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有 60 小题,共 60 分。每小题 1 分)1关于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基本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充足的水分 B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C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 D地球常遭小行星撞击2小行星带位于 A、水星与金星之间 B、火星与金星之间 C、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 D、木星和土星的轨道之间3出现在光球层的太阳活动是A黑子 B耀斑 C太阳风 D日珥右图是黄赤交角和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读图回答45 题。 4. 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图中角 是黄赤交角 图中角 是黄赤交角 目前度数为 2326/ 目前度数为 6634/A B C D5.此时北半球正值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右图是“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 67 题。6在 a、b、c、d 中,可能有生物遗体存在的是Aa Bb Cc Dd708 年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 B C D8下列地质地貌示意图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A.和 B.和 C. C.和 D.和9下列板块中,被称作海洋板块的是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南极洲板块 D.印度洋板块10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A.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B.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 D.大气热容量大,不易降温11.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 A.太阳辐射 B.太阳红外线辐射 C.地面的长波辐射 D.大气逆辐射12导致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的原因,最可能是A 生物进化 B 环境污染 C 环境变迁 D 陆地消失13近地面的风向是 2A.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高压 B.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C.与等压线平行 D.指向低压并与等压线斜交14下图为四地大气运动示意图,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15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位于同一纬度,其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16下列图中表示南半球暖流的是 17C 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是 A增温增湿B增温减湿C降温增湿 D降温减湿18.有关对流层厚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低纬度地区小于高纬度地区 B.某一地区夏季高于冬季C.沿海地区大于内陆地区 D.高原地区大于平原地区19.同一经纬度“高处不胜寒”的原因是 A.气压低 B.空气稀薄,吸收的地面辐射少C.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D.到达的地面辐射少20.引起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A.重力 B.摩擦力 C.地转偏向力 D.水平气压梯度力下图为“不同纬度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 2122 题。21水平方向上植被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苔原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整体性特征22甲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较丁山地复杂,其主要原因是甲山地 A海拔较高 B纬度较低 3C降水较多 D距海较远地理要素组成的有机体,不同的空间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据此回答 2324 题。23下列现象中,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环境整体性特征的是A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B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因素变化C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24下列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是A坐火车沿京九铁路沿途看到植被景观的变化B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玛峰南北植被类型不同C坐火车从乌鲁木齐到连云港看见植被景观的变化D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变化25云南丽江古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主要原因是A濒临海洋,受季风影响明显 B人口稀少C海拔较高,北有高山分布 D地势低平26在山岳地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原因是A为了降低线路坡度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C为了通过更多的山村 D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27关于能源资源及其利用的说法,错误的是A至 20 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煤炭时代”B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C18 世纪中期以前,煤炭在人类能源消费中占据首位D到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世界能源进入“石油时代”下图表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连续三天的天气状况,读图后回答 28 题。11 月 4 日 11 月 5 日 11 月 6 日2811 月 4 日白天云层的主要作用是A保温作用 B反射作用C吸收作用 D散射作用29.三天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A.11 月 4 日 B.11 月 5 日 C.11 月 6 日 D.无法判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认识和利用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加强。据此回答 3031 题。30下列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A气候资源 B森林资源 C太阳能资源 D矿产资源31内燃机的出现标志着世界能源进入A木柴时代 B煤炭时代 C石油时代 D核能时代读塔里木盆地示意右图。回答 3234 题。32我国的塔里木盆地沙漠广布,而同纬度的东部地区则森林茂密。这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4A 垂直分异规律B 地方性分异规律C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33 塔里木盆地周围山麓分布的绿洲属于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34图示地区有非常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其中全属于非可再生的是A 石油、天然气 B 天然气、太阳能C 太阳能、风能 D 天然气、风能35 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D森林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36我国东部地区夏季盛行A 西北风 B 偏南风 C 偏西风 D 东北风37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A干旱和泥石流 B台风与干旱 C洪涝与干旱 D台风与寒潮38与纽芬兰渔场的形成有关的洋流是 A.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 B.巴西暖流和秘鲁寒流C.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 D.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39下列气候与自然带名称搭配正确的是A温带季风气候一亚寒带针叶林 B地中海气候一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温带海洋气候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热带草原气候一热带雨林40.有关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A.季风仅分布在大陆的西部和南部B.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C.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形成东亚季风的重要原因D.东亚与南亚的夏季风成因相同4l人口增长模式归根结底取决于A人口出生率 B人口死亡率 C社会生产力 D人口总数42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比发达国家快的主要原因是A生存环境比发达国家优越 B人口的死亡率比发达国家低C生产力水平比发达国家高 D人口的出生率比发达国家高43关于人口增长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工业革命以前,人口增长为“低一低一低”模式B农业文明时期,人口增长为“低一低一高”模式C产业革命时期,人口增长为“高一低一高”模式D后工业化时期,人口增长为“高一高一低”模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规模、范围都在不断变化。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人类开发资源的数量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齐全,甚至用现代科技研制出一些能源的替代品,但仍有许多资源短缺、枯竭。根据材料,回答 35 题。44下列物质全部属于自然资源的一组是A铁矿、塑料 B石油、农田 C原始森林、地下水 D煤炭、化肥45我国人口数量逐年递增,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对策是 5A逐年降低人口增长数量和减少资源的使用量B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和数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切实保护耕地资源C发展科技,开发一切可利用资源D围海、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46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移D属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 1 000 千米以上47关于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A国际人口迁移是指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迁移只是指发生在一个国家内省与省之间的人口迁移C外出旅游、购物等发生的人口移动也属于人口迁移D国内的人口迁移即指由农村迁向城市的人口移动48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而表现出来的,即人们的生育目的、对生育子女数量和性别的看法。下列观念反映深受传统农业文化影响的是 “多子多福” 男性偏好 “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 重视子女质量 注重自我发展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A B C D49下列城市中,可以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的是 A大同、鹤岗、抚顺、开滦 B大庆、东营、玉门、塔中C鞍山、宝鸡、包头、白云鄂博 D石家庄、蚌埠、宝鸡、株洲50 下列城市位于京广线上并且其兴衰与京广线有关的是 A石家庄、郑州、株洲 B石家庄、郑州、宝鸡C郑州、株洲、宝鸡 D阜阳、株洲、武汉51在一定的市场区域,各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均表现为A正方形 B圆形 C正六边形 D正八边形52关于经济因素对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市场经济越发展,经济因素的影响就越小B商业用地的地租从市中心到边缘变化是最大的C城市中心对商业、工业和住宅这三种活动的吸引力大小是一样的D在市中心附近出现住宅区,是因为这里的通达度较高53关于城市功能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行政区、文化区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B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C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出现背向发展趋势D各种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54关于城市内商业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