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市居民交通出行质量评价1 以广东清远为例 城市居民交通出行质量评价1 以广东清远为例 姜煜华 甄峰 摘要:摘要:随着快速城市化发展的道路,城市交通拥堵及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城市的宜居性成为当前国际城市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宜居理念对于交通出行有着特殊的要求,交通便宜度是影响城市宜居性的最重要因素2。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出行质量的概念并首次对其进行系统研究,试图从居民的角度提出一套评价城市居民交通出行质量的指标体系,通过抽样评价、定量评价及定性评价相互综合的方法评价城市居民交通出行质量,并以广东清远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同时通过实证研究来检验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操作性,根据研究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此进行调整与完善。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今后城市交通政策的制定以及建设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关键字:关键字:交通出行 出行质量 指标体系 清远 1 导言 出行质量,目前国内外对此尚未公认的定义,一般认为,城市居民在从一地到另一地的移动过程中, 对从出发到终止过程中各个交通环节所提供服务的满意程度。 伴随着城市建设理念与实践的不断进步, 宜居城市为交通出行提出了新的要求, 生活的便利与交通的便捷是反映城市文明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宜居水平(王琳、杨建军,2007) 。在国外,交通出行舒适、便捷是人们选择宜居城市的重要条件之一,美国交通署早在 20 世纪初就开始关注使城市更加宜居的城市交通改革。而在国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汽车数量急剧上升,城市环境日益恶化,交通出行已成为影响城市效率、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的突出问题。 在此背景下, 对于城市交通出行质量的评价研究显得日益重要,这对中国城市交通的研究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交通出行影响因素方面。 其中国外从多变量的角度对城市交通出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Cameron 2003;Covering,Schwanen 2006) 。而国内对交通出行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还处在定性描述或经验总结阶段, 虽然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也开始尝试进行定量研究(孙斌栋等,2008) ,但相对较为薄弱。随着城市交通出行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0301014) 2,3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科学技术司,2007。 4742向着宜居性发展这一目标的逐渐明确, 专家学者也开始尝试在城市交通的宜居性方面进行研究(张文忠,2007) 。总之,当前国内城市居民交通出行中存在着出行质量普遍不高的现象,但是如何对城市居民交通出行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相应的成果仍较少。 本文在归纳总结目前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从居民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城市居民交通出行质量评价体系, 并以广东清远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希望为城市交通政策的制定及建设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2 城市居民交通出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宜居理念影响并引导着城市居民交通出行的发展, 同时交通出行质量反过来也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以下试图提出一套城市居民交通出行质量评价体系, 为进一步促进城市交通发展和城市向宜居城市演化提供一种有效的分析手段。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城市居民交通出行质量评价不仅要遵循构建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层次性、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及可操作性等普遍原则,还应根据宜居理念的要求及当今居民出行的特征变化,满足现势性、可持续性及以人为本的原则。 (1)现势性 在城市规模、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不仅城市出行“量”大幅度增长,更重要的是居民对交通出行“质”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因此指标体系应满足现势性,符合现代居民的出行特征,满足现代居民的出行要求。 (2)可持续性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以环境及资源合理利用为前提的理性化需求模式将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人们在未来对出行需求将会更加理智,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社会。因此指标体系应满足可持续性, 促使居民出行朝着有利于环境保护、 有利于资源合理利用的方向发展。 (3)以人为本 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从城市居民的角度出发, 反映出行者出行的便利程度。 随着城市人本主义的发展,城市交通的发展将尽量满足每个居民的出行需求。因此指标体系应以人为本,真正维护城市居民的出行利益,从而提高居民的出行质量。 2.2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2.2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交通出行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影响影响众多,因素之间往往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出4743行行为除直接受交通出行状况特性、出行主体特性、出行特性、出行选择特性共同影响外,同时也受交通政策等社会经济环境所制约。 本文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是在批判继承前人研究成果之上, 综合考虑影响城市居民交通出行的特性因素, 对相关指标进行相互叠加并归纳汇总,最后得出评价出行质量的指标体系主要由出行道路的通畅度、出行目的地的可达度、出行设施的完善度、出行方式的公平度及出行环境的满意度五个方面组成(图 31) 。 2.3 评价体系的指标解读 2.3 评价体系的指标解读 2.3.1 总体概述 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递阶结构,按目标的不同,实现功能的差异,将系统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 3 个等级层次。其中,前四类指标对出行质量的直接影响较大,属于技术性指标;最后一类则对出行质量的间接影响较为明显,属于社会性指标。每类涉及众多因子,将 5 大类要素向下分解为 18 个指标(图 32) 。 图 3-1 评价体系构思思路示意图 出行方式的公平度 出行目的地的可达度 出行设施的完善度出行环境的满意度出行道路的通畅度 出行目的出行特性因素 出行时间出行距离交通出行状况特性因素 通畅性舒适性便捷性安全性出行主体特性因素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出行选择特性因素 自由类条件类竞争类社会环境特性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环境信息技术47442.3.2 各项分述 出行道路的通畅度用来衡量城市道路的拥堵状况; 出行目的地的可达度反映居民出行不同目的的平均出行时耗; 出行设施的完善度指城市道路交通公用配套设施的完备情况; 出行方式的公平度指城市居民出行量选用交通方式的不同而统计的频率分布情况; 出行环境, 即居民出行的软环境,指维护居民正常出行行为发生的外部条件。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通勤出行便利程度购物出行便利程度休闲出行便利程度市域出游便利程度社会停车泊位率 城市道路路面质量道路标识完备情况信号灯的配备情况公交车出行分担率小汽车出行分担率自行车出行分担率步行出行分担率 出行环境的安全度出行环境的环保度出行的政策环境 人均道路面积 建成区道路网密度道路面积率 城市居民交通出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出行目的地的可达度 出行设施的完善度 出行方式的公平度 出行环境的满意度 出行道路的通畅度 技术性指标直接影响社会性指标间接影响图 3-2 出行质量指标体系框架图 4745本文在参照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50220-95) 、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 5768-1999) 、 道路交通信号灯 (GB14887-2003)及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 (2007)等各项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城市交通建设经验,并综合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对各指标制定了相应的标准(表 31) 。 2.4 评价体系的指标标定 2.4 评价体系的指标标定 2.4.1 评价要素的满意程度评价 为了更科学的研究城市居民交通出行质量, 依据各个指标的性质, 体系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抽样评价部分、定量评价部分、定性评价部分。 表 3-1 出行质量指标标准表 4746第一部分为抽样评价部分第一部分为抽样评价部分,共 3 个指标,占总指标 16.7%,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评价,对问卷统计结果进行统计并标准化,得到单个指标的分数 Ci: Ci =Q*(A/N*1+B/N*0.5+C/N*0) 其中,Q 为指标的满分,A 为选择“较好”的问卷数量,B 为选择“一般”的问卷数量,C 为选择“较差”的问卷数量,N 为有效问卷数量,Ci为该项指标的得分。 第二部分为定量评价部分第二部分为定量评价部分,共 9 个指标,占总指标 50.0%,主要通过统计数据与标准值之间的计算进行评价,得到单个指标的分数 Ci: (1)指标数值越大越好时(AB 时该项指标得满分) :Ci =Q*A/B (2) 指标数值越小越好时 (AB 时该项指标得满分) : Ci = Q * (100%-A) / (100%-B) (3)当指标数值在某个范围内最好时(B1AB2时该项指标得满分) : 当 AB1时,Ci =Q*A/B1;当 AB2时,Ci = Q *(100%-A)/(100%-B2) 其中,Q 为指标的满分,A 为该项指标数值,B 为该项指标标准值,B1B2为该项指标标准值范围,Ci为该项指标的得分。 第三部分为定性评价部分第三部分为定性评价部分,共 6 个指标,占总指标 33.3%,主要通过对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进行评价打分,得到单个指标的分数 Ci。 2.4.2 评价要素的权重评价 本文采用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层次分析法, 对变量分别成对比较, 然后通过点数分配评分数量化得到权重。 本次对城市居民交通出行质量的权重分析涉及的变量有出行道路的通畅度(w1) ,出行目的地的可达度(w2) ,出行方式的公平度(w3) ,出行设施的完善度(w4)及出行环境的满意度(w5)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对 5 个变量进行分别成对比较,构造比较矩阵。 重要性的强度重要性的强度 定义定义 重要性的强度重要性的强度 定义定义 1 同等重要 6 很重要 2 稍微重要 7 特别重要 3 比较重要 8 非常特别重要 4 较重要 9 绝对重要 5 重要 表 3-2 要素比较的重要性等级表 4747第一步 w1 w2 w3 w4 w5 出行道路的通畅度(w1) 1 2 3 4 5 出行目的地的可达度 (w2) 1/2 1 2 3 4 出行设施的完善度(w3) 1/3 1/2 1 2 3 出行方式的公平度(w4) 1/4 1/3 1/2 1 2 出行环境的满意度(w5) 1/5 1/4 1/3 1/2 1 2.283 4.083 6.833 10.500 15.000 (2)对每一组变量分别进行纵向权重标准化。 第二步 w1 w2 w3 w4 w5 出行道路的通畅度(w1) 0.438 0.489 0.439 0.380 0.333 出行目的地的可达度(w2) 0.219 0.245 0.293 0.287 0.267 出行设施的完善度(w3) 0.146 0.122 0.146 0.190 0.200 出行方式的公平度(w4) 0.110 0.082 0.073 0.095 0.133 出行环境的满意度(w5) 0.087 0.062 0.049 0.048 0.067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3)对每一组变量分别进行横向权重标准化 第三步 权重 出行道路的通畅度(w1) (0.438+0.489+0.439+0.380+0.333)/5=0.415 出行目的地的可达度(w2) (0.219+0.245+0.293+0.287+0.267)/5=0.263 出行设施的完善度(w3) (0.146+0.122+0.146+0.190+0.200)/5=0.160 出行方式的公平度(w4) (0.110+0.082+0.073+0.095+0.133)/5=0.100 出行环境的满意度(w5) (0.087+0.062+0.049+0.048+0.067)/5=0.062 1.000 (4)为了便于计算,通过权衡,评定五要素的权重为:出行道路的通畅度 0.40,出行目的地的可达度 0.28, 出行设施的完善度 0.16, 出行方式的公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