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 3卷第1期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 l.1 3No.11991年3月JO URN ALO FKUNMINGJU NIO RN O RMALCOLL E G E(50。.5。1.)Mar.1 9gl白居易诗琵琶行之我见杨民苏帝摘要文章从琵琶行诗序与诗正文的矛盾差异以及白居易的音乐理论和霓裳曲的演变等分析中,认为这是一首感时伤事的悲歌,并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句得出了是“共鸣”而非, l司情”的看法。另外,还认为音乐演奏过程旋律节奏的变化与人物心理状态紧密结合是该诗主要的艺术成就,也是千百年来该诗脍炙人口的主要原因。关健词中国古代文学白居易琵琶行艺术成就主题思想唐宣宗会昌六年(84 6年)八月,白居易病逝于洛阳,宣宗写下了这样一首悼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咏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二枪然”。这首诗被后人认为是概括了白居易的一生,正确地评价了白居易在文学上的成就,其中又特别指出了长恨歌和琵琶行在唐代的巨大 的影响。因此,凡是研究长恨歌和琵 琶行的 人,几乎无一例外要引用宣宗这首诗。事实也是如此,二诗从唐至今,一直脍炙人口,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赞不绝口。清人赵翼说:“此即无 全集,二诗已自不朽。”(欧北诗话)解放以来对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的争论至 今仍在激烈进行。对于琵琶 行一诗的研究,也有不少分歧意见,如 白居易遇见 琵 琶女 是否真有其事;琵琶 女是否值得 同情等等。这些问题有的 从宋代就已产生,至 今也没有很好解决。由此 而对该诗的主题思想 也产生了不 同 的看法。另外,对该诗的音乐描写,就白居易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现琵琶 女演技之高超,一般都分析得 比较细致,可是却未把音乐描写(演奏,欣赏的 过程)同人物的阅历、身世、遭遇联系起来;更 没 有涉及到白居易在音乐问题上 的一 系列观点,往往也 阐述得不 深不透。据此,笔者就 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琵琶行的主题思想最早怀疑 白居易使琵琶 女演奏的是宋人洪迈。他说:“白乐 天琵琶 行,盖在得阳江上为商人妇所作,而商乃买茶于浮梁。妇对客奏曲,乐天移船,夜登其舟与饮,了无顾忌,文稿收到日期:1990一06一0 9。,作者系尾明师范专科学校中文 系副教授.第1期杨民苏:白居易诗琵琶行之我见2 1岂非以为长安故倡女,不 以为嫌邪?”(容斋三笔六)他又说:“白乐天琵琶行一篇,读者但羡其风致,敬其词章,至形于乐府。予窃疑之。唐世法网虽于此为宽,然乐天尝居禁密,且滴宦未久,必不肯乘独处 妇人船中,相 以饮酒,中夕方去。岂不虞商人者,它日讥其后乎?乐天之意,直欲撼写 天涯沦落之恨耳”。(容斋五笔七)总之,他对此事怀疑,认 为 不过是白居易为了“撼写天 涯沦 落之恨”而用的假托手法。赵翼的说法颇相类似:“琵琶 行亦是绝作,然身为 本郡上佐,送客到船,闻邻船有琵琶女,不问良贱即呼使奏技,此 岂居宫者所为,岂唐时 法令疏阔若此耶?盖特香山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耳。”( 颐北诗话 )陈寅烙先生对此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他首先指出了洪迈论述中的错误。白居易是把琵琶女叫到自己的船上,而非登上琵琶 女“独处”之船。(白的船上也有将送走之客,琵琶 女来亦非“独处”)原诗也无“中夕方去”的叙述。接着陈先生 又说:“至于男女礼 法等问题,唐宋两代实有不同。唐代自高宗武则天 以 后,由文词科举进身之新兴 阶级,大抵放荡而不拘礼法,与山东旧的士 族甚异。 乐天亦此新兴阶级之一人,其所为 如 此,固不 足怪也。”所以他认为此诗,“既专为长安故倡女感今伤昔而作,又连缩己身滴迁失落之怀,直将混合 作此诗之人与此诗所咏之人,二者 为一体,真可谓能所双亡,主宾俱化,专一而更专一,感慨复加感慨。”(元白诗笺证稿 )以 上的看法,虽有一 定 的理由和根据,但也不无偏颇,而且 由此得出的主题思想也缺乏应有的深度。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的国势江 河日下,宫吏们日益腐朽,藩镇之乱也越演激烈。以音乐为代表的盛唐艺术也由盛而衰,曾在教坊和宫廷演技的著名乐工随着动乱的局势流落他乡的颇为不 少。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白居易的江南遇 天宝乐史二诗,都写 到了这方面的事实。因 此 白居易在江州遇见京都乐妓,自非怪事。在唐代,为宫的召妓女演奏,的确是 司空见惯的事,其中也确有风流韵事,但也并非次次如 此。白居易早年与元模交往期间以及晚年时期,的确与妓女有过 不少 风流韵事。但从贬江州三年这一段时间看,生活上还是 比较严肃的,从诗中的描写来看,也是非常清楚的。他是听 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而招见他的,见 到琵琶女 以后也 没有任何狠襄的描写,相 反却写 下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诗句,把琵琶女描写 成为 一个端庄大方、有 教养有风度的女 性。这怎 能说成是“放荡而不居礼法”的行为和表现?由此,就必然涉及到 琵琶女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的间题了。如果说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借题发挥,写 白居易自己沦落天涯之恨的话,那 么全诗应是以借题为主,即以写琵琶女的经历、遭遇为主,可是诗中却既写了琵琶女的经历、遭遇,也写了作者自己的经历遭遇,二者同步进行,很难分出主次,怎能算是“借题”呢?至 于说到“发挥”,自然应该是“发挥”自己“沦落天涯之恨”,可是为什么偏偏在音乐描写上大加“发挥”呢?显然此说难以成立。至于陈寅洛先生说的是写“二者为一体”,“主宾俱化”从字面上看,并无错误,但其内涵是什么呢?元白诗笺证稿一书,并未作详细说明,而后人却据此得出 了这样的结论: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引起了白居易的无限同情,又由无 限同情联想到自己贬滴之苦闷,于是写下了这一名篇。2 2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 3卷这里提 出了一个极其重要 的问题,琵 琶女 是否值得同情?而 白居 易是否 以 同情的 笔调来写琵琶女?这也是近年来争论得较多的问题。笔者认 为,琵 琶女 的形象并不值得 同情,而 白居易一也不是 以同情的笔 调来描写她的经历和 遭遇的。琵琶女 当年在教坊演奏时,虽然技 艺高超,但却时 时遭受人格上 的侮辱,“五陵 少年争缠头”这绝不是对她的尊敬与赞美。可是她却把 当时 的情况 当作 一生春风得意之事来回忆,这种变态心理怎能引起人 们的同情?诗人同情 的词句又何 在?从后期 琵琶 女的经历来看,年老色衰,这 是自然规律。嫁作商人妇,尽管非美满婚姻,但也没 有遭 到 多大不幸。“嫁”为正妻,而非卖为人妾,况且商人也 没有虐待她,物质生活尚可,行动 上也 绝对 自由,只不过由于要作 生意而“重利轻别离”而已,这 又有什么可怜之处和值得 同情之地?因此,强 调白居易对琵琶 女的 同情,既不合乎事实,实际上 也 没有多大 的意义。可是诗中确有“同 是天 涯沦落人”之句,如何理解呢?笔 者认为,这 是白居易听 了琵琶女身世叙述后而引起的感触,也即产生的 共鸣。因为从经历上看,二人在形式上确实存在着某些类似之处或 共 同之处。如同样有 过才华得 以施展 和遭冷落的事实;同样都对过去的美好日子怀念;同样在今天都存在着苦闷的情绪。因 而诗中又有了“相 逢何必曾相识”一句,也即 相识后互道经历,同增痛苦之意。因而此地的“同”字乃“同样”、“类似”之义。尽管如此,诗的主题也绝不能停留在局限在对 由二人在形式上 相同的 经历发 出来的感慨之中,还 必须从诗的本身、序的本身所写的其它方面去进一步发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序的全文如下:元和 十年,予左 迁江州郡 司马。明年 秋,送客盆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哀,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 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年少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涉于 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 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滴意,因 为长句,歌以赠之。从 这段 小序看来,与诗的正文有不少相同之处 和不 同之处。从序中可 以看出,白居易招琵 琶女演技,是因为他听其声,“铮铮然有京都声”。与诗中“忽闻水上琵琶声,主 人忘归客不发”是完全一致的。也正 如诗中所描写 的:“我 从 去年辞帝京,滴居卧病得阳城。得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7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晰难为听。”“京都声”使他耳目为之 一新,于是才“问其人”,问后方知琵琶女“本长安倡女,尝学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问清了她的身份和了解了她学有专长之后,自然才便于“使快弹数曲”。因为当时善演奏琵琶的不都是下层妇女,也并非都能“使”其演奏的。“曲罢悯然”,这自然是听后产生的情绪,与诗中所写完全一致。序与诗的不 同之处共有六点。一是琵琶女的身世经历在序中是由作者问后答出,而诗中则为演奏后琵琶女自叙。这样就突出 了琵琶女演技的高超以及作者为音乐所迷的程度;二是序中所写的琵琶女仅是长安的一个普通倡女,只不过曾经 向有名的穆、曹二善才 学过艺。而诗中则写成了教坊第一部的名妓,演奏琵琶的高手,三是序中的琵琶女漂沦憔悴的原因仅是“年长色衰”,而诗中却加上了“弟走从军阿姨死”一句,发掘了更深的原因,突出了时代第1期杨民苏:白居易诗琵 琶行之我见2 3的因素,四是“使快弹数 曲”,并未说明弹的 是什么曲,而诗中则具体点明为霓 裳和六么( 六么只是连 类而 及)霓裳一曲又与整个时代风尚有关;五是序中说听 了琵琶女的演奏后,“是夕始觉 有迁滴意”,而诗中则表述了他自贬江州以来,心情 一直不舒畅。很明显这也是为了渲染音乐所产生 的效果;六是序中“使快弹数曲”之后就没有再请琵琶女演奏了。而诗中则还 有“莫辞更坐弹一曲”的要求以及再次描写演奏后的出色效果。这六点的不同,显然 可以看出白居易对琵琶女其人其事作了典型 的艺术 加工。加工中明显地突出了京都音乐艺术的衰落以及京都著名艺人离散流落的情况,并由此联想到自己滴迁之痛苦。这样,诗中的琵 琶女 的遭遇就与时代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 起,而诗人 的滴迁,也紧密地和时代因素有关。所以,如果仅从二人个人的 遭遇上 而不联系时代因素来探索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很难发掘出它 的深度的。而联系时代因素的纽带不是 别的,就是诗中对音乐 的细致描写。白居易为什么能对琵琶女 的演技描写得 那样出神入化呢?一方面 固然是由于他对琵琶音乐 的爱好,具有 很高的鉴赏能 力,另一方面则更为 重要 的是与他在音乐上的 一些观点有关,更与琵琶 女演奏的曲子霓裳曲有关。白居 易 的思想 主要 是儒家思 想。儒家在音乐上总的观点是:“治世之音安以 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 以怒,其政乖;亡国 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毛诗序) )白居易不但在理论上继承了这 一观点,而且还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的阐述。在七十五篇政治论文策林中,就有三篇专门论述音乐的 文章( 论礼乐、沿革礼乐和复乐古器古曲),新乐府组诗中也有专门咏乐的法曲、华原磐、漂国乐、五弦弹等篇。秦中吟组诗 中也有五弦一篇。至于其它一些诗中涉及音乐的也不 少。在这些文章和诗中,他把音乐与时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从音乐中可以 听出“治世之音”、“乱世之音”和“亡国之音”。据此,他阐述了这样一些观点:序人论、安国家,莫 先于礼;和人神,移风俗,莫尚于 乐。乐者,致人于和而不能别也。(议礼乐)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盖政和 则情和,情和 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 焉。斯所 谓音声之道与政通 矣。(复乐古器 古 曲 )苟可以和人心、厚风俗,是得作乐之 本情矣。(洛革礼乐)始知乐与时政通,艺听铿 锵而已矣?( 华原罄)从 这种观点 出发,他认为“乐盈则放,放则坏, 防其盈放,则绍典乐少(稍)抑郑声。”(议礼乐)所以他强调复乐古器古曲,认为“非尧舜之乐不足以和神人”( 沿革礼乐),认为“古琴无俗韵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