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2页
第2页 / 共52页
第3页 / 共52页
第4页 / 共52页
第5页 / 共52页
第6页 / 共52页
第7页 / 共52页
第8页 / 共52页
第9页 / 共52页
第1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 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域管治第一节 土地与土地利用第二节 土地的需求与供给第三节 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第四节 区域管治第五节 土 地 保 护第一节 土地与土地利用一、土地的概念(Land)由于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因而对土地的概念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加以定义。1.土地的原意土壤陆地及其水面地球的纯陆地部分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具有生 产力的综合体2.土地概念的扩展土地资产土地系统景观地球表面的自然经 济综合体土壤剖面图二、土地功能马克思曾指出:土地即“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 是人类“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生产(养育 )功能承载功 能仓储功 能景观功 能为人类生存 提供必须的 农畜产品一切建筑物 和构筑物 的载体矿产资源的 仓储功能土地本身的 形态和类型 具有舒适性 和美学价值三、土地的特性稀缺性空间性永续利用性不动性二、土地利用土地利用 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 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土地利用 可以是一项生产性活动,如种植作物、栽培树木 、养殖牲畜,也可以是一项非生产性活动,如建 筑住宅、修建公园等。三、土地的平面利用与立体利用农业用地,尤其是种植业用地,是平面利用,农业用 地向地下和空中利用的幅度都是很有限的。 土地的立体利用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能力和 利用土地状况的一种反映。它可以从如下多种指 标加以反映:1土地利用率2垦殖指数, 又称土地垦殖率四、土地开发利用程度3水面利用率4耕地复种指 数,又称耕地利 用率指每年实际播种使用的面积与已开 发为耕地面积总量的百分比5草原载畜量6建筑密度指在一定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 的基底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7容积率指一定地块范围内,建筑物的总建筑 面积与整个地块(或建筑用地)面积 之比8土地利用 集约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劳动力、资 金、技术等的数量,是反映土地利 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苏州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举措n苏州高新区对项目投资密度作出了严格的规定: 外资项目30万美元/亩,出口加工区工业项目50万美元/ 亩,内资工业项目220万元/亩,中新合作区按100万美 元/亩。在苏州,投资密度是第一位的,达不到要求决不 供地,只能租用标准厂房。土地价格可以商量,投资密 度没有商量余地。苏州高新区出口加工区,已建成的12万平方米电 子标准厂房全部为多层,最高达5层。在建的10万平方 米机械标准厂房也全部为多层。苏州工业园区已收回了10多宗外商因订单未落实 而迟迟未开工的用地,退还了购地款。 第二节 土地的需求与供给一、人地关系的集中反映粮食是人与土地相互作用的中间产物, 是人地相互作用最原始又是最强烈的中间连 结点。粮食产量的空间分异在一定程度上决 定着人地关系的空间结构。而粮食的生产和 粮食产量又与土地的供需矛盾密切相关。 二、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一)土地的需求土地的需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利用土地 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基本需要。人类对土 地的需求越来越广,为了保障有限的土地能满足 人类对土地无限需求的要求,有必要对某一城市 或某一区域的总用地需求量和各业用地需求量进 行预测和控制。 农业生产用地和农业建设用地预测,前者包 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产养殖业用地 需求量预测,后者包括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 、谷场、机车场等用地预测; 非农业建设用地预测,包括城镇建设用地、 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工程用地、特殊 用地、乡镇企业建设用地、农村个人建房用地等 预测土地需求量预测的项目:1平均增长法:以预测对象的历史数值为依据,按 其年平均增长率或增长量的发展趋势,推算预测对 象的未来数值。 2回归分析法:以相关原理为基础,寻求预测对象 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线性或非线 性回归方程,再根据方程推算预测对象的未来数值 。 3用地定额指标法:根据人口用地定额或生产规模 用地定额,按人口发展和生产发展规模推算规划期 用地需求量。土地需求量预测方法回归分析法在掌握大量观察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统计 方法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关 系函数。(二)土地的供给1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为依据。特点就是资源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它适宜利用方向。2根据区位条件,因地制宜。各个地方区位特点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一样,要根据具体的区位条件,因地制宜安排各类用地。3注意与环境的协调发展。4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土地供给宜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对土地需求的无限增加性,决定了土地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这个矛盾最集中反映在农业用地与非农建设用地或简称为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数量比例结构上,而农业用地主要是耕地,所以土地供应与需求矛盾的解决,实际上就是要协调好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供应之间的关系。(三)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n1997-2003年,建设用地占用耕地1326万 hm2,年均占用耕地1893万hm2,照此速度 类推,到2020年,将占用耕地33333多万 hm2;到2050年,将占用耕地近0093亿 hm2。第三节 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一、土地类型(一)按地貌特征分类 根据地貌、地形特性不同,常将土地分 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类型 。 (二)从农业开发利用的资源角度分类耕地;园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草地、草山草坡;宜农荒地、宜林荒山荒地;沼泽、沙漠化土地、沙质荒漠、戈壁;寒漠、石骨裸露山地、永久积雪冰川;沿海滩涂、内陆水域;城中、工矿、交通用地。(三)土地适宜性分类适宜不适宜当前不适宜永久不适宜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临界适宜(四)土地利用状况分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将土地分为8个一级类 型、46个二级类型。其中的8个一级类型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 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 树、桑树或其它林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 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1.0m,北方宽2.0m 的沟、渠、路、田埂,但不包括地面坡度6的 梯田坎。1耕 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 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50,或每亩株数 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果树苗圃等用地。2园 地3林 地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林木的土地 ,不包括居民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 沟渠的护路、护岸林。生长草木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指城市、建制镇、村庄及居民点以外的工矿、国 防、名胜古迹等企事业单位用地,包括其内部交 通、绿化用地。指居民点以外的各种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和民用 机场、港口码头用地,包括护路林。5城镇村庄工矿用地6交通用地4牧草地指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及表层被冰雪常年覆 盖的土地,不包括滞洪区和垦殖三年以上的滩地 、海涂中的耕地、林地、居民点、道路等。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盐碱地、沼泽地、沙 地、裸岩石砾地、梯田坎等难利用的土地。7水 域8未利用土地根据建设部1990年颁布的标准,城市用地分 为10大类,46中类,73小类,该10大类是:1居住用地2公共设施用地3工业用地4仓储用地5对外交通用地6道路广场用地7市政公用设施用地8绿 地9特殊用地10水域和其它用地城市用地分类二、土地利用分区(一)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二)土地利用分区的意义1通过土地分区,能更好地体现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通过土地分区,能够从空间布局上落实用地指标,协调产业间用地的矛盾,为各个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用地条件。3土地分区是土地用途管制的直接依据。 4用地分区是用地规划与用地管理联系的重要环节。(三)土地分区类型农业用地区、种植园用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其它用途区。住宅用地类型商业用地类型工业用地类型按 土 地 用 途城 市 基 准 地 价(四)土地分区体系土地分区可以按纵向(层次)和横向(类别)两种系统进行,因而构成一个土地分区系统。省级、地市级、县级和乡镇级按纵向的系统按横向的系统 大类、中类、小类林业用地区 农业用地区粮食生产用地区 经济作物用地区 渔业用地区人工水域(鱼塘) 自然水域(山塘、湖泊等 )(五)土地分区的依据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2 土地利用现状;3 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结果;4 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域布局规划;5 土地需求量预测结果;6 各类用地调整指标;7 部门用地布局规划;8 与土地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第四节 区域管治管治是通过多种利益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公共 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 的不足,从而获得共赢的综合社会治理方式。一、基本概念 管治空间管治空间管治是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功能、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 类型区,制定各类型区的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要求,以空间资 源合理配置为目标,实施区域的统一规划,以协调区域内各级 政府、各团体、企业、居民等不同主体的利益。二、空间管治的作用n影响生产要素的控制、分配、流通,提 高区域的整体社会经济效益n协调各部门之间的业务矛盾,提高公共 管理效率n为土地用途管治,城镇建设等方案实施 提供可操作的措施n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及引导性措施n可持续发展原则n强制性、指导性并存原则n空间准入的可操作性原则n与其他相关规划协调原则三、区域管治原则四、区域管治分区n优化开发区n重点开发区n限制开发区n禁止开发区第五节 土 地 保 护一、土地资源保护的必要性n截至2005年10月31日,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由2004年的 0094hm2减少到2005年的0093h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 的40%。由此可见,中国耕地保护问题正在经受着越来越大 的挑战,切实实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困难 重重。n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表明:我国耕地面积从1998 年的13亿hm2,已减少到2005年的122亿hm2, 8年间共 减少了0076亿hm2,耕地锐减趋势日趋严峻。n截至2005年10月31日,全国建设用地共计032亿hm2。 2005年当年新增建设用地2849万hm2,比上年增加6%。(一)土地资源的有限性 (二)自然灾害和人为不当的活动使大量土地损失 (三)人口不断增加,使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愈来愈 突出 (四)耕地减少的速度加剧,质量损失严重二、保护土地资源的基本措施(一)因地制宜安排各业用地 (二)适宜的土地开发和利用强度 (三)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态环境 (四)合理用水 (五)水土保持 (六)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三、切实保护耕地(一)保护耕地的战略目标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即保持现有耕地总量不再减少,并努力做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总量也有所增加。(二)保护耕地的基本策略1严格控制城镇发展用地规模,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2调整村镇居民占用地,部分退宅还地。3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增加土地利用面积。4进行土地整理、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5调整土地收益分配办法,建立保护耕地的经济制约机制。6改变土地管理体制,强化土地管理,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