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开 题 报 告学生:朱璋龙 专业: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导师:张传燧教授题目:我国当代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问题研究一、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一、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论文选题来自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当代中国重大教育问 题史研究的子课题当代中国课程与教学论问题研究 ,即本论文将是当代中国课程与 教学论问题研究的一部分。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已经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 育大众化目标1。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许多被遮蔽了的高等教育问题凸现出来,其中质量问题成为广大国民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质量就是生命。 ”决定着学生培 养质量和办学质量的是高等学校的课程与教学。课程既是培养人才的载体,也是教育教学 的核心,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只有通过课程与教学才能得以具体化和实现。课程与教学是 学校教育中最富有意义的领域之一,课程与教学研究亦成为教育研究的重心之一。所以现 代的教育改革无不以课程与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各高等学校正在对大学课程与教学进行积 极思考,实践着各种课程与教学改革方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同样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 因此,本研究任务之一是紧紧跟随它的发展轨迹,对 50 多年来的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 发展的轮廓作尽量准确而科学的把握和分析,探索其发展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藉以启 发心智,推动我国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更健康,更完善地向前发展,为当今高等学校 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课程论与教学论服务。所以,本研究具 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实践性价值。二、本研究的国内现状二、本研究的国内现状 我国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的著作、论文不计其数,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有:1.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 (王伟廉,邬大光)2.大学教学学 (张楚廷)3.中 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 (熊明安)4.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 (李成良,顾美玲)5.高等学 校教育鉴定与水平评估 (许建越) ,等等(论文部分不在此列出) 。还有一些论说散见于有 关高等教育学的论著当中。但是对当代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重大问题从历史序上进行排列 分析从而找出必然性规律的著作尚不多见。本研究将对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问题进行历史 序上的梳理,并对我国当代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做些有理有据的预测,具 有史(教育史学)论(教育理论)结合与史(教育历史)实(教育现实)结合的特点,从 而也使本研究具有了开拓性、探索性、创新性、前瞻性开拓性、探索性、创新性、前瞻性的特点。三、本论文的研究视点三、本论文的研究视点 1.历史学视点 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辨证观来考察建国以来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走 过的道路,找寻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特点、规律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史为鉴,使我 国当前正在进行的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能更明智,更合乎规律。 2.哲学视点 马克思主义强调研究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本研 究既要分析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要分析其局限性和其中 存在的问题和弊端;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高等学校教育应关注大学生学习1 上海市教科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高校扩招三年大盘点J教育发展研究2002.92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关注大学生人格的完整性与能力培养的全面性,从哲学的高度来考察 高等学校课程是本论文的任务之一。 3.教育学视点 从高等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角度研究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否 合乎规律,从课程论关于课程本质的认识来考察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可能会很有意义。 4.心理学视点 当代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为我们研究高等学 校课程与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5.社会学视点 社会的发展影响到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改 革也应该回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四、本论文确定研究问题的原则和标准四、本论文确定研究问题的原则和标准 本研究所选问题应是贯穿与新中国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过程始终并对当前乃 至今后课程与教学改革有重大影响的那些重大的基本的带有全局性的问题;注重各个问题 之间的内在逻辑性;所选问题包括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之中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问题。 根据以上原则标准,本研究拟对以下问题加以研究:1.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史研 究;2.高等学校课程改革与教学的使然因素分析;3.我国当前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的价值趋 向研究;4.高等学校课程结构体系与教学内容研究;5.我国当代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趋势研究。五、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五、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1.本研究力求对新中国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问题从哲学的高度进行理论审思,寻 求贯穿历史发展全过程并影响新中国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发展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及其发 展演变的关系特点和规律,以期该研究能对当今中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有所借 鉴与参考。 2.本研究采用历史纪事本末的方法,廓清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来龙去脉、分析 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及其特点。 3.本研究要充分占有史料,分析中国当代高等学校课程结构模式与教学中存在的优点 与不足,并指出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六、本论文的研究的方法六、本论文的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1)思辨研究法。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的结构体系的历史、现状的重大问题的梳理、 总结与提升需要,指出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向同样需要。 (2)文献研究法。这是把握和了解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和现状的重要方法。 (3)比较分析法。对不同历史阶段的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进行比较,对中外高等学校 课程与教学进行比较等。 (4)实际调查法。调查各高等学校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实践的实际,对实际开设的课程 科目进行分析归类,对大学生进行课程与教学的满意度调查等。附:提纲附:提纲3我国当代高校课程改革及其理论思考朱璋龙 第一部分:高校课程改革第一部分:高校课程改革 一、建国以来高校课程改革发展脉络一、建国以来高校课程改革发展脉络 (一)无奈的选择“以俄为师”:走向“大一统”的高等学校课程改革 1.改革的背景与进程 2.改革的结果及特点 3.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的改革与调整 (二)步入灾难10 年文革的严重破坏 (三)走出迷宫19781992 年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发展 1.拨乱反正期间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恢复和调整 2.改革的背景与进程 3.改革的结果及特点 (四)迈向成熟1992 年以后改革取得的巨大成绩和遇到的困难、挑战 1.改革的背景与进程 2.改革遇到的挑战与困难 3.改革的结果及特点 二、影响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因素分析二、影响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宏观层面 1.历史文化传统对高校课程改革的影响 2.他国高校课程改革经验对高校课程改革的影响 3.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新发展对高校课程改革的影响 4.高等学校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 (二)微观层面 1.培养目标对高校课程改革的影响 2.学科建设对高校课程改革的影响 3.专业设置对高校课程改革的影响 4.课程实施与评价主体对高校课程改革的影响第二部分:理论思考第二部分:理论思考 一、高校课程改革的哲学思考一、高校课程改革的哲学思考 (一)课程的价值观:大学课程为谁而改? (二)课程的知识观:大学课程要改些什么? (三)课程的目标观:大学课程改革给了学生些什么? (四)课程的方法论:大学课程由谁如何改? 二、对高校课程未来的思考二、对高校课程未来的思考 (一)高校课程改革的追求 1.自然性与人性化追求; 2.独立性与创造性追求; 3.开放性与民主性追求; 4.超前性与综合性追求。 (二)高校课程的未来发展趋势41.人文的、科学的、社会的课程并重,加强人文课程 2.多学科相互渗透,课程设置综合化、社会化 3.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个性化课程增多 4.更新课程内容,向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发展 5.拓宽课程范围,加强基础课教学,增强方法类课程 6.课程编制方式趋向模块化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一)专著类(一)专著类 1王伟廉.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50 年课程卷序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 2王伟廉,邬大光.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 3毛礼锐,沈灌群. 中国教育通史(第六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3. 4王炳照,阎国华.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八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6. 5张楚廷.大学教学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张楚廷.教学论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7余立.中国高等教育史(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4. 8熊明安主编.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重庆教育出版社,1999,7. 9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 10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11韩延明.大学教育现代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12李成良,顾美玲.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13许建越.高等学校教育鉴定与水平评估.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2. 14赫冀成,张喜梅.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比较M.哈尔滨:东北大学出版社,1994. 15胡建华,陈列,周川,龚放.高等教育学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16李新柳.高教问题探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7吴永军.课程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 18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国教育报,1998-08-30. 19中央教科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0廖哲勋.课程学.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1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2陈玉琨,沈玉顺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二)论文类(二)论文类 1、王伟廉.建立我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理想模式的探讨.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4). 2、王伟廉.当代高校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及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研究,1990,(3). 3、王伟廉.中国高校课程体系改造的历史、现状及展望.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7, (4) ,4、王伟廉.高等学校本科课程编制的层次问题. 高等教育研究,2002.5.64-68. 5、王伟廉.学术领域的特点对大学本科课程编制的影响.江苏高教,2002.4.35-41. 6、张红,张艳等.中国高校课程改革及发展趋势.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5). 7、王根顺,饶慧.我国现代高等学校课程的形成、发展与改革.高等教育研究,1995,(4). 8、刘剑虹,汪贤泽.建国五十年高校课程理论研究概述与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1). 9、赵长林,董泉增.哈佛大学的课程改革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1.112-114 10、刘贤红.哈佛大学课程选修制的发展及其借鉴.黑龙江高教研究,1998.6.89-91. 11、刘振天.论大学教学内容更新的策略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02, (9). 12、曾昭抡.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问题.人民教育,1952,(9)613、李发伸.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2, (10). 14、冷余生.大学课程论初探.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4). 15、李现曾,杜锡珏.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学分制视野.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6).16、许建领.高校课程综合化的渊源及实质.教育研究,2000,(3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