馆 ( 3 ) 创造情思的意境只有在特定境界的环境中,大观园中的儿女们才有 情绪释放自己青春的欢笑和烦恼, 猜谜作诗以示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书中的若干章节都围绕园景而取题, 因为故事就源于极尽渲染煽情的环境中。 黛玉葬花等鲜活的情境让人物彰显了个性, 同时景物也似乎被人格化了, 二者互为 默契,产生了深远意境。 1 6 5 视觉艺术设计研究 2 0 1 1 . 2 新视觉艺术2.2 婉转的空间布局( 1 ) 场景的转折大观园中有作为生活居所的各种建筑,又营造了作 为观赏的堆山理水的景致,此外还布置了花木的众多层次, 形成或隐或现、 或藏或露的景观组群布局, 由此小说 的描写重点也通过虚实的对比而更加生动。 大观园的空间富于变通, 景致是通过假山、 园门、 小桥、 墙垣等烘托而 成, 它们的时收时放、 起起合合使园中景色变化多彩, 在制造视觉悬念的同时产生人们的心理期待。 通过寻找小说 的描述可见, 如在贾政等人游览大观园时, 走进蘅芜苑,先看见一所清凉瓦舍, 本是以为 “无味的很” ,“因而步入 门时, 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 四面群绕, 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 而且一株花木也无, 只见许多异 草。 贾政不禁笑道:有趣! 只是不大认识。 ” 这种先抑后扬的效果因为转折变化的空间而产生, 造成了人们起起落 落的心理变化。( 2 ) 节点的连接 节点是大场景中最吸引眼球的部分,大观园中的节点就是发生故事最集中的地点, 这些地点都依照地理位置 的关系、 发生时间的顺序, 点状的分布在整个园林中。 就园林格局而言, 大观园是一个大规模的园林, 其中又有着 许多与主人个性相联、 自成格局的小庭院和小景点, 它们独自成趣又有藕断丝连的关系, 作者将丰富多彩的小景观 了无痕迹地串联在一起, 充满了变化, 让本是人为的孤立空间活了起来, 获得了天然婉约之趣。2.3 柔化的人文情怀( 1 ) 人念融于园景 借景抒情是文学创作中常有的手法, 在 红楼梦 中的使用, 特别体现了在人情化的自然环境中大观园内公子 小姐们的人文情思。 大观园的景物布置采用以景托人和寄情于景的笔法, 把人的思想引入用以活化环境, 使景物人 格化、 情绪化, 产生人念与园景相交融。 对于构成园中风景的元素, 作者也是有意识地辅以情感意趣, 这使大观园 中主观的人与客观的景在举手投足间互为默契。“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 情生景, 哀乐之触, 互藏其宅。 ”( 2 ) 情感超于园境 中国古代文人把对山水自然形态美的向往落实在造园的实践上,追求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精神境界。同 样, 大观园中贾府的诗画宴乐活动可以说是依托于自然环境之上并产生了对物质的超脱, 即是首先接触自然, 情感 再跃升于自然, 身在园中, 心游园外, 人对环境的理解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具象的一草一木之中, 在有限的园内空间中, 园境给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2.4 交融的意境创造( 1 ) 故事性叙述大观园里的景物繁多,小说穿插于其中的描写可谓既写景又不止是写景, 综合叙述了各色人物和在大场景中发生的故事, 多个景点还被作者以观景的主题为依据加上 了别致的名称。 这样的环境氛围下, 才有了凹晶馆联诗、藕香榭咏菊、 嘉荫堂拜月等为众人津津乐道的情节, 伴随 园林院落廊台、 草坡水岸的转接交连, 人们状态起伏跌宕的变化着, 跟随产生情感思绪的涌动, 如同一个个编排好 的故事场景。( 2 ) 画面感表达 当小说人物在大观园里穿廊过桥、登假山、划舟船时, 每行进一步, 读者的视线随之就过渡到下一段园中的 风景, 这时整个大观园里的艺术形象包括山水、 道路、 花木、 亭榭等犹如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卷, 由主人公的带领或 由远而近, 或由大到小, 渐渐展开。 随着幽曲的道路前行时,新的景色依次展现,从而组成了生动自由的景观长 廊, 也就是园林造园的移步异景之法。( 3 ) 意向化暗示 意象化的客观景物在大观园的环境中随处可以找到,一面牌坊, 一条石凳, 一株海棠, 许多原本处于自然状态 的景物都被赋予人格化而具有某种品格特征, 给解读者以心理的感染。 这时自然景物不再是孤立的客观物体, 而是 人们托物寄兴的意象化审美对象, 如十二钗中每一位性情喜好不同的小姐所住院中种着不同的植物, 暗示着她们的 品格, 环境和人物之间形成相互感应的意向关系, 从而深化了特定的场所意境。三、大观园与苏州园林同源的造景美学3.1 相统一的理想( 1 ) 意境崇尚自然如果要将苏州园林和大观园归类, 那么一个 “园” 字, 能够看出他们最高的共性。 从园林艺术的角度来探讨, 造园第一目的是运用自然因素, 创造更高的人的生活境界。 园林虽是人为,宛自天开; 多方胜景, 咫尺山林, 体现了意重于形的自然美。 远离世俗与喧嚷的园居生活, 能够拥有相对独立的自然空间同样为苏州的文人和大观园的居者所向往,园中都有多种元素直接表达这种对自然的向 往。( 2 ) 审美情景交融 苏州园林的情景表达易让人深入其中受到感染,是因为通过如同叙事的方式把园中之景按一个个序列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 组成具有吸引力的故事情节, 作为起承转合的空间节点。红楼梦 中的大观园景致表现也偏向于故事性的组织, 除如同一般江南私家园林做让人可读可见的空间叙述外, 在重要的场景中还被加入了一些隐喻与象 征的手法, 让抽象的环境氛围转化为具体可感知的物态,从而实现园中人们审美情感与景物的更好交融。 ( 3 ) 人文人境相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人文追求,催生了园景意 境中的人文精神, 显示了人在自然中不可分割的地位与主体价值。 儒家提倡的 “入世” 观念主张人积极参与到园林 的各种活动之中, 应把园林作为修身齐家的场所, 使古典 1 6 6 视觉艺术设计研究 2 0 1 1 . 2 新视觉艺术园林的人文气息渐渐浓郁。 作者对大观园的营造同样加入 了充分的人文因素, 以园中人的情感为主线, 创造了相衬的建筑、环境风格, 两者相生共存。3.2 相类同的手法3 . 2 . 1 总体营造( 1 ) 主次景观对比呼应 主从分明、 重点突出, 而又处处相互联系, 是达到园林意境统一的必须原则。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划分特点鲜 明, 无论苏州园林造园或大观园设景, 其中的景致并非浑然一体而是明确地分为若干部分,这些部分也不等量齐 观, 而是有主有次。 如大观园中的主体景观是一个个生活性院落和发生故事的场所, 作为重点起到主导作用, 而周 边的公共景观则作为院落主景的陪衬, 也能共同营造出大园子的总体意境。 ( 2 ) 不同视点转接变换借助一些造景手法,把园中若干个不同的视点组织 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这种变换还因具有连续性而更加富有情趣。 如廊在园中的使用, 不仅可以用来连接建筑物并使 空间具有蜿蜒曲折和高低错落的变化, 而且还可以巧妙地用来分隔空间并使周围景物相互联系 (图2 ) 。 同时也有利 用空间的关联和层次变化加强园景的进深感; 通过借用室外空间把景物引入室内让内外的空间相互渗透等。 转换视点是一种情景的过渡, 又可以增加环境的意趣, 在两种园林场的景布置中是常见的手法 (图3 ) 。 ( 3 ) 情节意境玄巧变化“情节” 在小说中是叙述故事的章节, 在园林中则是 不同意境带给观者的感受。 不同的园景意境给人以不同的情绪感染, 引发人的思绪, 促成人的举止, 首次进园的人 常常有赞叹之感。 读大观园与游苏州园林一样, 抑扬顿挫的园景处理渲染了其中玄巧的情节, 让人于园境中身心都有所感而对园中对象关注有加, 这就达到了设园的目的。3 . 2 . 2 具象应用 大观园是作者对当时造园手法的一个综合汇聚,而原形可能来源于分散的具体典型, 以下从苏州园林中提取 各园有代表性的景观与大观园中最类同的景观进行比对,探寻出双方共性的造景手法应用。 ( 1 ) 建筑之象凸碧山庄与拙政园绣绮亭凸碧山庄建造于山之高脊,是大观园中用于赏月的 建筑。 为观景和创造最佳视觉效果, 合理地调整建筑布局位置, 是园林建筑处理的常用方法。 苏州拙政园中的绣绮 亭同样建于假山群上, 是园中制高的视点, 每当进园一眼望见的是假山高处的亭台, 登上绣绮亭, 就能遥见园中四 面景色,这种视觉氛围衬托与是凸碧山庄的处理是一致的。 ( 2 ) 庭院之态怡红院庭院与拙政园玉兰堂怡红院外粉墙环护、 绿柳周垂, 院内两边都有游廊相 接, 院内几块山石, 一边种植芭蕉, 一边种植海棠, 二株植物成对植之趣, 由此建筑匾额题 “怡红快绿”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