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1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究类试题举例剖析 -2010年思想政治高考应考的思考之一兰西一中政治组 王兰洲 1、综合探究课的“内容”例:07年宁夏卷2、综合探究课的“方法”例:08年宁夏卷一、主观性试题的考试内容涉及到了教材的“综合探究”课 如:07年宁夏卷38题 “政治生活” 第二单元 综合探究: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再如:07年宁夏卷39题第三问“生活与哲学” 第四单元 综合探究:坚定信 念 铸就辉煌另附:09年探究示例07年3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鼎是帝王之事,或记录大事,或赐给大臣。我国政府在全国 范围内免除农业税后,河北省灵寿县一农民亲手铸造一只252公斤的“告 别田赋鼎”。中央电视台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引起了广大农民的共鸣。用政府权威的有关知识分析农民铸造“告别田赋鼎”一事所蕴含的道理。( 12分) 38【答案要点】 铸鼎,在古代是帝王之事,但今天农民铸造“告别田赋鼎”则 是人民认可政府的具体表现。 农民铸鼎的原因在于政府免 除了农业税,使农民告别了千年“皇粮国税”。在全国范围免 除农业税是我国政府依法有效履行其职能的体现。 农民铸 鼎一事表明,政府只有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 民所谋,才能得到人民认可,真正树立起权威。 07年 39(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6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亿多人,外出务工收入增加额占农 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25.9%。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来自东部、中部、西部的农 民工分别为3484万人、4251万人和2833万人,而在这三个地区就业的农民工则 分别为7404万人、1569万人和1572万人。 材料二: 表2 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单位:元)注:*2005年的统计口径与其他年份的统计口径略有差异。 材料三:据报道,2007年,来自某省农村的在京务工人员董先生当选北京市党代 表并出席中共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他是北京某居民小区的保洁员,15年如一日 勤恳工作,深受好评。年 份 地 区20 0 020 0 1200 220 0 3200 4200 5 *东东 部11 3 3 412 8 1 1141 5 916 2 0 7182 1 7237 6 8中 部59 8 263 9 5669 177 5 7948 1106 0 8 西 部46 8 750 0 7547 361 8 7721 9933 8(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农民工流向的特 征,并简要分析形成这种特征的经济原因。(8 分) (2)针对材料二所反映出的问题,从落实科 学发展观的角度提出解决思路。(6分) (3)进城务工人员为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理应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简要说明价值选择 的最高标准与价值创造和实现的途径。(8分)(3)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应该以更 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个人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对社会的贡献越多,自身 的价值就越大。再如:08年宁夏卷38题 38(16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1860年被英法联军大 肆抢劫后焚毁,现在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圆 明园遗址保护和重建方案的争论充分展开,目前主要有原址整体复建、原 址部分复建、遗址附近复建、异地重建等观点。(1)赞成上述哪种观点?请从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的角度阐述你的理由。(7分)(2)选择方案的过程也就是权衡利弊的过程。简述其中所体现的得与弊的辩证关系。(6分)(3)假如让你制定方案,首先应抓什么环节?在这个环节你主要应做哪些工作?(3分)(3)答案要点: 调查研究 查找和核实有关圆明园的原始资料 ,通过座谈会、互联网等渠道听取意见、征询建议,了解有关文化遗址保 护的法律、法规,走访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等。 要求至少写出两项 。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09江苏38题(28分) 网络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某中学高二(2)班的同学以“网络与 生活”为主题,开展综合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走访、上网、咨询、查阅等途径获 得如下信息: 信息一:网络与经济: 国家工商、物价、卫生、农林等部门通过网络与遍布全国各地的检测点相联,及 时掌握信息,对大宗物资储备、工农业产品价格波动、疾病防治等实施监控。众 多企业通过网络在国内外建立了技术研发、市场调查、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的体 系。当今,网络购物、网络教育、网络服务、刷卡消费等已经走进百姓生活。据 统计,2009年“五一”三天假期里,某地居民跨行刷卡消费额达7、7亿元,比去年 同期增长45%。 信息二:网络与政治 公民可以通过网络发贴子、留言、在线交流等方式,就教育、医疗、住房、就业 、社保等国计民生问题,向各级政府决策部门进言献计,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 员进行评议和监督。目前,各地政府陆续成立或指定专门机构负责收集网络上的 社情民意,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或回答咨询,这已成为继信访、接访之外群众表 达民意的一种时尚。 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1)同学们就网络给经济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行了深入探 讨。请结合信息一谈谈你的认识。(8分) (2)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 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请你结合信息二予以说 明。(12分) (3)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体会到网络发展及其应用有着广 阔的前景。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探讨怎样更 好地利用网络服务于社会生活(8分):(1)政府利用网络能够更好地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以便对经济实 施有效的宏观调控。企业通过网络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信息,优化资源配 置,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消费者 通过网络改变了消费方式,使生活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2)公民通过网络表达意愿、进言献计和评议、监督政府,提高了公民 的政治参与热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地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更广 泛地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促进政府机关改进工作、密切政府与群众 的联系,进一步贯彻对人民负责原则和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促进决策的 民主化和科学化。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 民当家作主。 (3)从联系观点看,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应当利用网络与社会 生活广泛而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发挥网络固有的功能。从发展的 观点来看,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应当利用网络技术的发展, 不断创新网络服务于社会生活的新形式新途径09年苏37题(18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五四运动爆发90周年。某校 高三(2)班同学通过主题班会、课外学习等活动,进一步了解五四运动以来中华 民族走过的风雨历程、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回顾不平凡的 2008年,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大家商定开展以“弘扬民族 精神,共建精神家园”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参与讨论 在资料搜集过程中,有同学把收集到的以下三幅图片挂到班级网页上,引起了同 学们的关注。大家纷纷把自己收集到的相关图片也挂到网上。这些图片大多反映 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同学 们被深深感染,并跟贴展开讨论。(1)有同学跟贴认为,“只有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 弘扬者。”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的加以评析。倡议行动 通过个别访谈和网上调查,大家发现在部分中学生中存在以下问题:有的片面强 调自我,不能主动关心集体与他人;有的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缺乏耐挫力;有 的贪图享受,追求“时髦”,盲目攀比;有的只想从事报酬优厚、安逸的职业,不 愿从事艰苦的工作。针对上述问题,大家准备以“弘扬民族精神,从我做起”为主 题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 (2)请你就倡议书的内容,分别从生活与哲学、经济生活的角度,各列 出三条提纲。 建言献策 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大家认识到学生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与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 文化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建设精神家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经过进一步 调查、论证,同学们就“优化文化环境,共建精神家园”形成了一份建议书。有同 学认为正义具有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职能,提议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将该建 议书发送给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 (3)你认为还可以将建议书发送给本市的其他哪些机关,并请你运用所学的政 治生活知识,分别说明发送给这些机关的理由。(1)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是维系中华 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推动中华民族社会实践的精神动力。它不仅集中体现 在重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也体现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并 非只有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都。我们每个人都 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2)生活与哲学角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弘扬奉献精神;正确处理个人 与集体的关系,弘扬集体主义精神;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 。经济生活角度: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自学抵制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就业 观,立志艰苦创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继承节俭美德。 (3)市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为人民服务的 宗旨。市人大。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本行政区域内 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讲座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启示:07、08年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充分说明了在平常教学及高考 复习中,如何对待“综合探究”课的问题!对策:充分认识新教材新增 “单元综合探究课”的独特作用,注重 对“综合探究”课内容与方法的学习与研究“综合探究”课是新课程教材呈现的新方式,设置这一课型,旨在帮 助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从根本上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 把所学知识贯通起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各种观点的思维辨析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既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还蕴涵基本的理 论知识,它是每个单元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具有体现本单元相关知 识的联系和运用的功能。综合探究课注重的并非仅是学生获得多少知识 ,而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帮助学生自主地 参与获得多种综合知识和多层次能力的过程,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和提 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方面的培养正体现了新课程的宗旨。二、 探究类试题的特点 1、关注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是教学的要求, 也是高考的要求。高考探究性试题以社会热点材料为情境, 使试卷具有时代感,既能引导学生克服的不良读书习惯,又 能考查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如高考政治广东卷08年 第40题考到冰雪自然灾害,08年四川卷考到限塑令问题,08 年江苏卷考到奥运会问题。08年宁夏卷第38题文化遗址保护 问题。 2、关注地区热点。山东实行自主命题以来,文综考试中政治 探究性试题多以一年来山东本地的热点材料为情境设置的。 如07年山东高考题中的三农问题,08年山东高考题中的水价 听证会等。 3、体现人文关怀。体现人文关怀,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是 近几年来高考试题的一大特点。如2008年全国高考文综卷第 38题第三问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为情境,考 查共享发展成果的问题,2008年海南高考政治卷中第24题考 查最低工资标准及“裁员”问题等都体现了人文关怀。 1确定探究课题类: 例(江苏08)情境三:同学们了解到,北 京有为数众多的青年学生加入到奥运志愿 者行列。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在江苏选拔 产生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