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与尼泊尔的交往中国与尼泊尔的交往在印度吠陀和史诗文献中经常提到一个叫基罗泰的民族,他们生活于今尼泊尔一带的山区,可能即是尼泊尔的史前居民之一。在佛陀时代,尼泊尔谷地由基罗泰人建立的王朝统治着,据说当时的国王已是第七代统治者,名叫耆多陀底。公元前 265 年,阿育王曾到过尼泊尔地区,在佛陀的出生地立有石柱。尼泊尔的历史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古代史阶段,大约从李查维人的统治时期开始,经过五世纪时马纳德瓦统治尼泊尔地区和七世纪的鸯输伐摩统治时期;中世纪史阶段从十二世纪到十八世纪,而近代史阶段则从十八世纪末开始。尼泊尔文化作为南亚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国进行交流,其中有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吐蕃。633 年左右,年方 16 岁的松赞干布派噶尔东赞前往尼泊尔请婚。噶尔东赞(即禄东赞)带上赞普手书泥文三封,五枚金币,朱砂宝石的琉璃盔一顶及途中用品,启程西行来到泥婆罗。当时的泥婆罗是以今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为核心的统一政权。其王汉文名字即前面提到的鸯输伐摩,意为光胄,是泥婆名阿姆苏瓦尔马音译。噶尔东赞一行来到王宫前,奉上金币礼物请婚。该王并未爽快允诺,而是找各种理由进行推托,实际上是卑视吐蕃的文明。据尼泊尔史书记载:“阿姆苏瓦尔马本人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酷爱艺术和文学。他写了一本文法书。在他的宫廷里,文人学士都受到敬重。他以一个公正的、不偏不倚的统治者而闻名。 ”可是,面对松赞干布动辄要率 5 万军队前来踏平王宫的威胁,以及印度戒旺日益紧近的扩张形势,使他胸无御敌良策,只能答应将女儿布里库蒂即墀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化干戈为玉帛。墀尊公主听从父王之命,带着释迦牟尼 8 岁身铸像、尊胜弥勒、度母旃檀像、吠琉璃宝钵、金银财物,以及大量珍贵药材和珍衣美食、10 名侍女等,辞别父王前往吐蕃。泥婆罗的送亲臣民送至芒域而还。芒域即今西藏阿里普兰至后藏昂仁、吉隆等县一带。据此,我们知道,蕃尼联姻与交往的道路是由吉隆南入尼泊尔道。墀尊公主至逻些(拉萨)时,吐藩的大臣、百姓击鼓奏乐隆重欢迎。松赞干布在众人的庆贺声中,与墀尊公主交杯饮酒、互系彩线,结为夫妻。松赞干布下令建立王宫。墀尊公主的寝宫有 9 层,与赞普寝宫以铁桥连接,桥上悬挂绫幔、拂尘、铃铛,壮丽无比。墀尊公主在吐蕃的活动,最著名的是修建大昭寺。据说,起初屡建屡毁,墀尊公主请文成公主为其勘察地形,确定建寺地点。638 年,大昭寺尊基,次年修神殿。主要由泥婆罗工匠负责建筑工程。在殿堂中部用蓝琉璃色彩,绘有水纹图,内有鱼、水妖、水鸟等。所有柱子均作金刚橛状。墙壁每隔一肘长即砌有五彩砖,内外共建 5 层,盖顶后再砌彩砖。殿上有砖、珍珠、宝石装饰的青蓝色女墙檐,围以系铁铃索。柱上、墙上多依泥婆罗体制,画以佛教人物、故事和本教图案。松赞干布命名为“幻显”寺。墀尊公主出嫁吐蕃,不仅带来了泥婆罗的佛像、法器及佛教影响,而且带来了色彩斑谰的泥婆罗建筑和绘画艺术。据松赞干布遗训记载,松赞干布请四方学者前来吐蕃译经,其中也请来泥婆罗的锡拉曼殊大师,并由墀尊公主担任翻译,译出了经藏 、 华严经 、 观世音菩萨经咒等。在吐蕃医学的 13 种医疗法中,即有泥婆罗疗法;而墀松德赞迎请的四方九名医中,也有泥婆罗一人。泥婆罗的建筑艺术与绘画艺术,在吐番地区自成流派,享有较高声誉。这是泥婆罗文化魅力与影响的佐证。另外,僧人的往来也为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唐代名僧玄照,于贞观十五年之后,在文成公主的帮助下,从西藏经尼泊尔到达印度,回来时因发生战争未能走原路,最后客死于印度寺院中。唐初僧人道宣(596667 年) ,他在所著释迦方志遗迹篇中也提到过此道,从青海乐都出发,有三道通往印度, “其东道者,从河州(今甘肃临夏市)西北渡大河(即黄河) ,上曼天岭(小积石山) ,减四百里,至鄯州(乐都) 。又西,减百里至鄯城镇(今西宁市) ,古州地也。又西南减百里,至故承风戍(今湟源县境) ,是隋互市地也。又西减二百里,至青海(即青海湖) ,海中有小山,海有七百余里。海西南至吐谷浑牙帐(即伏俟城,今共和县铁卜卡) 。又西南至国界,名曰白兰羌,北界至积鱼城(四川石渠) ,西北至多弥国(玉树通天河一带) ,又西南至苏、毗国(在怒江、金沙江上游一带) 。又西南至敢国(今西藏拉萨西北) ,又南少东至吐蕃国,又西南至小羊同国,又西南度呾仓法关(在拉达克岭东) ,吐蕃南界也。又东少南、度未上加三鼻关。东南入谷,经十三飞梯,十九栈道。又东南或西南,缘葛攀藤,野行四十余日至北印度、尼婆罗” 。1此记载虽然不太确切,但大致概述了中国与尼泊尔交通要道的概况。此条道路的开通,在唐代为僧人前往天竺取经开辟了一条新的捷径。据唐代僧人义净(635713 年)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至少有以下几位高僧经此道进入尼泊尔及至印度:(1)前面提到的玄照,太州仙掌人,梵名般迦舍未底(昭慧) 。贞观年间,在长安城大兴善寺玄证法师处初学梵语,于是杖锡西行,背金符省(兰州)而出流沙,践铁门而登雪岭,沿丝绸之路沙漠道至中亚,过吐火罗,由罽宾道进入吐藩。蒙新嫁吐藩不久的文成公主周济,前往北天竺,至阇阑陀国,经四年,南下至中天竺摩揭陀国之菩提树。又过四年,来到那烂陀寺留住三年,再至弶伽河(恒河) ,受国王苫部供养,住信者等寺三年。后来,王玄策使天竺归乡,表奏皇帝。皇帝降旨令其回京。途经尼婆罗国,泥王遣人护送玄照至吐蕃,使其得以再见文成公主,深受礼遇,资给归唐。后来玄照在 664665 年再次往天竺取经,因病在中印度去世,年 60 余岁。 (2)道希,齐州历城人。梵名室利提婆(吉祥天) 。贞观年间,沿丝绸之路沙漠道西行,约略也取罽宾道入吐藩,由于吐藩未行佛法,只好改装俗人前行。后在中天竺病逝。 (3)玄太,新罗人。梵名萨婆慎若提婆(一切智天) 。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 年)取吐蕃道,经泥婆罗到中印度。礼菩提树,详检经论。后仍由吐蕃道返回。在吐谷浑故地遇见道希法师,覆相引致,还向大觉寺,后归长安。 (4)玄恪,新罗人,与玄照一起经历吐蕃道至天竺。 (5)道方,并州人。出沙碛,到泥婆罗,至大觉寺住锡,得为主人。经数年,还向泥婆罗。 (6)道生,并州人,梵名旃达罗提婆(目天) ,贞观未年,从西藏往游中天竺,到菩提寺、那烂陀寺,又东行十二驿,在一所王寺学小乘三藏精顺正理。多携经像,言归唐朝,行至泥婆罗,遇病而亡。 (7)末底僧诃,长安人。俗姓皇甫。与师鞭同游至中天竺,住信者寺,少娴梵语,未详经论。思还故里,路过尼婆罗,遇患身死,年 40 余岁。 (8)玄会,长安人。从北印度入羯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 ,曾为该国王赏识,乘王象、奏王乐。后失意,南游印度,少携经教,思归故居,到泥婆罗,不幸而卒。 (9)复有二人,在泥婆罗国,是吐蕃文成公主奶妈的儿子。起初二人同时出家,后来一人还俗,住天王寺,懂梵语梵书。在吐番王朝灭亡以后的两个多世纪里,周边地区的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这就是伊斯兰教军的扩张和高原西、北、南部的伊斯兰化。逃难的印度佛教僧人,给吐蕃带来了又一股、也是最后一股较大的思想与文化影响。这一局势,以及吐蕃的全方位内倾中国内地,使青藏高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呈现出相对单一的趋势。但是,以商业贸易为核心的对外交往却也在传统的作用下,继续存在和发展着,其中南亚商业文化的影响尤为突出,尼泊尔文化为其主要内容之一。元代时尼泊尔著名工匠阿尼哥在吐蕃维修黄金塔,且随帝师八思巴通过青藏高原来到大都(北京) ,传来尼泊尔的建筑和雕塑艺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尼泊尔屡遣使贡金塔、1参阅足六喜六唐代的吐蕃道 、 支那佛教史学第 3 卷第 1 期昭和 14 年(1939 年) ;范祥雍唐代中印交通吐蕃一道考 , 中华文史论丛1982 年第 4 期,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佛经、名马等方物。明朝也赐其银印、玉、图书、诰敕、符验、幡幢及彩币等。永乐十六年(1418 年) ,尼泊尔遣使来贡,明成祖命中官邓诚赍玺书、锦绮、纱罗往报之。所经罕东、灵藏(四川德格) 、必力工瓦(止贡、今墨竹工卡直孔) ,乌思藏及野蓝卡纳,皆有赐。1427 年明宣宗复遣中官候显赐诸番,遍历乌思藏、必力工瓦、灵藏、思达藏诸国而还。清代时,尼泊尔境内的巴勒布一区,其民分为三部,即布颜罕、叶楞罕和库木罕。雍正十年(1732 年) ,三部遣使至西藏,经驻藏大臣等上奏,皇帝准其内附,并颁敕封三道,赐其蟒缎、玻璃、瓷器等物。1734 年,三部遣使来藏并请求赴京进贡,获准后,取道卫藏地方来至北京,其贡品有哈达、珊瑚树、珊瑚串、琥珀、金丝织成的卡契、各色卡契缎、白卡契布、犀角、孔雀尾扇、黑香、各色药、银丝织成的卡契缎、各色巴勒布的布匹等。经中国境内到印度至尼泊尔的人一般为求经拜佛,而从尼泊尔到中国的,多半是由于经商。尼泊尔进入西藏道路有四条:一是由加德满都(噶多曼都)至吉隆(济陇) ;一是由加德都经郎卡格密至聂拉木;一是由叶楞城至绒辖;一是由鄂博出喀达之东南。聂拉木、绒辖、喀达、定结干坝、帕里,皆为南部要隘,其中聂拉木和吉隆为两个重要的商道要关,西藏地方政府于此沿卡收税,均与频繁的尼商往来有关。尼商在西藏的活动,起初不及克什米尔商人活跃,1792 年在拉萨的尼商只有 40 名,但是,清朝为了安定边防,曾采取限制外商活动的措施,规定:“每年巴勒布止准贸易三次,克什米尔止准贸易一次。 ”1无形中增加了尼商入藏活动的机会。不丹、尼泊尔、哲孟雄(锡金)皆属清朝外藩,因此对其进贡贸易,以及同西藏的直接贸易限制并不严密,收税也少, “凡巴勒布商民运来米在边界售卖者,每米一包,抽取一木碗,每年约收税米一百数十石,俱运交大昭(寺) ,以备攒昭念经之用。向巴勒布易换制办藏香之料,及纸张果品等物,运交商人。 ”对于运至藏内的金花、缎匹、珊瑚、珍珠、细软之物,按包取税。在尼商经营物品中,大米占据很大的数目,关乎民生,影响亦大。边界上西藏居民与尼泊尔人以盐易米、易布十分普遍,自由放任。十分重要的是,乾隆初期,西藏与尼泊尔交易是以碎银对尼泊尔银钱(章嘎) 。后来,不法尼商在银钱中掺铜冒充银章嗄,使白银大量外流。至清朝铸钱,并以新换旧,进行改革以后方始改变,但尼币依然通行无阻。1788 年和1791 年,统治尼泊尔全境的廓尔喀部两次武力侵藏,并抢劫扎什布寺。乾隆帝命福康安率大军平定,并颁布钦定善后章程二十九条,成为清代治藏的大政方针。尼商在藏的商业活动依然如故。民国时期,尼泊尔在西藏设一代表(武官)驻拉萨,有 2 名助理,30 名士兵。尼商享有治外法权。拉萨有 150 家尼人商店,千余人长期居住,其中商人占多数。此外,江孜、日喀则各商埠皆有尼人,总数近 3000 人。许多人娶妻生子,定居为贾。拉萨的商业文化,即包含有尼泊尔文化的浓厚色彩。与尼商传递物质文化的同时,尼泊尔的工艺匠人、建筑师、画工、雕塑家也在西藏地区辛勤工作着,传播着包括宗教艺术在内的精神文明。吐蕃王朝时期,墀尊公主所带工匠建大昭寺已发其先声,元代的阿尼哥修造萨迦黄金塔则集其大成。嗣后,西藏各大寺庙的修建和金顶等装饰,多有尼泊尔铜匠、银匠参与,而所有敬神用的金、银、铜器各种佛教画像、唐卡艺术,也多有尼泊尔工匠、画师力促其完成,氆氆染色更是尼泊尔人的行内技术,这些极大地丰富了尼泊尔与西藏、内地之间文化交流的内容。同样,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对尼泊尔也产生了很积极的影响,如 650 年时中国造纸术传入吐藩,20 年后天竺用纸已很普遍,而此前他们并不懂得中国的造纸术,而且没有纸。今天,西藏与尼泊尔造纸仍依旧法。1 松筠卫藏通志卷 11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