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0页
第2页 / 共60页
第3页 / 共60页
第4页 / 共60页
第5页 / 共60页
第6页 / 共60页
第7页 / 共60页
第8页 / 共60页
第9页 / 共60页
第1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022008 年司法考试真题中关于经济法的考题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拍卖标的物瑕疵的表述中哪一表述是错误的?(02109)02 年卷 1 第 9 题A委托人应向拍卖人告知拍卖标的物的瑕疵B. 拍卖人应向竞买人说明拍卖标的物的瑕疵C买受人对已明示瑕疵的商品仍可要求拍卖人承担瑕疵担保责任D对因买受人过错造成的瑕疵,委托人可行使瑕疵请求权的抗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拍卖法中拍卖标的物瑕疵说明义务的知识。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 拍卖人应当向竞买人说明拍卖标的物的瑕疵。第二十七条规定:委托人应当向拍卖人说 明拍卖标的物的来源和瑕疵。第六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 能保证拍卖标的物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故选项错误。 这类题目其出题目的是考查考生对法律条文中相似规定的综合归纳能力,在复习时, 考生应对此多加留心,否则往往在遇到时无所适从。2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税务行政机关可以采取税收保全措施。税收保 全措施适用于以下哪种纳税义务人? (02110)A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 B非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 C扣缴义务人和纳税担保人 D所有应履行纳税义务的纳税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税收保全措施适用对象的知识。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二十七条规定: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解缴税款,纳税担保人 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所担保的税款的,税务机关可以采取保全措施。但本题具体问的 是纳税义务人,由此可以先排除选项。选项的表述过于绝对,于法无据,可以先行 排除。而选项和是相反的两种纳税人,其中必然有一个是不符合题意的,具体到本 条规定,可以判断出选项不适用于保全措施。 做本类题目时,需要考生在复习法律条文时应在一些并行排列的如条件、情形等的 法律规定作出重点标记,以利于区分,才可以记得牢固。3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和劳动关系的性质,下列哪一项纠纷属于劳动争议?(021 11)A某私营企业职工张某与某地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机关因工伤认定 结论而发生的争议B进城务工的农民黄菜与其雇主某个体户之间因支付工资报酬发生的争议C某国有企业退休职工王某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因退休费用的发放而发生的争 议D某有限责任公司的职工李某是该公司的股东之一,因股息分配与该公司发生 的争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劳动争议的知识。我国劳动法第二条规定了劳动法处理争议范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而选项 、发生争议的当事人之间都没有形成劳动关系,因而不属于劳动法规定的劳动 争议范畴。4某民警在一次执行公务中牺牲,被公安部授予“一级英模”称号,并奖励奖金 1 万元,奖金由该民警家属代领,同时其家属还收到全国各地捐款共达 10 万元。对该民警 家属的 11 万元所得应否纳税存在下列几种意见,请问哪一种是正确的?(02112)2A对 11 万元全额征收个人所得税B对 11 万元全部免纳个人所得税C对 1 万元的奖金免纳个人所得税,对 10 万元的受赠金可减纳个人所得税D对 11 万元减纳个人所得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应征、免征、减征个人所得税的知识。解答 本类题目最好的办法是将三种方式以列表的形式进行比较记忆。个人所得税法第五条规 定可以减征个人所得税的情形有三种:一是残疾、孤老人员和烈属的所得;二是因严重 自然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三是其他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减税的。本题中因公牺牲民 警的家属属于烈属,其所得捐款和奖金应予以减征个人所得税,故选项为正确答案。 5下列关于矿产资源的说法中,哪一项是正确的?(02113)A任何矿产资源一律属于国家所有B关系国计民生的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一般矿产资源可以由集体所有C除依法由集体所有的以外,矿产资源一律属于国家所有D个人不能成为开采国有矿产资源的主体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宪法第九条的规定的知识。即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 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 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除外。本题容易使人混淆之处在于法律规定森林、山岭、 草原、荒地和滩涂可以由法律另行规定属于集体所有,但不包括矿藏和水流在内,即矿 藏和水流只属于国家所有。故选项为正确说法。6某甲在一企业工作,试用期未满便想解除劳动合同,请问下列各项表述中哪一项 是正确的? (02114)A甲应当提前 30 日以口头或书面形式通知企业解除合同B甲应当提前 30 日以书面形式通知企业解除合同C甲可以随时通知企业解除合同D甲在试用期内不得解除合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劳动合同解除条件的知识。劳动法中涉及劳动合同解除的有第二 十五条规定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第二十六条规定的用人单位应提前 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第二十九条规定的用人单位不 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第三十二条规定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的情形,该条规定的情形之一即在试用期之内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 同。预计今后司法考试可能会在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九条规定的情形内出题,需要 考生予以关注。7.下列选项中哪一个属于我国增值税的纳税人?(03112) A.从事房屋租赁业务的甲公司 B.从事服装销售的乙公司 C.转让无形资产的丙公司 D.从事证券经纪业务的丁公司 【答案】B 【考点】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 【解析】增值税的纳税人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 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8.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下列哪一种关于诋毁商誉行为 的表述是正确的?(03113) 3A.新闻单位被经营者唆使对其他经营者从事诋毁商誉行为的,可与经营者构成共同 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B.经营者通过新闻发布会形式发布影响其他同业经营者商誉的信息,只要该信息是 真实的,不构成诋毁行为 C.诋毁行为只能是针对市场上某一特定竞争对手实施的 D.经营者对其他竞争者进行诋毁,其主观心态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 【答案】B 【考点】诋毁商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解析】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 14 条:“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 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名誉。”又根据该法第 2 条第 2 款:“本法所称的不正当 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 为。”因此诋毁商誉的不正当竞争呢个行为有一下几点特征:只能发生在经营者之间; 所散布的事实必须是虚假的;有散布行为;诋毁的对象一般应该是特定的,但诸 如“对比广告”这种行为即使对象不特定也可构成;主观态度为故意。 选项 A,错。诋毁商誉行为的主体应为“经营者”。新闻单位不属于该法第 2 条第 3 款规定的“本法所称的经营者范围。”实践中,新闻单位帮助经营者实施诋毁商誉行 为的,可按民法有关侵权行为民事责任的规定处理。 选项 B,正确。诋毁商誉以“捏造、散布虚伪事实”为特征。本选项设定的情况为发 布真实信息,所以不构成诋毁行为。 选项 C,错。诋毁商誉行为的对象不以一个特定主体为限;如果一个行为同时侵害了 多个特定竞争对手的商誉,仍可构成诋毁商誉。 选项 D,错。诋毁商誉属于故意侵权行为。实践中,因过失致他人商誉受损害的, 按一般侵权行为处理。9.下列哪一事项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由劳动法调整?(03114) A.甲厂职工陈某操作机器时不慎将参观的客户蒋某致伤,蒋某要求陈某赔偿 B.汪某因身高不足.米而被乙厂招聘职工时拒绝录用,汪某欲告乙厂 C.丙公司与劳务输出公司就名外派劳务人员达成的协议 D.丁公司为其职工购房向银行提供的担保 【答案】B 【考点】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解析】本法命题的依据是劳动法第 2 条和第 3 条。 选项 A,错。工厂职工与外来客户之间不属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实践 中,职工在工作中给外来人员造成伤害的损害赔偿纠纷,适用民法有关侵权民事责任的 规定,不适用劳动法。 选项 B,正确。劳动法第 2 条第 2 款规定,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 劳动者依本法执行。该法第 3 条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本项设置的情况属 于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的过程中受到用人单位歧视引起的纠纷,应当适用劳动法的有 关规定。 选项 C,错。两公司之间的劳务输出协议属于商事合同的范畴。“劳务人员”不是 该协议中的权利义务主体。 选项 D,错。公司为职工购房向银行提供担保,尽管是为了职工利益,但担保法律 关系的主体为公司与银行,所以不属于劳动关系。职工与银行之间的购房贷款合同,也 不属于劳动关系的范畴。10.甲欲买“全聚德”牌的快餐包装烤鸭,临上火车前误购了商标不同而外包装十分 近似的显著标明名称为“仝聚德”的烤鸭,遂向“全聚德”公司投诉。“全聚德”公司 发现,“仝聚德”烤鸭的价格仅为“全聚德”的。如果“全聚德”起诉“仝聚德” ,其纠纷的性质应当是下列哪一种? (03115) A.诋毁商誉的侵权纠纷 B.低价倾销的不正当竞争纠纷 4C.欺骗性交易的不正当竞争纠纷 D.企业名称侵权纠纷 【答案】C 【考点】欺骗性交易行为 【解析】本题的命题依据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 5 条。 选项 A,错。诋毁商誉以捏造、散布虚伪事实,使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名誉受 到损害为特征。实践中,尽管经营者可能采用混淆手段诋毁竞争者(例如故意以“全聚 德”名义向市场投放劣质产品以毁坏其声誉),但并非所有的混淆行为都具有诋毁商誉 的目的和结果。本题未提供诋毁商誉的事实,故考生不可以联想到的或然情况作为答题 依据。 选项 B,错。低价倾销行为的特征是低于成本价格销售产品。本题虽有“仝聚德” 的价格低于“全聚德”的情况,但并未提供“仝聚德”的销售价格与其产品成本相比较 的数据,故不能判定有倾销行为存在。 选项 C,正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 5 条规定的混淆行为,均具有欺骗性质。考 生如果了解这种性质,便可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 5 条第 2 项的规定,做出正确判 断。 选项 D,错。本案中,“仝聚德”使用的是与“全聚德”相近似的商品标识,而不 是“全聚德”的企业名称(需注意,反不正当竞争法第 5 条第 2 项有“近似”二字, 第 3 项则无)。而且,题目表明“仝聚德”使用的商标不同,而包装和商品名称近似, 可见其直接利用的是“全聚德”的包装和商品名称。故本案的纠纷不能界定为企业名称 侵权。11.甲公司通过划拨方式取得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该土地上建成了一栋房屋,并将 该房屋出租给乙公司,每月得租金万元。后被土地管理部门发现。下列哪一选项是对 甲公司的行为和取得的租金收入进行恰当处置的方式?(03116) A.房屋租赁合同无效,甲公司应先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然后再出租房屋,已取 得的租金予以没收 B.房屋租赁合同有效,已取得的租金归甲公司,但甲公司应另行向国家缴纳土地租 金 C.房屋租赁合同有效,已取得的租金归甲公司,但甲公司应将租金中所含的土地收 益上缴国家 D.房屋租赁合同无效,甲公司应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但已取得的租金归甲公司 【答案】C 【考点】房屋租赁 【解析】本题的命题依据是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 55 条“以营利为目的,房屋所 有权人将以划拨方式取得使用权的国有土地上建成的房屋出租的,应当将租金中所含土 地收益上缴国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选项 A,错。第 55 条表明,法律并不禁止将划拨土地上建成的房屋出租,而只是要 求将出租所得租金所含的土地收益上缴国家。所以,这种出租行为是有效的。 选项 B,错。第 55 条的本意,是土地适用权的划拨性质不变,而只是要求在房屋出 租的情况下对土地收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