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情感孕育在教学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应该以育人为使命。21 世纪不仅需要每一个公民知识丰富、能力超群,同时也需要 每一个公民具有良好的品德、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个性(性格化) ,即具有现代人的情感素养。 我们认为,要实现对情感素养的培养,首先要实现对课堂的情感优化,实行情感教学,这是基 础和重点;其次要进行情感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内化,这是必要的和 有益的补充。日常教学的课堂不应该只是“追逐成绩”的场所,应该体现出对三维目标的落实 和追求,实现对“人”的关怀与塑造。由此,情感教学和情感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应该体现出对 课堂的高效和师生情感的关注、重视和培养。 本课题试图以国内情感教学心理学创始人卢家楣的极力倡导的情感教学为指导(卢家楣, 上海师大教授,其“愉快教育”成为教育部素质教育三大样板之一) ,努力体现新课改的基本 精神与其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学习创新教育的基本精 神,耳濡目染几位“导师”的教育智慧灵光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进行积极地探 索与试验,努力实现对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专业情意的发展和高效课堂建设,创设优化的育人 环境,努力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实现学生情感的健康和谐地发展,实现学校培养人、发展人、 成就人(师生)的目的。 我们希望以此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实现层层优化去粗取精,最 终实现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和自然生成的创新教育目标,来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和教师的专业 发展进程。所以,进行情感教学和情感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就是优化认知教学,实现以情 优教、以情促知、知情并茂、和谐高效,进而塑造具有健康的个性和现代情感素养的人。 1、情感教育是社会发展、新课改推进和教学现状的需要。 以学生发展为本,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 和谐发展。因此,关注学生的需要、动机和情感特征,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实现认知和情感协 调,提高当代学生情感素养,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谐主动发展,就成为目前深化学校素质教育 的必然要求;加强情感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情智并茂、情趣丰颖的人,让学生快乐地学,在 不知不觉中进行学习方式转变,学到知识、锻炼能力,成为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迫切需要。 情感目标是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之一。新课程标准中的思想政治教学提出了创建高情感和高 认知和谐统一的教学新格局-以情优教,就是要求在充分考虑教学中的认知因素的同时,又 充分重视教学的情感因素,努力发挥其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的各个环节,优 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以达到教学最优化,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学的一个出发点。 然而,当前过度竞争和过度物质化,导致了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化” ,而在心理学工 作者对中学生的需要调查中发现:中学生普遍渴望人际和睦、关系协调、能得到爱也能关爱他 人,有真才实学、在审美、艺术等修养上得到提高,成为有情趣、有教养的人。 “满堂罐” 、 “填鸭式” 、 “一言堂” 、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课堂教学模 式仍然普遍存在。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生缺乏自主性学习,合作严重缺乏,缺失研究 性学习,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反而成为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 活融会贯通的藩篱。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因此,我们提出了本 课题进行研究,并进行了初步探索。 2、情感教学是学生心理特点、教学目标达成、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 情感教学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 活动积极化的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学生精神生活的主宰,是学生学好数学的 催化剂,不容忽视,课堂教学中应合理调节和充分利用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 高课堂数学效率。- 2 -值得高度关注的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出于青春期,学习任务重、心智不够成熟,情绪波动 大。他们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年期过渡的急剧变化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 懂事的特点,有强烈的“成人感”却只是“小大人” 。 情感方面。一是情感内容与日渐丰富,但较肤浅。初中生已发展到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 感,如集体主义情感、友谊感、理智感和美感。但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不够强,情感上波动 较大、社会性情感还不够深刻,有的学生甚至分不清是非、辨别不了美丑,出现哥们义气等不 正确的情感。二是情绪表现较全面。初中生不像小学生那样掩饰不了自己内心世界,而是极力 使自己的情绪不外露。但是,由于它们的意志力和个性意识倾向性发展得不够稳定,自我调解 和控制的能力较差,遇到一点事情时往往表现出或者振奋、激动、热情,或者动怒气、怄气, 甚至打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耐受挫折的能力不强。 意志行动方面。一是喜欢模仿,善于模仿。模仿是对榜样行为的一种效法。简单模仿是一 种本能倾向,复杂的模仿则是一种意识活动。初中学生喜欢模仿与他们意志行动的独立性尚未 成熟,易受替代强化和暗示有关,也与他们的思维独立性品质较差,容易接受生动、形象化的 教育的年龄特征有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生动地解释了这点。二是 动机的多变性,在一项活动的进程中,有个人动机坚定不移,并为之不惜付出一切意志努力; 有的人却大多是变换动机,尤其是在遇到困难时,常常不是作为意志努力,而是变换动机,逃 避困难。初中生动机的多变性是比较突出的,他们常常很容易被诱因直接引起的欲望所驱使。 这与他们的思维缺乏周密的推理和稳定性有关,也与他们兴趣缺乏稳定性有关。动机多变性反 映了初中生的意志行动欠成熟。自我意识方面。一是成人感。初中生由于自己的身体迅速长高,力气增强,精力旺盛,耐 力增加,能够参加一些比较繁重的体力活动,并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家庭 中的地位也有所改变,往往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他们希望象成人那样干出一番事业来,并 极力表现出成人的作风和气魄,同时也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他们宁愿承受艰巨的 任务,也不愿意受到特殊的照顾,在某些情况下往往表现出不畏风险、不怕困难、敢想敢干、 见义勇为的品质。二是自我评价能力一般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初中学生评价别人和自己的 标准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已开始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和原则性,不再以外部行为或效果作为 唯一的标准。初中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已能一分为二地指出哪是主要的,哪是次要的,能注意到 较全面地进行评价。有的学生能从实际出发,考虑到行动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然后灵活地运 用一般的道德准则来进行评价。三是重视对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培养。个体不仅能认识自己, 正确评价自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接受纪律的约束。初中学 生的意志品质发展得并不完善,其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很强。但他们对勇敢、刚毅、 顽强、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重视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具体表现在努力参加体育运动,热心参加 集体活动,自觉地完成学校和班级所交给他们的任务,并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等方面。 3、情感教学和情感教育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 有效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解决师生关系对立,情感淡漠,教与学的内在动力不足的弊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 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同时它又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引 进生活,联系实际,活动呈现”也是新教材的显著特点。它避免了知识化的倾向,简化了概念 阐述、逻辑分析推理过程,淡化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突出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的培养。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和成长的过程。因此,我们认 为,课堂应该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地方,课堂的生命活力来自于学习者对问题探究的敏感和好奇; 来自学习者在问题探索过程中的自主发现和创造;来自学生合作交流过程中不同观点的思辩和 启迪。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入手创建“以情优教 自主探究 合作生成”的政治高校课堂教学 模式,从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向自主、合 作、探究学习的转变,凸现学生主体地位,激活封存的记忆,唤醒沉睡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 3 -得到最大限度的现实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发展靠教师。教师是教育改革最直接的依靠和推动力量。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教师 教学的独特个性和课堂高效的问题,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斯宾 塞曾有过形象的比喻:“作为心智脂肪储备起来的知识并无用处,只有变成了心智肌肉才有用” 。如果我们教师总是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学生真的会“智无力” 。过去,我们是学生 的“师长” ,而今,我们应是学生的“学长” 。陶行知先生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高效课堂的构建,应该回归“教学生学”的本质,引导学生掌 握学科的基本概念,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主体建构知识的意义,解决“怎么学” 的问题;用以人为本的热忱和科学有序的方法,引领学生享受个性高效课堂带给他们的成长幸 福。 4、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高效课堂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 习情感,形成比较持久的的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试行) 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 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形势表明以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 热点。如果我们能够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从校本课程开发中产生学 习兴趣,必将取得令人欣慰的成效。 叶圣陶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初就提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 学中,大都采取“唯书”、“见成绩而不见人”的教育方式,学生一直处在知识被动接受者的 地位,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得 学生成为单纯的知识“容器”,教育成了“丢失了一半”的教育。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 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本课 题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探究的意识,从而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未来服务社会的创新品质和创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它是学生掌 握知识、培养素质和能力、开发智力的主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弱点是没能使学生成为教 学主体,学生往往处于消极、被动、受压抑的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既 不利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不利于开发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人类的 进步,社会的发展,文明的建设,都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在当今高科技发展迅猛、知识 爆炸的今天,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在学习、工作、生活、创造中,需要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共同合作,克服困难,达到目的。世界上,各种群体成功的典范,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作为一 名教育工作者,充分体会到当今中学生急需这方面的锻炼,来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去迎接未 来的挑战。因此,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势在必行。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时,教 师要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特别要鼓励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中的独创性和创 新精神。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是“各自为战”,也可以“分组分群”,还可以“你一言、我 一语”讨论式进行。对于一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