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单元十一 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复习指要 1.考点扫描 (1)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工农武装起义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土地革命 (2)日本大举侵华 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3)红军的战略转移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2.能力指要 (1)掌握本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日本侵华的主要史实和特点。 (2)认识 19271936 年间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和影响。 (3)掌握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活动,认识其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和意义。 (4)了解国民政府的主要活动和内外政策,认识其政权性质。 (5)概括主要的抗日民主运动,并归纳其特点和发展趋向。 知识梳理 1.主要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 本单元包括 19271936 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国共两党由合作到对峙再到逐渐 走向合作;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渐取代国共两党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 盾,国内局势由内战走向合作抗日;中共探索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并从幼稚走向成 熟。 2.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1)对日本侵略的政策 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后,采取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国联主持“公道” ,结果使 东北沦陷。一二八事变中,一度实行不抵抗政策,后又妥协退让,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 从上海撤军。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1932 年抛出。实质是继续对日妥协,全力剿共。如在华北 事变中,达成“何梅协定” ,采取适应日本“华北政权特殊化”要求的方针。 联共抗日政策:1936 年底,在民族危机加重和国内外压力下,被迫实行“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的政策。 (2)对中共和进步力量的政策 从“” “剿共”到“联共抗日”的政策:大革命失败后,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 命群众,实行政策。19311935 年,连续发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五次“围剿” ;红军 到达陕北后,又策划“剿共” 。1936 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其被迫走向联共抗日。 对进步力量的镇压政策: 1933 年,镇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活动; 1933 年,与日伪军 夹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1933 年,进攻福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和十九路军。思考讨论阶级分析法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试以 20 世纪 30 年代前半期国民政府对中共及其 他抗日力量和日本侵华的不同政策来揭示它的阶级实质。 提示:从国民政府对中共及其他抗日力量的“围剿”镇压和对日本侵华由不抵抗到 “攘外必先安内”的变化,来揭示出其阶级实质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具有反动的 本性。3.中国共产党的探索 (1)进行“工农武装割据” ,开辟革命道路 大革命失败后,先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揭开了创建人民军队,由城市转 向农村的序幕。 积极创建和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进行土地革命,加强根据 地经济建设,进行反“围剿”斗争,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实施战略转移,进行工农红军长征,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2)召开会议,加强党的建设 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标志着党的工 作重心开始转移。 遵义会议,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领导 核心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为后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 成奠定了基础。 (3)组织抗日救亡运动 东北沦陷后,组织抗日联军,抗击日本侵略。 与福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签订抗日停战协定 ,声援其进步活动。 领导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高潮。 (4)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华北事变后,发表“八一宣言” ,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的策略,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的序幕, 而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日本侵华的扩大 (1)1927 年的“东方会议” ,确立了吞并东北,侵略中国的方针。 (2)1931 年发动九一八事变,第二年吞并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3)1932 年发动一二八事变,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 (4)1935 年制造华北事变,迫使国民政府达成“何梅协定” ,扶植汉奸政府,策划 “华北自治” ,妄图从政治、军事、经济上控制华北,使其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 思考讨论有人说,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乘虚而入” ,不断加剧对中国的侵略。你怎样理解日 本的“乘虚而入”? 提示:应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应付 20 世纪 30 年代大危机和关注欧洲事务;中国 国民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镇压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上等方面来概括。5.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1)中共领导的抗日救亡斗争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主张。 中共派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武装,后来发展成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 量的核心。 中共发表“八一宣言” 、召开瓦窑堡会议、领导一二九运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有力地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东北人民自发的抗日斗争:东北人民及未撤走的东北军,组成抗日义勇军,沉重 打击了日伪军。 (3)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抗日反蒋 冯玉祥在北方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一二八事变中,蔡廷锴、蒋光鼐等爱国将领领导的十九路军在上海进行抗战。蔡 廷锴、李济深等在南方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领导抗日斗争。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是这一时期抗日民主运动的最高潮。 (4)爱国民主人士的抗日活动: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 同盟,促进了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疑难突破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起义有以下共同特点:第一, 都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以攻占大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暴动,具有俄国中心城市起义 色彩;第二,对创建人民军队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具有伟大意义;第三,起义的结局证 明照搬俄国经验行不通。 起义也各有各的特点:南昌起义是为了团结和争取国民党中一部分愿意继续革命的人, 仍然使用了国民革命军的旗号,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秋收起义第一 次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开始转向农村开辟根据地。经过武装起义,中国革命开始进 入创建红军和根据地时期。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矛盾极为复杂,大致有国民党内的矛盾纷争(如新旧军阀之间 的矛盾,爱国将领与蒋介石政府的矛盾) 、共产党内的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的斗争、国共两 党的矛盾、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等。但在九一八事变前,中 国各种社会矛盾趋于合流,集中表现为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即国内阶级矛盾居于主导地 位。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扩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1935 年的华北事 变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正是在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情况下,国共两党 调整了政策,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这一变化说明:社会主要矛盾并非 一成不变,它会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条件下,阶级矛盾服从于民 族矛盾。 3.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是多种原因综合的结果。首先,近现代形成的日本军国主义体制和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发动对外战争的重要因素。军部在国家政权中具有特殊地位,以其为核 心的法西斯势力逐渐形成。第二,日本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阴谋由来已久,具有丰富资 源和重要战略地位的东北成为日本长期觊觎的目标。甲午中日战争前,日本政府就提出了 主权线、利益线的“二线说” ,公然将邻国领土视为本国利益线, “大陆政策”已初露端倪。 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大大刺激了日本的侵华野心。1927 年的“大陆会议”和“田中奏折”, 制定了企图侵略满蒙和扩大在华侵略权益的侵略方针。第三,19291933 年经济危机打击 下的日本,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危机。 第四,国际上,欧美诸国忙于应付国内危机,无暇东顾,放任日本的扩张。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忙于“围剿”红军,无暇北顾,放任日军在东北的挑衅。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 导致九一八事变发生。 4.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 在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加紧侵略的情况下,迫于国内各阶层对其不抵抗政策的谴责,蒋 介石抛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以混淆视听。从语言逻辑上看,这一政策的“安内” 是为了“攘外” ,以抗日为最终目的。但他实际上却认为日本是“皮肤之疾” ,中共及其红 军才是“心腹之患” 。因此蒋介石以“安内”为由,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压制抗日民主 运动,排斥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置民族利益于不顾;而对日本的侵略却一再妥协退让。所 以,这一政策的实质是:对日本继续进行妥协,集中全力“围剿”红军。由此可见,这一 政策带有浓厚的奴性色彩。 5.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在主要矛盾制约下,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首先,中国共产党 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抗日大局出发,确定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方针,派周恩来等人 赴西安进行调解,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第二,张学良和杨虎城, 主要目的是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其初衷并不想杀蒋。第三,宋子 文、宋美龄等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并为之积极奔走。第四,国内地方实力派和进步力 量,都主张和平解决。第五,蒋介石在民族危亡和特殊压力下,被迫对政策进行调整。第 六,国际上,英美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担心蒋介石被杀后,亲日派掌权,损害其在华利益, 主张和平解决。共产国际和苏联也力主和平解决。6.如何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1)向井冈山进军本是攻打大城市失败后的一种无奈选择,然而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的创建发展过程中,这种不自觉的选择最终变成了一种自觉的选择。毛泽东在深入分析中 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2)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三者结合起来。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最重要的条件;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 (3)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 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丰硕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伟 大历程中的里程碑。7.如何理解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1)过程1922 年,中共二大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及时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八七会议为中国革 命指明了方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找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 路。中国革命由“走俄国的路”到开始“走自己的路” 。 遵义会议的召开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分歧和 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1936 年,中共根据国情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形成了正确的 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方针,由“反蒋抗日”改为“逼蒋抗日” ,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 实现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从而标志着中共进一步走向成熟。 (2)原因 中共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中共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特别提示十六届四中全会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成为时事的一大热点。历史表明,中国共 产党具有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否准确地用史实来归纳并认识中共在历史上的自我调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